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顺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2.安顺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安顺561000)
乡土地理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了部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需要用全面、综合的视角进行区域分析,将区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对于国内综合大学,区域地理课程教学仅涉及中国和世界两个尺度,几乎不涉及更小的区域。对于一些省级师范大学,区域地理教学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省地理,如贵州师范大学开设的“贵州地理”、河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河北地理”等。同时,大多数省内地方院校也照搬省级师范大学的教学模式,依托本省地理开展乡土地理教学,而忽视了对更具地方特色的本市(州)地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如安顺学院地理科学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把“贵州地理”作为乡土地理教学的主干课程,直到2010年才开设了“安顺地理”课程,但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设置、主讲教师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材的编写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安顺学院作为以培养地方性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院校,应立足安顺、情系乡梓,承担挖掘传承安顺乡土文化,宣传塑造安顺形象的神圣使命,这对于安顺青年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毕业后建设自己的家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开设“安顺地理”课程,是贯彻地方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安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有力举措,也为选修该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了解安顺,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有效途径。应当充分吸取国内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改革经验[1]-[6],深刻挖掘“安顺地理”课程的内涵,把区域地理教学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紧密综合,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在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中予以体现。同时,根据课程的定位与内容,编写具有兼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技能培养三方面功能的“安顺地理”教材。
“安顺地理”课程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地方性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行动中的转化。因此,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也必然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基本依据是来自社会的,即安顺学院培养地方性和应用型人才的行动和乡土地理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学生适应地理学科的发展和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这两个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发展与要求的内在一致性,它也是“安顺地理”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又由于课程作为联系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其表现形式是课程和各类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课程内容又是由来自地理科学专业内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构成,相关学科也是课程目标制定的基本依据。因此,制定“安顺地理”课程目标,必须对学生、安顺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地理学科进行研究,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1.对学生的研究
“安顺地理”课程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施加影响的根本对象是学生。所以,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的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因此,在课程目标制定中要关注对学生的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认知与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安顺学院校友、著名学者钱理群教授曾在一次讲演中说,现在的青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他痛心地说:“这就是失根,会最终导致一代人民族文化的缺失。要想立足大地,先得认识脚下的土地,保持住自己的根。在这个层面上,乡土教育不仅是爱家乡的教育,也是人与土地关系的强调。”土地是人类的襁褓,再伟大的民族,也必须从土地上崛起;再聪明的智者,也必然从土地里扎根。离开了乡土,人不过是无根的浮萍;每个人都应该记得住乡愁,对自己的故乡深怀感恩之情。很明显,对学生的研究就是了解和培养学生对乡土的认知与乡土情感,这要求在“安顺地理”课程目标制定时,把握学生身心特征,发现学生的共性与特殊性,从而以一种对个人和集体都有意义的方式,帮助学生满足各种需求;并沿着课程要求与学生身心发展需求较为一致的方向开展教学活动。
2.对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
安顺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的美誉,除了拥有以著名的黄果树瀑布为代表的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外,还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不乏大量名胜古迹,每一位游人都能深刻体会到“走进安顺、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文化”的区域特色。安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序常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等名人的故乡,每一个安顺籍名人都是安顺的骄傲。安顺还是全国唯一的“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改革试验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贵州加快发展的经济特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八个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无比鲜明的地方特色,为开展乡土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显然,在“安顺地理”课程设置时,必须把安顺经济社会发展对地方性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学生自身的需求统一起来。
3.对学科的研究
学科是知识的分类体系。“安顺地理”课程也离不开地理学科知识,学生的任何一种学习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尤其是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进行投资,毫无例外的都在追求其超出一般投资的经济回报。当然,并非所有的投资都能产生预期效益,一方面取决于投资的成功性,即是否真正获得了预期的、有用知识,另一方面取决于所学知识的稀缺性,即当所学知识在一定的社会中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即知识的应用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知识的贬值。显然,“安顺地理”课程不仅要及时吸纳地理学科的新进展,同时,关于安顺市资源环境及区域发展研究的一些新成果、新观点,也应当及时吸纳入课程中,使课程的思想常新、知识常新、方法常新。
总之,在确定“安顺地理”课程目标时,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安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地理学科这三个基本依据,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者是共同构成课程目标的依据,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及偏重,都不足以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来源。
首先,从课程目标来看:通过“安顺地理”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安顺自然、人文与经济地理概况,了解安顺区域整体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掌握运用区域地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评价安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基本地理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对地理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和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三门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地理课程。“乡土地理”是其中“中国地理”的延伸,它有两个定位:一是集理论、实践、技能于一身,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二是在对地理综合问题的实证中培养学生原创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安顺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是师范类本科专业,以培养和发展中学地理教师为根本任务,因此,“安顺地理”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师范生未来在安顺中小学开展乡土地理教育打基础,使他们在今后的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中学生认识安顺的地理环境,引导中学生学以致用,正确分析安顺的区域发展问题,培养中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思想。
“安顺地理”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一般来说,它主要包括安顺的自然环境、安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安顺的人文经济状况和安顺的区域划分与区域规划等方面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安顺地理”也可以进行某些专题研究。
安顺的自然环境既是安顺地理研究的基础,又是安顺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自然资源赋存的场所,安顺的自然环境影响着安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安顺的自然环境是由安顺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构成的。研究安顺的自然环境,要弄清构成安顺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弄清各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分析自然环境的结构特征,探讨安顺自然环境演化的过程。
安顺地质是安顺自然环境的基础。研究安顺的地质,要弄清安顺的岩石类别、岩石性质及其分布状况;了解安顺的地质构造;分析地质历史时期安顺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探讨安顺地质、矿产资源及地质灾害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安顺地貌对安顺自然环境有深刻的影响,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是安顺地貌的突出特点。研究安顺地貌要弄清喀斯特地貌形态、组成物质、结构特征,确定喀斯特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其发育过程,探讨地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安顺气候是安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自然资源和生产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安顺气候要了解安顺的气温、降水、蒸发和风等气象要素的一般特征,研究区域内的气候差异及日变化、年变化规律,确定安顺气候的类型及成因,探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安顺的水文是安顺自然环境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是安顺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研究安顺的水文要查清安顺水体的类型,研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基本情况和变化规律,特别是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类型及水量和水质状况,地下水的分布规律等。
安顺的土壤和生物是自然环境中最复杂而且最活跃的因素。研究安顺的土壤要查清土壤的形成要素、土壤类型、土壤分布规律、土壤组合情况等;研究安顺的生物要查清动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分布规律。同时也要分析对土壤的利用和改良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安顺的人文与经济地理研究是安顺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的基础,主要有安顺的人口与民族地理、安顺经济地理、聚落地理、旅游地理等。
安顺的人口是安顺社会生活的主体,安顺的一切社会经济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的。要研究安顺人口的数量变化、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等,研究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人口迁移的规律及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安顺的农业、工业与信息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和空间布局及变化规律是安顺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要明确各个产业部门在安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安顺市主导产业选择做出理论分析。
聚落是乡土的重要人文景观,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安顺的城市地理研究除了要有对安顺城市(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析外,还应当重点介绍安顺城镇化进程,特别是安顺“一分三向”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实施的路径。对乡村聚落的研究,要关注近年来安顺“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
旅游业对于安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极大,要详细研究安顺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分析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和问题,对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作出科学的评价。
除此之外,“安顺地理”教学内容中还应包括安顺区域发展综合问题分析,如区域发展综合情况及省内比较、发展环境和机遇、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区域发展的对外联系等等。
根据前文所述的“安顺地理”课程目标与内容,在编写“安顺地理”教材时应当遵循科学性、思想性、地方性、实践性和可读性五大原则。
第一,从科学性原则来看,“安顺地理”教材必须把科学的安顺乡土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到教材内容紧密围绕课程内容,选材要准确无误,内容精准,既有对普通地理教材的补充、活化内容,还应有地理学时代性特点的内容,更要突出安顺区域特色的内容。例如在编写安顺地质的有关章节中,要反映关岭古生物化石这一区域特色,也要介绍近年来关于关岭古生物化石开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第二,从思想性原则看,一要注意选取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豪感和自信心的乡土地理素材;二要注意选取有利于激励学生产生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素材;三要注意选取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观的素材。第三,从地方性原则看,应当从为安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这个目的出发,处理好选材和配置这两个重要环节。在选取素材时,要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理素材,如介绍安顺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时,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作为案例,在介绍安顺喀斯特地貌中水溶洞的成因时,可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龙宫水溶洞为案例。在教材配置体系上,应尽量避免各种地理要素依次罗列、平铺直叙的配置模式,要全面研究一个乡土区域内地理环境诸要素的突出特征,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确定教材编写的主线。第四,从实践性原则看,关键在于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特点、并能做到的素材。比如,不利自然条件的改造利用、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自然资源的评价与合理利用的途径、环境保护、乡镇规划等,在教材中也可适当编写一些野外考查和社会调查方法。第五,从可读性原则看,要充分利用安顺乡土知识本身具有的特点,增强艺术表现形式,做到语言简练生动、图文并茂、适当引入照片和案例。但是,“安顺地理”教材毕竟不是通俗读物,它在知识密度、学理系统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
近年来,安顺学院十分注重培养适应安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人才,“立足安顺、研究安顺、服务安顺”成为学校各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时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地理科学专业开设“安顺地理”课程,是贯彻地方性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积极为安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有力举措,也为选修该课程的其他专业学生了解安顺,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有效途径。明确“安顺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编写“安顺地理”教材的基础和前提。2017年以来,地理科学教研室组织成立了“安顺地理”教材编写组,由具有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主编和副主编。编写组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安顺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积极搜集资料,综合研究,争取编出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材,以适应“安顺地理”课程教学的需要,这也是安顺学院落实地方性人才培养战略,进行校本教材开发的一次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