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莲花是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中经常提到和见到的象征物。其代表着圣洁、美好,与佛教中很多传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是渊源极深。另外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也与佛教的很多宗旨相呼应。本文则重点阐述了莲花元素在佛教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以供借鉴。
关键词:佛教艺术;莲花;象征意义
莲花又名荷花,其能够给人一种清新、喜人、惬意的感觉,在佛教初创之时,为了更好的迎合民俗心理需求,人们将莲花逐渐引入到了佛教艺术之中,并成为主要的意向表现形式。在佛教后来的发展中,虽然加入了很多地区习俗,但是莲花的象征意义却并未被取代,反之得到了人们的广大拥护。佛教典籍中也将莲花作为佛法的不二象征,如佛国被称为莲界,寺庙被称为莲舍。
1外在大众的心理所需
在研究莲花的象征意义时,就不得不提及印度这个国家,其是最早将莲花元素应用在宗教中的国家,印度同中国不同,没有所谓的历史文化,该国具有更多的神话传说,人们依靠对神的崇拜而不断的进行发展与创新。而莲花的衍生和应用就是从婆罗门教创立开始的,印度人们一直认为婆罗门教创始神是从莲花中出生的,认为莲花是圣洁、神圣的象征。再加上印度的气候较为炎热,莲花能够给人们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之后在佛教创设中,将莲花的象征意义直接引入其中,在凸显佛教主旨意境的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莲花是佛教中较为重要的象征符号,是美好理想的化身,是超凡脱俗的象征,代表不受污染的极乐世界。我国对于莲花寓意的定义为和和美美、喜事连连,所以在佛教传入我国后,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满足了国内人们的内心需求。在佛教中,以莲花代表修行人的精神境界,即一种超凡脱俗、清心寡欲、心无尘染的内心世界。莲花的自然特征体现了佛教不染的特性,还有其茎直而中空,这一特点与佛教中万事皆空的意念相符合。
2内在佛教教义
2.1出淤泥而不染
从莲花的外在形象特征来看,其生长在淤泥中,绽放在水面上,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再加上其开放在炎热夏季,可以给人们一种清凉舒爽的感觉,消除不良情绪,所以在佛经中莲花象征着烦恼的消散,达到清净菩提的意境。在《爱莲说》中对于莲花就有这样的表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直观的体现了出来,也正是因为这一特征,所以我国多数将莲花比作君子。
《大明三藏法数》中道:“离诸染污。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诸境于一切法,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而不为生死过失所染。”则表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征。在三界中的一切众生都是带着欲念托生而来的,如执念、贪念、嗔念和痴念,凡人需在世间的不断修行中,化解这些欲望执念,积累功德,提升智慧,放下尘世纷扰。在《诸经要解》中也有这样的表述: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所以我们在礼拜佛像或者阅读佛经时,净土佛国的圣贤均是以莲花为座,象征了圣贤自身的清净、庄严污染之气。由此可以看出,莲花与佛教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莲花元素在佛教艺术中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2.2花果同时义
自然界中的植物其开花结果均是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的,但是唯独只有莲花,其是花、果、种子并存的,其与佛教中三身同驻有着一致性。佛教中的三身主要指法身、报身和化身。再者,在佛教中因果循环、果报自受是其核心思想内容,从因中有果、从果中又因,这与莲花花果同生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同时,莲花的花果并存也象征着道同果的并存,是佛法中佛心所在。所以将莲花元素应用在佛教艺术中,能够更好的将佛教教义和宗旨传播开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此外,百花中只有莲花开花与结果同时发生,这与佛法中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间概念相契合。同时莲花元素也表现了佛教中生死轮回的中心思想。莲花从淤泥中生出的过程在佛教徒看来是一种解脱、化生的过程,是从污浊世界向清净佛界的一种升华。
2.3慈悲奉献
佛教中,地藏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广大宏愿被人们所欢喜赞叹,其主要彰显的就是这种慈悲奉献的精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就记载了地藏菩萨为了度化世人,在人世间历经千结,并发大愿,若不先度众苦,未愿成佛的誓言,充分的体现出了圣贤对芸芸众生的慈悲。另外,在《梵網经》也记载了,释迦牟尼佛为了怜悯罪苦众生,反复经历轮回转世,度于世人,将佛法中的慈悲奉献精神充分的表述了出来。此外,莲花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其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呵护和付出,这与佛教中割肉喂鹰的大乘佛法精神如出一辙。可以说,莲花不管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物质层面,其表现出来的象征意义均与佛界中的精神理念相符合,是佛教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3结语
综上,莲花因其自身的特征在佛教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并通过与佛教教义的有效结合,净化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宣扬了不争、不卑、不怒的精神品质,有效升华了人们的品德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佛教艺术——评《中国佛教艺术史》[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2]朱博文.简述儿童题材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上).2018(04)
[3]王磊.艺术的分离与综合——《中国佛教艺术史》书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02)
[4]霍旭初.龟兹佛教艺术研究与图像学[J].新疆艺术(汉文).2016(01)
[5]卓娜.佛教的传入、兴盛与佛教艺术之演变[J].戏剧之家.2017(21)
[6]颜娟英.镜花水月——佛教艺术史的研究及断想[J].书城.2016(09)
作者简介:司唐(1989.12—)女,汉族,籍贯:陕西华阴人,西安高新一中沣东中学,美术教师,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