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路
(合肥学院, 安徽 合肥 230601)
“三岗”是阮岗、孔岗、松岗三个村合并的“超级村”,有38个自然村,为肥西县第一人口大村,距合肥市区10公里,被称之为常住人口近800万的合肥市以及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江淮之间广大区域民众的“自家后花园”。三岗丘陵处于安徽中部江淮分水岭,而这一地理位置被称之为“无雨三天旱,有雨三天涝”的易旱缺水及土壤贫瘠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多年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为肥西县名列全国百强县及安徽省首强县的骄人业绩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鲜实践,也是体现乡村生活生态美学成功实例之一。在当今社会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于充斥于市、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简单化的生活现实有所反思,而返璞归真、思念传统的意识与行为有所强化,人们对于真实与充实的现实生活的期待也愈加旺盛,这就对于经典的美学原则提出了新的课题,即新的美学不能再轻视日常生活,而是意在推崇“日常生活审美化”[1],而关注人们实际生活美感需求的生活生态美学就有了研究的广阔空间与旺盛的生命力。
三岗乡土旅游聚集区实行“三位一体”综合发展,“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良好自然环境的身心庇护与休憩休闲度假)、“乡土生活旅游示范区”(为游客提供了观光、美食、民宿、游览、娱乐、农活、采购等方面的物质或实体享受及享受超越物质的精神享受)、“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为游客提供了有滋有味养生之道的别样生活方式及对应养生的人文生态体验活动),三者互依互兴,润含着生态美学之底蕴价值。这一切契合了本乡本土的农民对于新农村山清水秀幸福生活的向往,满足了四面八方的旅游者对于人居美好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体验性享受。乡土旅游的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在于其寄寓自己独具的生态环境标的,并通过直面真实的耳闻目睹与参与其中所获得的感觉感受,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享受,“三岗乡土生态旅游”目的地做到了并做得比较好。这些成功,归于他们有意识地引入生态美学“自然生活环境与人的精神需求内在契合”的生态理念,并与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乡村的物质生活文化的生态元素相结合,与在看似寻常的乡村里做出了锦绣文章。
“三岗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其是一身而任二焉,苗木花卉既是经济植物,更是城乡居民修身养性不可或缺的生物元素。三岗已经成为了闻名全国的苗木花卉种植与交易的富裕之地,产品远销除西藏和台湾外的全国所有省份。三岗已成为与浙江萧山、四川温江并立的中国三大花木品牌基地之一。现在三岗已经是我国中部地区最大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交易中心,同时也是安徽中部江淮之间的与乡村植物花卉休憩旅游区,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游客的花木交易客户及大批周边的旅游者纷至沓来。苗木花卉基地面积多达15万亩以上,主产各种苗木、花卉、草坪、盆景,承接园林施工、绿化管护、园林规划设计,已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中部花木城”称号,这里现有培育苗木100多万株,花卉不计其数,旅游区内岗青水秀,珍贵珍稀林木花卉应有尽有,四季有果、月月有花,构成了一个林深花香草密,脱离城市喧嚣的“伊甸园”,是一块修身养性、益寿延年的风水宝地,一座毗邻都市的天然氧吧。三岗的花木种植培育提供了环境美化、空气净化和生态优化的美好区域,给一批批前来的旅游者带来了莫大的身心休憩慰藉享受。伴随每年每季花木交易的中国(肥西)苗木花卉博览会和交易会。区内举办众多涉及苗木花卉、民俗风情文化方面的主题文化活动,每年都有东南西北的游客及来此采购的苗木花卉的客商来此观光和交易,人在花树丛中游历,美景在眼中淌过,美意在心里留住。
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契合了人们精神情感的需求追求。一个原来地处江淮分水岭常年缺水、荒草稀落,庄稼难长、土地贫瘠、贫穷落后的岗地(岗地在地形地貌上介于丘陵和平原之间,接近低丘缓坡),成为今天一个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生态文明富裕区域的苗木花卉旅游区,赢得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喜爱和赞美。很显然,没有三岗苗木花卉的绿树连绵、繁花灿烂,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来此观光休憩,这同时也是三岗多姿多彩的 “乡土生活体验旅游”与安徽省知名品牌“肥西老母鸡家园旅游”等项目开展的基础支撑。三岗苗木花卉的种植和培育对于三岗环境的美化和风景的展示,它所具有的生态美感能够提供人们的精神情感美的需求与追求,这是三岗其它产业得以发展的必要的前提或基础。现在的人们渴望回归绿色、宁静、恬淡、净洁和单纯的田园生活中去,这是对于自身回归和走向的理性思考的反应。吃好喝好玩好首先是环境好空气好心情好,而乡土生态旅游的本质是满足游者精神情感美的需要,所谓美酒佳肴固然有趣,也不可或缺,但是吃喝只是一个物质媒介,真正令游者趋之若鹜地去某地旅游的真正内在需求或驱动力,应该还是其旅游目的地具有的能够契合游者内心需要的的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就说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人们为什么喜欢到风景、空气清新的地方来,是因为现实社会中,工作的劳碌、人际的心疲、事业的攀登、家事的烦杂、人生的求索等等因素,需要来此寄情山水、舒缓情绪、释放压力、放飞心灵,而三岗的自然生态的美好环境正好契合了人们的这种需求。
人们在田园中所着眼于四周之景物,如天空中飘逸的白云、飞翔的青鸟、流淌的溪水、精景绽放的花朵、呼呼作响的林啸等等,都怀有不可遏制的喜爱。此时的人们感觉到他们所获得许许多多精神的愉悦亦感觉到自己情感的富有,远胜于居于繁嚣城市高楼深院角落里寓公的富裕。在林语堂先生看来“自然本身总是一家疗养院。”自然能够医治各种各样的“世俗的野心和灵魂的疾病”[2]。亲近大自然应该是一种审美心理体验,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由此产生的愉悦既不同于占有欲的满足产生的心理快感,也不同于物质享受产生的生理快适,但是这是人们实实在在的心灵慰藉和情感的满足,尤其是在工业化高度发展有可能所带来的环境日益污染的状态下,人们对于田园般生活的渴求更加强烈和热爱,这也是人们纷纷投入像三岗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这样美好大自然怀抱的原由所在。正如业已存在的以进化论的思想为依据,从人的生存需要和功能需要出发来评价风景(景观/生活环境)的认知学派所表述的那样,主张把风景作为人的认识空间和生活空间来理解。美国地理学者乌尔里希(Ulrich)强调了风景环境状况对于人的“情感/唤起”[3]的意义。英国地理学家阿普尔顿(Appleton)的“景观/生活环境”观点强调了景观给人们提供了“庇护”的场所[4]。这些森林美学的观点丰富了生态美学的若干理论基础,也可以从这一视角来评价诸如三岗苗木花卉休憩旅游区之类的生态美学价值之所在。
“三岗乡土生活旅游区”是以江淮之间的岗上本地农民的基础生活资料、资源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基础为依托为背景来运作的,吸引以周围乃至扩散型的城市市民为主的游客来此农家的“观、食、住、行、游、娱、做、购”的实践活动。旅游活动以与大自然优美环境的直接接触为氛围、以农家日常生活参与为平台、以品尝乡村土菜特色美食为亮点、以乡村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优势、以农家庭院及相关周围的农村设施为载体、以乡村日常生活或劳作为背景,充分介入本区域内典型的风土生态文化特色。这样就能给予游客更完整的乡愁的老家回味以及本土化地道的乡村生态旅游体验,是一个彰显江淮之间民众的乡土风情、人文个性,充满风采、意趣、韵味的新型乡村旅游目的地。许多游客特别痴迷于有历史沧桑感的江淮之间乡村特点样式的老宅,院内株株瘦骨嶙峋的老槐杨柳,排排摇曳多姿的翠竹芭蕉,阵阵此起彼伏的鸡唱犬吠,农宿房顶烟囱上飘出的缕缕炊烟,水潭中悠闲自得游走的白鹅麻鸭,棚内放置的石磨风车等各种农具,如此等等,都引起了中老年游客对于过往生活的无尽追寻回忆,也激起了青少年游客对于祖先以往生活状态的迷恋情怀。这应该是华夏儿女具有的美学文化传承和审美习惯基因,历史上不计其数的文人墨客都有过这样类似的行为意识,并留下了许多的经典的文化遗产。来到山清水秀的乡村,在农家客舍里把酒言欢,心不设防的畅叙,掏心窝子家常话,这反映的是多么淋漓尽致的的快活啊!此时此人此景,古代的乡野之趣与今天的乡土之乐有如此异曲同工之美妙。
旅游区以具有鲜明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乡土生态传统文化为底色,特别是以安徽合肥为中心的江淮之间区域乡土生态风情传统文化为特色,并且体现了生态美学在乡村景区建设中的应用,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及民风民俗文化打造出独特的乡村特色景区风格。以生态科学与生态美学指导区内建设,而美丽的乡村乡土生态风情是践行生态美学理论的适宜空间。江淮之间的三岗乡土生态旅游区的生态风情,体现了江淮之间的岗上农村具体的农民风土习俗文化。由于地跨长江以北与淮河以南,这里的乡土文化,既有长江以南之妩媚,又有淮河以北之旷达。又因为地理上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气候干旱干燥,而环境相对艰苦,造成这里生活的农民具有特别吃苦耐劳、朴素勤俭、真诚善良、温柔体贴、豪爽待人等良好传统,致力创新创业的人格道德品质。进而影响了这里群体的社会风气与人文精神的风貌,乃至于地理环境的人格化的特征。三岗乡土生态旅游示范区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集中经营。呈现了江淮天井式民居的特点,即宅内采光、通风和排水等功能的天通地连的综合考虑。既有皖北院落的布局模式的宽大气势,又有皖南徽州建筑的雅致精巧。成片的,近乎格调相同的楼群院落,门前院落多姿多彩的植栽,各具特色的书法匾额招牌。另一种是分散经营。各家各户的农家乐院落或是既有房屋翻新或是新建,循着岗地周围的地理形态随形就势加以建筑,有的依山伴水、有的邻近大路小径,或曲径通幽、或直道通达,这些老式老样的农家乐院落,一看就使人心生喜欢,不由自主地步入其中。相同相似的“江淮官话”乡音、“合肥饭菜”味道,同化感化美化了前来旅游者的身心。
现在的城市尤其是大都市太嘈杂喧嚣拥挤了,车水马龙而水泄不通,人头攒动而熙熙攘攘,久居城市之围,饱受城市之累,无论城市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乃至于对于城市图片老面孔的审美都疲劳了,人们当然想要到农村去透透乡野清风、逛逛乡村风光、锄锄田间杂草、摘摘果园硕果、栽栽田垄秧苗、喝喝土酿家酒、赏赏家乡土菜、聊聊合肥俚语、品品庐剧老戏、睡睡农家板床、听听鸡鸣狗吠等等而不亦乐乎。他们找到的老爸老妈的爱的“味道”里,沉浸于浓郁的家乡温馨感觉中。尽管这种体验是局部而短暂的,但是已经给市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别开生面的真实欣喜。诸如“清明品茶”、“端午裹粽”、“中秋赏月”、“七夕有缘”、“重阳登高”、“除夕守岁”、“元宵灯会”等等节庆都循老派规仪而行,遵民俗乡情而动,一招一式、有板有眼。从而赢得了旅游者特别是老合肥人的真心认同,回头客的赞许拥趸。这里仍然可以畅饮带有淡淡山芋干味的高度白酒和口感滋润的肥西糯米酒。一端起酒杯就喜好“炸罍子”(一口闷)使游客特别是中老年游客回忆起以前素朴生活岁月而情不自禁感慨唏嘘,这老味道回来了!这里的土菜食材地道、做法老道、经营厚道、价格公道。体现了合肥菜重油、重色、重火工、芡重、色深、味浓的本真,被人们称之为“土得掉渣的土菜”,其传承的是样版是以“泥鳅下挂面”为代表作的“八大碗”和以“黄豆炖猪蹄爪或猪尾”为领衔的“十大盘”。
安徽合肥,古称庐州,其下有肥东、肥西二县。“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就是皮”。这是合肥当地的有名的一句民谣,是这个区域的形象符号之一。以喻以前肥西地方比较贫穷艰苦,当然本地鲜明特点的方言读音使印象更为深刻。当地老百姓口耳相传说,某年汉高祖刘邦的大嫂听说刘邦到合肥一带视察,刘邦的大嫂(刘邦大哥刘伯的夫人)便特地赶到合肥西乡,亲自炖了一罐合肥老母鸡汤送给刘邦品尝,刘邦喝着这鸡汤,连声赞叹:“好汤!好汤!从肥东到肥西,好吃还是老母鸡。”[5]后来刘邦伯父儿子刘信被封为羹颉候,合肥西乡这一带,就成了刘信的封地,刘信在此兴修水利做了不少好事。后来,老百姓就把刘邦、刘信的故事与合肥老母鸡汤的美味勾连在一起并形成了这一历久弥新的民谣。“三岗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原称肥西老母鸡,2012年改名为老乡鸡)”位于肥西县三岗区域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内,是一个集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中国第一家以鸡文化为主体的农家乐生态旅游度假基地。建有天然养鸡园、观鸡台、斗鸡场、逮鸡场、鸡趣博览厅、百鸡宴会厅等等,游客可观鸡、斗鸡、吃鸡、购鸡,这一鸡文化主题景观为国内首创。“肥西老乡鸡汤”荣获中华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名吃”称号,现以“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主店外延的老乡鸡品牌直营店全国有600多家,老乡鸡中式烹饪方式已经服务消费者5亿人次,2018年“老乡鸡冬至鸡汤节”售出鸡汤150000份。“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的发展壮大与“老乡鸡民谣”在区域内外的广泛流传不无关系。
在安徽尤其是江淮之间的广泛区域,似乎有这样风俗习俗的规矩,无鸡不成席,无鸡不成补。招待宴请贵客、久别亲人团聚、重大年节及活动的庆贺等等,鸡类菜品必不可少,尤其是上一锅香气扑鼻的老母鸡汤更是不可或缺,否则主人或组织者则感到很没有面子,也很是内疚。而女人坐月子和人们生病体虚时,多以老母鸡汤进补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共识与标配。对于安徽人来说,这一碗正宗老母鸡汤,体现着对于客人的尊重,对于亲人的关照,对于美好愿望的寄托,是幸福生活的象征,是年夜饭等重要活动的贺品,也是游子们感受父母之爱家乡之情的主要食物标的。这碗老母鸡汤,不仅仅是一碗滋补身体的食物补品,而且是一碗滋补人们心灵的心灵鸡汤,其文化含义尤为浓郁。肥西老母鸡就是安徽当地有名的土鸡品种之一,其常年在农村山头散养,以谷物、昆虫为食,活动量大,自然生长,从而保证土鸡之天然的原有好品质,再加之采用甘洌清纯的紫蓬山泉水,配以独到煨制工艺,老火慢炖,故鸡汤清亮透黄,油而不腻,香味沁脾。肥西老母鸡的名声之所以长盛不衰、名声在外,就是因为肥西老母鸡汤的非凡的品质和来之不易,绝不是那些饲料圈养激素速成的清汤寡水、索然无味的洋鸡汤可以比拟的。据庐州肥西乡束氏族谱记载,束氏祖传“肥西老母鸡汤”烹制方法是清代光绪年间,束氏在庐州当地开的鸡汤馆而起,其汤鲜味美甚得当地人们和南来北往商人喜爱,并有所谓“来庐州不喝老母鸡汤就算没有来过此地”[6]之说。
“肥西老乡鸡家园旅游区”饮食文化的基本定义是“有滋有味养生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是人生美学,是追求人的美好生存境界的美学,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也是“老乡鸡”品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底蕴之一。其“饮食文化”切中了“老乡鸡”品牌的产品特色,也体现了“肥西老乡鸡”文化品牌的宗旨,“有滋有味””与“养生”结合,既是美好的口味又利于人们身心养护,可谓一身而任二焉。其一是滋味。这是从口中含有食物之意“口有甘味”的意思而引申,“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荀子·劝学篇》)指甜、酸、苦、辣、咸五种味道,而味、滋、甘、美,古来都是意义相近的词;另一方面是养生。养生指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养,即为保养、涵养和滋养。生,即为生命、生存和生长。养生与物质状态的食品相关联,就是所谓的滋养,也就是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普适性的元素,而在现代社会里“养生”又是一种很时尚的元素。台湾第一任巡抚刘铭传,对家乡的“肥西老乡鸡”推崇备至。晚清重臣李鸿章认为:“五十以后必须药饵培补,乃可耐劳……若论食补,肥西老母鸡汤则为冬令最佳滋补品也”[7]。故不同年龄的人群,都被这既好喝又养生的“肥西老乡鸡”所吸引所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