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兴,张青青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在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如何贯彻好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在改进中加强,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笔者发现,让大学生走上讲台来上思政课,既能增强课堂教学活力,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也能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生通过钻研教材、围绕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结合自己所思所想的基础上,用专题演讲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学内容、社会实际问题的看法,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法治观念的一种思政课教学实践方式。
高等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基于目前高校思政课普遍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氛围不活跃等状况,“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是极有必要的。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课仍然存在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学生学习缺乏动力,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抬头率”较低,“点头率”也不高;课堂氛围不活跃,师生互动少。相同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将是不一样的。毛泽东同志曾经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如果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便不能实现过河的目标[2]。就高校思政课而言,教学方法就是通往教学效果彼岸的“桥梁”,是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能够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促使学生由客体向主体转变、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它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营造出自由、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还能够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和能力发展,对于改善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强调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更注重将道德、法律这些理论知识与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旨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使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栋梁之才。“基础”课的这些特点及其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需要出发。让大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授课过程、分析社会热点现象,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能了解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态度、看法和自身的思想状况,从而引导他们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实现教学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人才培养目标。青年一代只有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国家和民族才能有前途、有希望。通过“基础”课教学,可以让大学生明白: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为青春理想增添色彩。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引导他们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中发现问题,通过联系所学理论知识来理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在实践层面增长大学生的本领才干,同时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大学生早日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的个性特质是“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的前提条件;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的助推器;教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则是“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的重要保障。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属于“00后”,他们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兴趣爱好广泛、勇于创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逐渐形成、走向稳定的重要时期。经过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和教育,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也不仅仅满足于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迫切需要一个可以让自己绽放青春色彩、展现思想魅力的平台。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这些个性特质和思想特点都有助于推动他们走上思政课的大舞台,通过问题探究、合作学习和主题演讲的方式,表达对社会时政热点、生活实际问题的看法。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既能够让大学生在分析鉴别材料的基础上加深对教材有关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又能够促使他们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增进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知识信息的传播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权威者和垄断者。在新媒体时代,“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无边界性,削弱了教师作为成人对信息的控制权和优先权,缩小了纸质媒介时代师生之间的信息和知识差距,使德育教师的知识优势受到挑战”[3]。一方面,一些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视频公开课、校园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思政信息的渠道,微信、微博、QQ等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了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教师解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上思政课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当代大学生通过在课件中巧妙地增加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制作出生动形象、内容丰富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极大地增强了对台下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些无疑为大学生上思政课和师生间知识信息互动提供了可能性。课堂教学只有不断适应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像某些人所鼓吹的要坚持“价值中立”,自由放任学生,更不是放弃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必须成为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否认‘价值引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内发论’的教育观。”[4]从学生上台专题演讲的前期准备工作,到演讲过程中的管理,再到演讲结束时的点评工作,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悉心指导,否则大学生上思政课的活动便无法展开和顺利进行。在学生演讲的准备阶段,演讲的具体要求、评价的标准规则等各种事项都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反馈进行合理地设计;演讲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对演讲专题的所思所想,调动学生参与演讲的积极性和热情;演讲结束点评时,教师不仅要对台上学生的演讲情况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指出演讲内容的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还要尽可能地引导台下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中。由此可见,教师在思政课堂中扮演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在引导大学生上思政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就没有开展大学生上思政课活动的可能性。
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得出的经验以及问卷调查数据,笔者发现,学生专题演讲是“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的实际操作和具体运用,对于切实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从具体实施来说,主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明确演讲时长和分组人数
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分组演讲的时间控制在第5周至第12周较为合适。前期大学生需要时间来熟悉课程内容、适应教学氛围,教师也需要明确演讲的具体要求、制定评价标准等演讲教学的实施步骤。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分组演讲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多长时间”时,39.1%的大学生选择10分钟左右,27.8%的学生选择7-8分钟。所以,最终确定每组学生演讲时长为7-10分钟。考虑到现在高校思政课普遍是大班教学,每组应该四五个学生组成,由学生自由组合或是按照学号分组,同时确定一名组长。学生的专题演讲要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建议每次课程结束之前预留2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来上思政课,每次演讲安排2组学生,最后还应该留出一点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老师点评。
2.引导和组织学生选题
当被调查“专题演讲的题目应该如何来定”时,65.1%的学生认为应该由老师划定范围,学生具体选择。“基础”课教学专题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实效能否提高。因此,学生具体选择演讲主题必须以教材内容为依据,厘清课程的重点与难点以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坚持现实性和针对性原则,尽可能地选择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容易让大家产生共鸣和喜闻乐见的题目,以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为宗旨。为加强对学生专题演讲准备过程的监督,教师必须要求组长详细记录组内成员在资料查阅、内容探讨、课件制作、上台演讲等方面的分工状况,以之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
3.确定学生评委和制定评分标准
演讲成绩应该由谁来决定才公正呢?62.8%的学生认为由学生评委和老师共同决定才更为公正。小组专题演讲具体实践时,建议每个班级推荐2名演讲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同学组成学生评委团。每组学生演讲完后,由学生评委和台下同学自愿点评,而老师进行总结,并纠正专题演讲中学生的错误观点。最后由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评定小组得分,学生评委和教师的评分在演讲小组最终成绩中可以分别占40%和60%左右的比重。评分标准可以从小组的演讲主题是否明确、语言表达是否清晰、演讲内容是否详细、材料是否充实、课件是否精美、与学生是否有效互动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小组演讲的最终分数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演讲状态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演讲效果。在学生开始演讲前,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一种自由平等、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见解,敢于提出疑惑和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众多的思想碰撞中不断深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加快成长成才的步伐。台上学生演讲过程中,为避免台下听讲的同学们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教师应该在教室适时走动,确保台下学生认真倾听,并鼓励他们与台上演讲同学进行互动。台上台下互动,有助于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的反应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课堂积极思考、勤于提问题的学生,可以给予平时加分的奖励。此外,教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随时准备处理突发状况,提示学生严格控制演讲时间,保证演讲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及时记录每组演讲的主要内容、提出的观点和得出的结论、演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作为总结、引导的参考依据。
对学生演讲进行点评是演讲结束后的重要环节,具体包括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学生点评能够增强专题演讲过程中的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适时表扬那些点评准确的学生,而对于点评不准确的学生,要耐心地引导和帮助学生找出点评不准确的原因。老师点评则能够对专题的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归纳和提炼,进一步纠正学生思想观念中的错误,深化学生对相关专题理论知识的认知,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将学生评委和老师给出的最终评分计入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评选出优秀演讲小组的前三组,设置课堂表现的加分奖励。教师还可以把每组学生的演讲稿收集起来并分类,从中分析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哪些,及其对这些社会问题所持的观点和态度。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可以将精彩的演讲稿作为以后教学的素材。
结合“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的具体实施过程,需要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难题:
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与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成正比关系,如果想要实现“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受“基础”课的课时和分组演讲时间限制,基本上每个小组只需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演讲。调查中发现,有学生提议可以让几个学生共同参与到讲思政课的教学活动中,这样更能突出学生们的主体性地位。并且除了以多媒体课件作为演讲辅助的主要形式外,在演讲教学展示过程中,学生们也可以穿插着用相声、小品、歌曲、表演等形式表现演讲的内容。只要不脱离演讲主题,这些新颖的演讲方式反而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或演讲结束的点评时,要尽可能地增加演讲学生和台下同学的互动,比如随机让台下同学对演讲学生进行点评,或是让他们提出一两个与该专题有关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总之,从开始准备专题演讲一直到演讲结束,只有各个环节都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达到运用“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的目标,让大学生真正爱上思政课,并受益终身。
“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教学法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合作互助的演讲方式参与到“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专题演讲充分尊重和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如前所述,任何教学都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基础”课这类旨在向学生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思政课来说,更是需要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5]。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学生演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实施,教学内容中思想观点的总结和提炼等方面。
综上所述,让大学生来上思政课,从传统的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