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19-03-15 18:20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王 尘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郑州45146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数字电视、手机为标志的新媒体飞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2018年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长3.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1]。人们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宣泄情绪,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载体。文献[2]对全国5省高校进行了网络传播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卷调查,收回的413份有效问卷中,上网时间每天超过4小时的有197人,而每天少于1小时的有16人,大学生每天接触新媒体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捷的交流方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的最方便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大学生生活学习、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乃至心理健康等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何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变化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已经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类型有互联网媒体、电视新媒体、手机媒体等,呈现出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多媒体化、分众化、全球化、虚拟化等特征[3]。新媒体呈现出的这些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带来了深刻影响。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一,增加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分众化特点使得信息交流主体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双向或多向交流,人们通过手机、电脑等新媒体,不但能迅速获得对方信息而且能即时向信息发布者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与系统内的信息使用者交流互动。交流互动的间接性和匿名性,减少了干扰因素,有利于保护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又使得交流沟通更加自由、坦诚、平等。这种交流互动打破了传统的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固定定位,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谈心聊天、学习交流、研究探讨等。这种平等自由的交流,可以增强学生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可以使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中去,多视角、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需求,能够针对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这也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居高临下、脱离实际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新媒体的开放交互和多媒体特性促进了大学生信息获取、交往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促进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已不适应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出现了集中统一的单向灌输方式向丰富多元的双向对话转变,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向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转变,常规被动型模式向主动创造型模式转变等趋势[4]。利用新媒体建立专题网站,开设手机课堂、博客、微博等,拓宽了教育学习的途径。采用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形象、生动、逼真地呈现教育内容,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们的视觉、听觉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大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感知和接收,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新媒体以其信息海量、传输便捷、多元互动的特征已经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

第三,增强了教育活动的社会性。新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和自主性,使得大学生愿意在新媒体中展示自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生活、社会交流的需要,为大学生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发生真实或虚拟的关系,使得个人从狭小的空间走向世界的舞台;能够方便地获取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资讯知识、文化思想,使得大学生间接地融入社会之中,极大地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在比较中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有利于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能够通过新媒体突破时空的限制,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从而扩大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第四,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体终端产品即时了解各种资讯、发布自己见解、进行交流互动。借助这一载体和平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联系在一起,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价值观状况,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迅速灵活调整教育方案,补充最新的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改变传统的价值观教育阵地相对固定、对象相对固定、覆盖面小、影响力小的局限,极大拓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为大学生自我教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第一,影响大学生有效获取正能量信息。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重要转折时期,对事物的判断力和分辨力不足,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道德观念尚未稳定[5]。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开放性,使得新媒体空间环境呈现出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监管松散的状况,面对新媒体网络中大量的繁杂信息,大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难辨真伪,彷徨茫然,极易陷入“垃圾信息”的包围圈,在“浏览忘返”中浪费大量宝贵时间,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有效获取正能量信息,进而影响到其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容易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消极影响,如果长期接触新媒体网络中的负面信息尤其是暴力色情、颓废腐朽和敌对势力的庸俗反动的有害信息,将会导致大学生逐步放弃心理防线,使其理想信念产生动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发生扭曲,个别人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带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弱化和人际关系虚拟化。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分众化,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向互动,使得任何一个大学生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特别是随着手机上网、聊天的普及,大学生借助于新媒体可以更加便捷、轻松、自由地进行人际交往。但是大学生们在这种“隔空对话”的人际交往中获得成绩感和满足感的同时,也容易沉迷其中,而忽视或者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现实中人际交往的弱化,进而造成交流能力的退化,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人们在新媒体中交流互动,没有了固定地位、没有了中心,现实中人们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们的真实情感好像都被技术“过滤”掉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好像脱离尘世,这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出现了虚拟化趋势,进而阻碍大学生有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造成了大学生道德失范和集体主义观念的缺失。新媒体信息交流双方在时空上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摆脱现实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放纵自己的行为,丢掉社会责任,出现道德弱化现象,特别是部分大学生不以真实身份进行交流,交流者的言行无法得到规范,这极易产生交流双方的信任危机。这种新媒体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往往直接影响到现实中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使得现实中大学生之间也缺乏信任感、责任感,道德意识、法制意识淡漠,进而造成大学生道德失范。大学生们生活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两个世界”中自我行为的反差,还往往容易导致其心理的扭曲和价值观的混乱,出现人格异常和心理障碍。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个性化,使得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唯我独尊,漠视集体,在思想上推崇个人主义,从而造成集体主义的缺失。

二、新媒体时代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为有效应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影响,高校应树立开放、个性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工作,注重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说服力、实效性。

(一)树立德育为先、以学生为中心和开放性、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第一,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6]“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7]这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各种教学活动一般由教师主导,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受到很大限制。面对新媒体多元文化交织、多种思想碰撞的复杂文化环境,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设计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传播手段,改革新媒体传播运行机制,建构新媒体的传播环境,把新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激发和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中。

第三,树立开放性的理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到教育活动的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做到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个人与虚拟空间教育的有机结合。以育人为根本,广泛吸取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理论与方法为我所用,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用于教育活动,引进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科学设置教育教学环节和内容,建立起富有弹性的科学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机制。

第四,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利用新媒体创设和营造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搭筑个性化教育大平台,在教育过程中,提倡民主观点、平等观点、宽容精神,注重因材施教,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和条件,发挥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二)做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工作

首先,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大众化、具体化、通俗化工作。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8]在新媒体新时代,伴随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们自觉奉行的信仰理念和日常行为准则,就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发挥新媒体的优势,运用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特别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找准与青年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工作,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耳,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个人的自觉行动。

其次,着力加强大学生德育和媒介素质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广大学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人格教育等非智力素质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压力,调节自己情绪,善于沟通交流,积极化解新媒体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增强他们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美丑、是非的能力,使之自觉抵制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侵蚀,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

第一,教育方式的隐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工作者在做好传统的课堂教育、专题教育、学习研讨等显性教育的基础上,以融入渗透为路径,利用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渗透到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的教育体系,组织和协调各方面力量,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学校内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全员育人。

第二,教育方法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构建立体网状互动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单向灌输法为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现代教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利用重要节庆日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科技下乡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实践活动之中,增加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

第三,教育手段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促进新媒体、新技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应用,加强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开通微信公众号、博客、微博、BBS等,运用手机短信、QQ聊天等多种形式、手段和载体,发挥新媒体教育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动占领新媒体、新阵地和新渠道,针对大学生特点,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专题网站,开设一批高质量、有水平的网络公开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方法创新中应避免以训导说教为特征的官僚主义倾向和以批代教、以罚代教、以处分代教的简单化倾向[9]。

此外,加快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用先进文化和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依法加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网络新技术的应用。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也是加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