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前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总书记还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是课程思政根本的出发点。[1]
课程思政的实质是一种课程观,即以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主体教育观以及个性发展观为价值取向, 旨在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发并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的政治素养。 要深化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必须从课程融入、课程统整以及专题课程入手,促进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课程转化,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功能。[2]
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实现全课程育人。 课程思政不是在一门课或几门课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而是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理念与价值的培育与输送;通过对所有的课程赋予德育内涵,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思政教育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以期达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赢。
一直以来, 高职院校学生对所受教育的层次颇有不满, 加之脱离了高中阶段教师家长的密切关注和日日督促,他们对学习兴趣不浓,兴致不高,动力不足,且又养成懈怠学习的不良习惯,加之内心的自我认同感较弱, 对于能否通过高职的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缺乏正确的认知。 为了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的内心自我认同, 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课程思来政唤醒学生自我完善的决心,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正向目标,彻底纠正学生的颓废学习观。
高职院校有着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但高职学生在求学阶段对就业的压力远大于本科院校的学生, 他们对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缺乏足够的把握, 对于职业素养的需求究竟是什么更是缺乏清晰的了解, 因而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 信心不够,动力不足,导致出现以所学专业踏入社会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需要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就业方向;同样,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职业的关注度高,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职学生的专业课程尤其是实操课程的课时较多, 这又会导致出现高职毕业生专业能力很强但是政治素养、 人文素养等不够完备的情况,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培养出专业能力过硬、政治素养更过硬的高职毕业生,高职院校也迫切需要课程思政。
1.学院顶层设计和一线教师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的领导层是课程思政实施的第一责任团体, 高职院校的党委班子应当从学院教育教学的理念方面率先起步,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主管教学的党委班子成员作为课程思政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敦促负责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务部门通过文件、会议、通知等多种形式将课程思政的教育观念转化成可操作可执行的校内规范下发。 这样,方能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将“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融进教育教学所有方面,并通过一系列教学建设、 运行和管理环节将这种理念落到实处。[3]
教师作为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 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 要根据学院的顶层设计和相关规定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鉴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态度远达不到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程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引导,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 将积极向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奋斗目标教给学生。 教给学生求职的本领和能力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 但高职学生诸多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对他们踏入社会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因而教师在每一节课堂知识传授前或者传授中要将思想、 德育部分作为与专业知识讲授同样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全面发展教育”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保障和教育内涵。德、智、体、美各育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可以有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或者有发展顺序的差异,但不可偏废。[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鉴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一线教师有必要通过课程思政从学生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职业梦想, 并指导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用科学的思政理论激励他们去克服学习的惰性, 争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对高职院校来说,课程思政是新生事物。学院要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广大教师参加有关课程思政方面的培训, 帮助教师逐渐转变教育理念并掌握课程思政设计的方法, 实现课程思政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转变。 教师课程思政的直接评价者和直接受益者都是学生,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和监督,通过问卷调查、谈心谈话等多种渠道了解教师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督促不到位的教师做出整改, 加强课程思政实施和完善的正向效应。
2.学管岗位的例行工作和教师岗位教与育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管工作与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学管教师虽然不参与教学,但是在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和谈心谈话方面有着制度上的优势和实施上的便利,在课程思政的大环境下,学管教师更应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量化细化, 学管领导班子成员应该把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学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制度的可操作性、管理的可见性、奖惩的可预见性、台帐的可查性等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教师课堂上的德育工作互通, 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形成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工作常态。
3.学校带队教师的参与和企业的辅助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必须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可视为学生踏入社会的门槛, 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政教育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接受德育的最后一次机会。 对于没有出过校门的学生来说,企业顶岗实习可以更好的了解社会、体验工作的来之不易。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可能还不稳定,或者会产生一些其他不健康的认识,如果带队教师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将学校课程思政工作的接力棒接下来,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宣传、班组长的岗位思政、带队教师的谈心谈话等有效措施,使学校带队教师的参与和企业的辅助同时发力, 以此巩固实习岗位的思政目标, 让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得以共同成熟和完善, 促进学生在毕业后成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1.贯穿所有课程的思政引导
对所有工作而言,理论学习不可少。用理论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更高级的理论。学习是学生的主业,教师同样需要将完备的理论体系传输给学生。 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学习十分重要, 它可以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决心, 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向着积极的方向努力, 让学生在艰苦的学习中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不懈而终有所得。 最主要的是,在国际局势动荡的年代, 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学习能让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有效抵御敌对势力的拉拢和利用。为此,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课程思政的总体要求和理念融入其中, 每位教师在制定课程发展规划和制作教案时应突出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并在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思政作为单列的一项检查。
2. 把团建工作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阵地,把团课作为学生教育的必修课程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时基本都是团员,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建活动与课程思政相互呼应, 通过团课的辅助,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强化课程思政的效果。
当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 这种不适应性既来自社会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有色眼镜”,导致高职学生缺乏自我肯定,也源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纳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从学校的教学理念到教管的工作重点, 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到任课教师的课程设计等。 在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职业能力和较为完备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 加强学生的德育比重,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在传统观念上,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的工作,是班主任的工作,非思政教师在课堂至多负责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完成作业的具体教育, 很少会在自己的课程讲授中将思政内容纳入进去。为此,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实施伊始,除了加强宣传,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并提供必要的软硬件支持外, 还要出台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做好、做实、做细,并通过经验的总结和分享,树立典型,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 使之成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常态。
对于思政课程,学生普遍认为没什么好听的,道理自己都明白。针对这种现状,利用多元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可以防止出现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 就不会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千禧代”学生已踏入高校,他们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年代, 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过程, 同以往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善于利用多元化信息化手段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下, 新一代最容易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拢和腐蚀的对象。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的是一代思想上经得起考验、技术上也非常过硬的年轻人。 课程思政无疑是一种很具有操作性且能长期使用的一种预防这种侵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