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

2019-03-15 01:48张佳玮
看天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控制力心理学仪式

张佳玮

大到拜天地祭祖先,小到考试前习惯深呼吸三次,都算仪式。

大多数人类的仪式,最初都有訴求对象;其目的,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获得一点控制力。

比如向超自然力祈祷,比如祭天求雨拜神还愿,那是对变幻不定的天气,寻求一点控制力:下雨吧!浇灌庄稼吧!要不然,就是面向他人群体,举办一个社会礼仪,以获得某种确认。

像中国古代结婚拜堂,最是明显: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就是向自然+群体+彼此致敬。

在现代,这一般体现为:“头一次拜访人家,不能这么随随便便的;一定要庄重,要给人送礼物!不然让别人小瞧了!”所谓礼数周到,说白了,也就是追求仪式感,以获得他人的尊重。

我所见最夸张的一个案例:某朋友的未来岳母私下里跟姑娘交代,姑爷必须去女方家乡办一次盛大的婚礼:“我们把家乡的人都出动,摆大场面,让他看看我们家人多势众!给你撑腰!让他不敢丢了你!”

喏,指望用庄重的仪式,制造一个盛大场面,寻求某种社交关系的稳固,以获得社会对自己的敬畏与尊重。

在商业社会,双方人际关系很容易建立在买买买之上,所以也有种对仪式感的看法:“过节了,你得送礼物,你得请吃饭;要显得你重视,可不得有点仪式感么?”这心态背后,却是指望对方增加沉没成本:毕竟人对一个事物投入越多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就越无法轻易撒手了。

而当不涉及人与人交际时,人可以针对自己的内心,有一套仪式。

许多人自有一套仪式。最初可能是向超自然力表达诉求,比如对某个自己信赖的神祇念念有词,内心深处想:冥冥之中的什么保佑我吧,我执行了这一套,我就是特别的,我是与众不同的!

也有些仪式,并没有确定的诉求对象。而是,用心理学或行为学的说法:用某些个人重复的系统化行为,进行自我暗示,以克服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有些心理学论述认为,私人的仪式,可算是轻度强迫症体现。小到上咖啡馆必须坐某个位置、考试做题必须带某几支笔、起床必须先喝水,大到遇到大事时必须穿相同的衣服、做重复的自我暗示之类的。

运动员和其他需要临场表现的职业,因为不可知因素太多,也容易向仪式感找感觉。所以运动员普遍在小事情上很迷信:渴望重复仪式,能获得超自然力的庇佑。

人对他人执行仪式,是渴望获得尊重,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获得对他人的控制。类似的,人大多数的私人仪式,也都是出于焦虑,怕自己失去控制力,所以才需要仪式来确认。

对仪式感的需求,骨子里是人类对控制力的渴望,希望以系统的重复的已经证明可以成功的庄重行动,进行自我暗示,克服焦虑不安,重现以往愉悦的情境。

许多仪式本身意义不大,只是被你自己的重复完成赋予了意义,赋予了仪式感。所以咯,对仪式感的需求强弱,也可看做一个人是否在积极地自我暗示。更可能是人自觉焦虑,所以格外渴望控制力。

像海明威就自称:他每次写不下去,就看看自己以前写的东西,跟自己说“你以前也写出来过,以后也可以”,这就是他的一个小仪式。听来很幼稚,但确实百试不爽。

猜你喜欢
控制力心理学仪式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语言控制·危机·消解
跟踪导练(二)5
中小企业营运中的资金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中小企业战略管理问题研究
Talking strategies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