张语桐
摘要:西安作为全国首批的“优秀旅游城市”和国际旅游热点城市,在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带动作用。本文尝试用经济学的角度浅析环境保护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西安的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环境问题出发,通过分析数据,揭示当前发展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从多角度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提出了可采取的协调方案,为西安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业;经济发展
1 引言
西安2015年西安市实现生产总值5810.03亿元,增长8.2%,增速稳居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一阵营。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预计达到10778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114.98亿元;非公经济占比突破50%,达到52.8%;金融业增加值643.88亿元,占GDP比重突破10%,达到11.1%。12项经济指标较2010年实现翻番[1]。
2017年西安海外游客人数达1.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高达1633.3亿元,旅游带来的收入增长率约为34.6%。然而,伴随着西安城市的迅速扩张,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2018年1月10日颁布的《2017年中国365个城市PM2.5浓度排名》中显示,在2015,2016,2017西安市全年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分别是58.0,71.9,73.9,连续三年污染程度较高并且在不断上升[2]。
由此不难看出虽然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在不断提高,但环境污染也在逐年增加。
2当前发展中环境的问题
都说“西安文物甲天下”,西安有着峻拔秀丽的山水,吸引着成批的中外游客。与此同时,西安凭借着旅游景点的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增长,成为西安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不少企业和经营者来说,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大开发一直是一种两难的选择,中央曾也不断地强调环境保护这个问题,但仍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
2017年西安市全年共接待18093.14万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33.3亿元,占生产总值近2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被确立为西安“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因此协调好旅游业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在经济和环境齐飞的同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2.1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导致环境破坏
对于关中地区来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企业开发的过程中,过分的注重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地貌的保护和植被的恢复,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尤其是在宾馆,公路郊区等地方带来了对环境不可逆的伤害。水资源污染和过度开发极为严重,一些水源景区的换水量明显减少,在城市饮用水方面也只减不增。大气污染也日益严重,大气污染的扩散面积大,容易导致酸雨等多种环境问题,给游者的观赏带来一定的影响。
2.2畸形旅游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
旅游者自身的不当的行为。如今,人们追求的不只是穿暖喝足,而是更高质量的生活上,因此旅游变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但是由于旅游的人数过多,导致很多的景点乱涂乱画的现象极为严重,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违规拍照,侮辱名胜的事件层出不穷,同时西安的传统文化也被商业化,找不到古色古香的气息,体现不出深远的传统文化。
旅游区游客过多导致了该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在旅游旺季,西安的不少著名景点常常人满为患。2017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8093.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633.30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22.9倍和37.1倍,年均分别以15.3%、17.9%的速度递增,1995年到2017年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11.8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323.70亿元[4]。这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毋庸置疑的带来了好处,但对于环境的压力和资源的使用量都在增加。旅游景点的环境承受能力也让人担忧。
3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依据
本文将涉及两处经济学理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涉及公共产品理论;而发展旅游和工业开发导致环境破坏涉及负外部性理论,需要通过政府而不是市场来调节,改善环境。
公共产品理论:每个人都想不付或少付成本来享受优质的公共产品,那只好由国家出面担当此职能,通过由国家提供的相应公共产品,在文中指良好的旅游环境,从而带给旅游者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在观赏这些文物风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消费,如住宿,门票等。达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并且提高该地区整体消费水平的增长的效果。
外部性:是指个人或某个企业的活动造成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文中指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于游客和附近的居民帶来的旅游和生活上的危害。经济的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体现的便是外部性的负相关。然而这些问题只依赖于市场机制调节一般不能被很好的解决。因此在适当的时候,政府应该进行相关的干预进行调控,来解决二者间的不平衡。
4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4.1 企业过度发展破坏生态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多数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愿去安装一些昂贵的设施,而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当中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结构和质量,通常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带来“没有发展的增长”,对于社会全面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危害,最终导致社会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这是由市场的自发性引起,体现出了市场的行为规范不够完善。
4.2 政府看重GDP增长忽视环境
在我国GDP快速增长的环境下,各个省份都在关注和比较GDP的增长情况。作为投入较少,回报较高的旅游业来说,便是重重之中。为了得到更高的经济回报,政府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多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旅游环境变得差强人意,使人口外迁和游客减少,最终GDP降低。
4.3法律和监管缺失
我国发展日新月异,环境问题的大面积爆发揭示了我国在法律保护方面和监管体制上的不足,因此导致了不少的企业在执行和落实方面产生了“时差”。造成环境大面积的污染。我国政府在1985年时把旅游业看作重点支持的一项事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其纳入,因此我国的旅游业还在初期发展阶段。在国务院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中指出:对待未经批准环境报告书的项目,一律不给予任何部门的办理手续;没有得到“环境保护设施验收合格证”的项目,相关部门不办理营业执照[5]。但由于法律的漏洞以及监管措施不全面,大多数的文献仍然停留在纸面上。
5解決相关问题的方案
5.1 建立奖惩、许可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在发展企业来说,不产生污染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应该对于相关的企业征收一定的污染费。如此一来,企业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企业内部自发形成一个资源回收利用,减排的良性循环,来减少上缴的费用。对于一些严重排污的产业应采取阶梯式的征收污染费的形式,来达到逼迫产业向清洁,绿色的产业转型。最终达到减少污染的效果。
可交易的许可制度给予各个产业排放污染额度的交易权力,让排放较少的企业单位将自己用不完的额度转手出售给其他污染较大型企业。同理,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减少排污,将自己多余的额度出售,带来了经济效益,提升了企业的绿色无污染排放的动力。
以财产作为激励的保护制度。对于像西安这样的自然景区和珍惜动物多的旅游景点,一般除了社会上一些公益性的组织和政府的关注之外,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些动物和景点的发展情况,去自发性的保护它们。如果政府可以给一些相应的财产作为鼓励的措施,来激励当地的人们来保护和提供栖息地给当地的珍惜动物,那么周围的人就会有充分的理由和动力来保护它们。
5.2政府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优良的城市环境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更好的旅游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风景,以此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加大对资源的回收力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保护环境是全民族的大事,政府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从多个方面下手,加大对剩余社会闲散资源的利用,如共享单车等的投资使用。收取环境费用的同时应当合理利用,大力鼓励相关的社会组织,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和监督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尽善尽美的落实环境和经济共同进步的目标。
5.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目前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全的环境保护法。在政策制定上,先后分别发布了不少与环境保护与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对外开放地区环境管理暂行规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都与旅游环境保护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环境行政管制体系,但是依旧存在有不完善的方面[6]。而且环境保护和旅游都牵扯到了很多的领域。因此相关管部门应该及时的颁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拥有更为利于社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确保当地居民,相关的产业可以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确保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尽善尽美的落实。来保证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让环境也变得更优美。
6总结
本文用经济学的角度来浅析旅游产业和环境的发展和调控,首先阐述了西安旅游环境的特点和现状,应用近几年数据来证明环境和旅游业的冲突,间通过寻找,分析,解决,表明了环境和经济发展是互惠共利的。希望西安的旅游业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政府也可以不断的协调环境和发展间的冲突,带给人们以更好的生活环境,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争创全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城市。
参考文献:
[1]胡忆楠,李娜.西安市旅游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31(6)
[2]袁显朋,刘小梅,赵联果.“互联网+环境保护税”促进西安经济绿色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35):36-38.
[3]侯叶子,杨晓俊.生态安全视角下城市旅游经济发展[J].开发研究,2018-10-20,(05):60-65
[4]西安市统计局.[改革开放40年·全市篇]四十年发展如沐春风 大旅游格局初步形成[R].西安:统计局综合处
[5]戚嘉旺.安市岱岳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4-10-10
[6]谢红梅.论旅游业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J].皖西学院学报,2006-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