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蕊
摘要:我国农村女性残疾人遭受着性别歧视和生理缺陷的双重困境,是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关键群体,其脱贫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基于实地调研,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视角对农村残疾人的精准扶贫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我国妇女和残疾人的精准扶贫政策仍然处于分离状态、以及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我国农村女性残疾人在就业、受教育、医疗康复、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方面都缺乏保障。基于此,本研究从制度和观念两方面提出建议,以弥补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性别意识缺失。
关键词:社会性别理论;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
一、引言
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残疾人这一群体贫困发生率最高、减贫难度最大,是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格外关注的[1]。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残疾人口中农村残疾人口占75.04%;残疾女性占48.45%。中国农村女性残疾人经历残疾障碍的同时也遭受性别歧视,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中考虑社会性别十分必要。基于实地调研,本文将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就业、教育、医疗康复、社区参与、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原因分析,进而助力农村残疾人人精准扶贫的顺利实现。
二、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中的性别缺失
(一)就业
就业对于农村残疾人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意味着经济的收入,更是残疾人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精准扶贫的就业政策由于缺少性别意识,无形地减少了农村女性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比如,不少地方的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中的就业政策中都提及要通过职业推荐,确保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残疾人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但实际中农村地区受“男尊女卑”传统思想的影响,在有男性生活的家庭中,这“至少一人”基本不可能是女性。再加上女性残疾人除了身体不便外,还承担着生育责任,面临的工作歧视更加明显,就业更加无法得到保障。第三,一些妇女的户口所在地虽在原村,但居住地一般在夫家,目前按照户籍所在地就业登记的政策,使得居住地变动的女性残疾人十分不便,限制其就业途径。
(二)医疗康复
医疗康复是残疾人康复和减贫的重要环节,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的重视。笔者在北京延庆县珍珠泉乡A村进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中基本覆盖医疗康复服务和器具:村庄设有卫生所,大多数的残疾人医疗费用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报销。但是由于村卫生所医疗设施不完善,“小病扛着,大病才去大医院”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从性别主流化的视角来看,由于医疗康复服务、器具的提供和发放落实过程中对残疾人性别差异的不重视,再加上女性残疾人的体检意识薄弱,她们并没有真正从中受益。比如,女性会有每年乳腺方面的体检,而由于村里的卫生室没有女性医生,妇科检查比较私密,而且相对于男子,女性残疾人自身体检意识相对薄弱,这使得很多女性残疾人“不愿意去”,实际受益群体减少。同时,也存在缺少适合女性卫生检查的辅助器具。
(三)教育培训
受各类条件限制,农村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这对他们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极为不利。目前整个北京延庆县珍珠泉乡残疾人的文盲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而农村女性残疾人的受教育情况尤不乐观。在珍珠泉乡A村女性残疾人受教育程度都集中在小学水平;相比之下,男性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则更集中在初中水平(60%)。调研发现村庄并没有针对农村女性残疾人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措施支持。
在非正式教育方面,就业政策的培训项目涉及计算机操作、盲人按摩、烹调、家电修理、汽车美容、电焊等方面,涵盖传统男性和女性行业。但是并没有强调男性和女性不同的职业特质和需求,这就导致了政策落实的性别偏差。在受访的女性残疾人中只有一个参加过此类培训。笔者了解到,在已经开展的培训活动中,两个村庄培训的都主要是关于电工和泥匠等男性为主要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缺乏更适合女性学习的技能培训。不少女性残疾人都表达了希望能够学习养殖、缝纫等技能的愿望。
(四)社区参与
农村残疾人对社会事务的参与是缓贫更高层次的体现,但是精准扶贫政策中涉及这方面的措施很少。在对两个村庄调研过程中发现,受访的男性残疾人中有两名表示自己曾是村委会的委员;而受访的女性残疾人都没有加入过村委会。这主要是由于村委会及村民认为女性残疾人行动不便且文化程度低,无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直接导致了女性残疾人的政治参与性不高:有超过一半的被访谈的女性残疾人表示自己不愿意参与社区事务,其中不乏有选举权的女性。
(五)社会保障
残疾人社会保障补贴情况上,如果将领取相关补贴的女性残疾人人数所占比例与女性残疾人人数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35%)对比的话,A村女性残疾人从无业补贴、低保、医疗保险免缴、创业就业补贴、贴息贷款等5项政府补贴的平均受益人数占总收益人数的比例(15%),明显低于男性(85%)。根据访谈,笔者了解到A村政策落实中性别偏差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男性消息更灵通:访谈中部分女性残疾人根本不知道政府有相关补贴;另一方面,因为部分补贴政策是按户发放领取,而农村地区户主多为男性,这就阻断了女性获得资金的途径。
三、农村残疾人精准扶贫政策中性别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平等观念尚未深入人心。近年来,残疾人的权利和尊严逐渐得到承认与尊重,性别平等的观念也得到广泛认同。但是目前来看,我国农村地区残疾人收到的社会歧视依然相当严重,尤其对于女性残疾人。传统文化中“残废”的落后观念,仍然存在人们的意识里。同时,由于农村地区闭塞、受“男尊女卑”思想影响较深,农村女性残疾人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区参与等方面往往更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又造成了其贫困程度的进一步加深。
其次,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由于农村残疾人受行动能力差、无障碍设施不完善及社会排斥等条件限制,其脱贫缓贫主要依靠的就是政府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但是目前來看,由于我国妇女和残疾人的精准扶贫政策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在残疾人和妇女两个群体的交织地带——女性残疾人,其脱贫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因此,残疾人精准扶贫制度中的性别意识缺乏,是影响农村残疾人脱贫成效的重要因素。
四、思考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农村女性残疾人的权利意识。
通过大力度的宣传等方式,普及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以及性别平等观念,转变错误的“残疾”和性别歧视观念,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以及女性的偏见,营造“理解、尊重、接纳”的社会氛围。同时,政府也可以组织残疾人交流会、运动会等项目,使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意义,消除其对自身的不正确认识,逐步实现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可。另外,鼓励女性残疾人参与社区事务,在选举中给予女性残疾人发声的机会,鼓励其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维护自身的权利。
(二)完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提高性别意识,重视女性需求。
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加强对女性残疾人及其需求瞄准,考虑女性在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以及政治参与、文化创造等各方面的不同需要。例如,医疗康复方面,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方式,方便村民就近治疗;覆盖针对女性的特殊检查,提供农村女性残疾人作为女性应该享有的医疗服务;在残疾人医疗器具的发放方面考虑男性女性的不同需求。其次,教育方面,针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不同残疾类型和等级,提供特定的扫盲和文化教育,举办针对农村女性残疾人的技能培训,例如缝纫、小型家畜养殖等方面的培训,使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在经济上获得更高的独立性。
(三)加强村庄和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提供残疾人互助平台。
残疾人的活动范围小,与社会接触程度低,而女性残疾人更是被限制在仅仅家庭范围之内,这不利于其各方面的康复。残疾人本身有能力也有意愿建立一个互助组织,进而加强交流,其彼此的共同经验更利于残疾人获得支持。吸纳更多女性残疾人加入村庄和社区残协,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就业、文化活动发掘女性残疾人的潜力,鼓励其积极参与、树立信心、提高能力,加强和其他群体的互动,扩大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对象瞄准和需求瞄准,以便于资金、技术、人员等切实满足每个残疾人的不同需求。
參考文献:
[1]张海迪:努力解决残疾人实际困难 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EB/OL].中国残疾人联合网站http://www.cdpf.org.cn/yw/ldjh/201506/t20150616_518897.shtml(2015-6-16)
作者简介:陈蕊(1996.1)女,汉族,籍贯:河北廊坊,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管理学学士,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