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内在性与“自我”的超越性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2019-03-15 11:11
安顺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内特达西柯林斯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长治046000)

旷世逸才简·奥斯汀出生于书香世家。鉴于女性的身份,自幼未接受过正式教育。然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学识渊博父亲的启蒙及家庭图书馆的大量藏书为简·奥斯汀提供了学习空间、写作素材,豆蔻年华的奥斯汀萌生了创作的意识并付诸于实践。虽然她早期的作品庸俗、滑稽,受到出版社的拒绝,但几经修改之后,其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写作风格,具有承上启下之功效——继承了18世纪现实主义之精华,一扫19世纪初蔚然成风的浪漫主义之阴霾。她一反感伤主义小说之常态,摒弃哥特式小说之诡异,谱写了一首首乡村资产阶级田园风光曲。奥斯汀受生活经历之局限,其视野仅限于乡村小镇的中产阶级及牧师恬静的生活,她的小说世界中没有重大的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她以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描写了绅士淑女的爱情故事[1]。虽然奥斯汀终生未嫁,但她描写的爱情故事展现了精美而紧凑的散文风格、独特的道德判断力、颇具见解的爱情观。

一、“他者”理论

享有盛誉的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波娃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提出“他者”理论,它像《圣经》一样受到西方女性解放运动的青睐。“他者”是指女性处于男性的控制之下,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不谙世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命运未卜,前途暗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权主义社会毒害了女性的思想及灵魂。正如《圣经》中所描写的“Now your born is my bones and your flesh is my flesh ”[2]。因此,在当时的西方国家,大多数人认为男性比女性高人一等、男性是人类光辉形象之典范,并将男、女性分别定义为“自我”与“他者”[3]。在男性的潜意识中“自我”和“他者”是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自我”具有绝对统治权。在这种思想的毒害下,女性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所以未出阁之前,她们不得不唯父母之命是从;嫁为人妇之后,不得不屈从于丈夫的意志。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 更不必说外出谋生。直到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女性才有权利参加工作、获得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同时她们也提高了斗争意识。因此女性想要改变自己无意识的现状,走出“他者”内在性的重要条件是抛弃父权主义等级观念,获得经济独立。

二、“他者”地位的形成

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要受男性意志的控制,这一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帝造人说[4]。夏洛特·卢卡斯与班内特夫人因长期遭受男性的压迫,导致缺乏女性自主意识、盲目地服从父权主义社会的等级观念,从而成为“他者”的典型代表。为了生存,夏洛特·卢卡斯不得不嫁给一位不受欢迎的牧师,而班内特夫人为了给女儿钓得金龟婿而惶惶不可终日。

1.夏洛特·卢卡斯——“他者”的牺牲品

当长着一张肉包子脸、内心猥琐、傲慢无礼的柯林斯先生为了参观自己即将到手的遗产——朗博恩庄园时,他立即被貌美如花、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伊丽莎白所吸引。柯林斯的求婚美其名曰是为了保住班内特家族的遗产,实则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贼心不死的柯林斯以为只要得到她父母的同意,便可娶其为妻。伊丽莎白的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财产,不至于老所无依,决定牺牲女儿的幸福;甚至以断绝母女关系要挟她。当他知道求婚无望时,他退而求其次向伊丽莎白的闺蜜卢卡斯求婚。26岁的卢卡斯喜极而泣,立即同意与他结婚。

卢卡斯出生于高贵的骑士之家,不幸的是,家道中落,她只能成为精神贵族;这成为她觅得良夫的枷锁,加之相貌平平,成为大龄剩女,为了摆脱成为尴尬的老处女的厄运,为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保障,她毫不犹豫地答应嫁给这位小肚鸡肠、趾高气扬、傲慢无礼的柯林斯。而柯林斯为了迎合当地贵族的品味,需要一位家庭主妇。所以,卢卡斯与柯林斯的婚姻是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在父权主义社会的束缚下,女性要温柔善良、努力工作、顺从男人的欲望,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才能得到男性的赞扬。《傲慢与偏见》中的卢卡斯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但她深受父权主义的毒害,一心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性。为了衣食无忧,卢卡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甘愿堕落为男性的附属品。依据当时的价值观来看,女性是用来满足男性性欲的工具,是生儿育女的工具,是性交易的牺牲品,是社会及丈夫的奴隶。

2.班内特夫人——“他者”理论忠实信仰者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5]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小说的主题: 爱情与婚姻。根据当时英国的婚姻观及门第观,女性选择结婚对象的前提条件是有钱的单身汉,这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出场埋下了伏笔。久旱逢甘霖,尼菲庄园正好来了一位年薪五千英镑的有钱的单身汉——宾利。宾利先生温文尔雅、英俊潇洒、慷慨大方、具有绅士风度,深得少女的青睐。在邻里将宾利视为自家猎物之时,班内特夫人急不可耐地想去拜访宾利先生,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机会。然而,根据当时英国的风俗,家中没有男性,女性无权拜访邻里,这严重摧残了班内特夫人脆弱的神经。先下手为强,明知大雨将至,班内特夫人却让她的大女儿吉英骑马去宾利家,好让她淋雨生病住在宾利家,为两人迸发出爱情的火花提供契机。然而,达西却认为满嘴铜臭的班内特夫人太过于世俗化,吉英并不是宾利先生的理想伴侣。同时,达西也有自己的考虑,他希望宾利能迎娶自己的妹妹。在听取了达西的建议之后,二人返回伦敦,这意味着吉英不得不面临失恋的痛苦。为了挽回大局,班内特夫人当机立断决定送吉英去伦敦的姑母家,为二人的相见、相恋创造机会。令吉英及其母始料不及的是,她们的如意算盘落空了。

班内特夫人从小受到英国淑女教育的熏陶,坚信出嫁前从父,出嫁后从夫的理念。“Indeed you must go, for it will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visit him, if you do not.”[6]这说明作为男性的附属品的女性在当时的社会道德的束缚下,她们无优先拜访权。为了女儿的将来,班内特夫人煞费苦心,却无能为力。为了家庭,她一辈子生儿育女,只顾及丈夫的感受与女儿婚姻的前程。在她的生活中完全没有自我的概念,她头脑简单、充满了拜金主义的信念,一门心思地为自己的女儿找个多金男。在这种信念的主导下,她脆弱的神经极易受损。

三、“他者”地位的成因分析

1.土地的限嗣继承权

英国有着世界上最耐人寻味的土地法,其中最难以理解的是土地限嗣继承权,追本溯源到1066年诺曼底人的征服。当时英国的阶级分为王族、贵族、绅士、平民几个阶层。限嗣继承的土地有三种类型:其一是被消灭的封建主的土地,国王将其变成了王室的领地,由国王派遣王室管家管理;其二是被没收的土地,由国王赐予封建贵族作为采邑。根据等级要求,上级可以将其采邑分封给下级的有功人士,但接受分封之人必须承担与之相对应的义务;其三是杂役领地,国王和贵族还可以将小块土地赏赐给自己的步兵、弓箭手等。从1085年起,英国的国王威廉一世开始对英格兰境内的土地进行清查,并将所有的不动产一律登记在册,规定了所有的地产拥有者的权利与义务。这本土地清册便是众所周知的“末日审判书”:其规定了在继承、转让封建采邑时,还要承担随之而来的义务。随着社会的进步,19世纪初产生了用现金代替部分封建义务的做法,但不包括出服役人的地产。班纳特家位于郎博恩庄园的地产便是需要出服役人的地产,因此班内特的五个女儿无权继承这块地产,只能由其远房侄儿柯林斯来继承遗产,这就是土地的限嗣继承权。

2.受教育权的丧失

女性“他者”地位的成因,不仅体现在被剥夺遗产继承权,而且还体现在受教育权的缺失[7]。一般来说,家境贫寒的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即使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其受教育的权利也受到了限制,只能通过以下途径接受教育:其一,初等教育,如出生于上流社会的宾利姐妹曾就读于私立学校。其二,聘请家教,当伊丽莎白随柯林斯夫妇来到贵妇的豪宅时,凯瑟琳谈到伊丽莎白的受教育状况时,为伊丽莎白的母亲并没有为女儿聘请家庭教师而感到震惊。其三,无师自通,通过阅读家中的藏书来提高自己的品味。她们所学的内容无外乎绘画、音乐、舞蹈、女德及女红——大多数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淑女形象,在舞会上能够觅得如意郎君;或为了相夫教子,取悦于他人。而男性在受教育方面却与女性大相径庭,小说中几乎所有的男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就连卑鄙龌龊的柯林斯也“进过牛津大学,混了几个学期”。

3.经济上的依赖

维多利亚时期,因为家中的奴仆已经完成了所有的家务劳动,所以大多数中产阶级的女儿赋闲在家。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女性,整日无所事事,或通过读书、跳舞与玩弄乐器来打发时间;或通过阅读爱情小说、故事等来提高其择偶的标准。她们练就一副能在人群中快速地辨认绅士的本领,属意于出身高贵、腰缠万贯、相貌出众、才华横溢的绅士。一般来说,中产阶级的女性有三种出路:一是通过婚姻成为人中龙凤,一辈子过着相夫教子的平庸生活;二是出去工作,获得经济独立,如当家教,然而家庭教师的地位低下,任人百般欺凌,只有家境贫寒的女子才出去自谋生路,如勃朗特姐妹;三是成为家中的老处女,虽然待字闺中却可以确保其衣食无忧,但这种做法受到社会的歧视,她们的处境堪忧。

简·奥斯汀终生未嫁,却对爱情和婚姻有独到的见解,这与她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她一生中曾有过两段恋爱史,其一是与爱尔兰人汤姆·勒弗罗伊的恋爱,两人在乡村舞会上一见倾心,然而两人的热恋如同昙花一现,便消失在当时的门第观念中。理想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结合便成为奥斯汀梦寐以求的婚姻。其二,当21岁的哈里斯向27岁的简·奥斯汀求婚时,考虑到现实的需要,她曾犹豫不决;但无爱的婚姻并非简·奥斯汀所愿,因此,她果断地拒绝了哈里斯的求婚。卢卡斯便是简·奥斯汀当时生活处境的真实写照,唯一不同的是,卢卡斯饥不择食地选择了柯林斯作为人生伴侣,而简·奥斯汀则大胆地挑战了世俗观念。总之,资产阶级的女性深受当时的门第观念、父权主义的毒害,她们无法摆脱对男性经济上的依赖。

四、走出“他者”地位,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西蒙·波娃的“他者”理论,从生理上讲,女性与大自然最接近,她们必须生儿育女,每个月还受生理周期的影响,这使她们很难有机会实现超越“自我”的梦想。伊丽莎白出生于中产阶级世家,她聪慧过人、风姿卓越、善解人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她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多才多艺,这与当时的传统观念——“女子无才便是德”形成极大的反差,为伊丽莎白走出“他者”的困境,提供了可能。

1.“他者”意识的觉醒

良禽择木而栖,伊丽莎白认为幸福美满的婚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因此,尽管母亲威逼利诱,她坚决不同意嫁给柯林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当傲慢无礼的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虽然伊丽莎白明白这场婚姻可以确保自己锦衣玉食,但达西傲慢的态度不但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还破坏了吉英与宾利结为伉俪的美梦,同时也造成了韦翰的悲惨遭遇。因此,她发誓即使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会嫁给达西。在达西看来,自己出身高贵、帅气多金,还要面对世俗门第观念、拜金的班内特夫人及家族极力反对的压力,向伊丽莎白求婚是对她的一种施舍,因而面对伊丽莎白的拒绝时,他感到一头雾水。达西的态度唤醒了伊丽莎白女性的“他者”意识,她意识到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婚姻不会给自己带来幸福。

2.走出“他者”窘境

时光荏苒,当伊丽莎白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达西的父亲去世时留给韦翰一笔遗产以资助其成为牧师,然而放诞不羁的韦翰很快输光了这笔钱。为了能从达西那儿得到更多的金钱,他决定引诱达西的年仅14岁的妹妹,并与之私奔。但是,达西意识到韦翰禀性难移,阻止了妹妹愚蠢的行为,最后穷困潦倒的韦翰不得不从军以还赌债。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韦翰与年少无知、恃宠而骄的莉迪亚私奔,成为当地最大的丑闻时,是达西慷慨解囊,促成二人的婚事,并替韦翰偿还了赌债。然而厚颜无耻的韦翰竟然还要求自己的岳父每月给他一百英镑作为娶莉迪亚的条件。[8]随着真相水落石出,伊丽莎白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这时,达西的舅母凯瑟琳为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却找上门来,要求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独立自主、无所畏惧的伊丽莎白当场将其轰出家门;并决定嫁给自己心仪已久的“高富帅”达西。

3.实现“自我”

在伊丽莎白的母亲看来,达西是位有钱的单身汉,所以这桩婚姻是一起不错的买卖。在伊丽莎白看来: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双方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基础上的。更为重要的是,伊丽莎白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爱憎分明打动了表面上看起来冷酷无情、傲慢无礼的达西。这说明伊丽莎白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克服了“他者”内在性的局限,改变了达西男尊女卑、门第高低的观念,并且意识到男女平等,为实现“自我”创造可能。

结 语

18世纪晚期,随着对“他者”意识的觉醒,女权主义者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她们从内心深处希望走出“他者”地位,实现“自我”。为此,她们追求经济独立、恋爱男女双方地位平等,并试图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及艺术造诣,成为新时代女性的先锋,掀起了20世纪后期女权主义运动的高潮。在《傲慢与偏见》中几位女主人公的婚姻均各有特点:妩媚动人的吉英与帅气多金的宾利完美结合使读者相信童话中的爱情故事;独立自主的伊丽莎白与“高富帅”达西的结合则来源于伊丽莎白对“他者”意识的觉醒及走出“他者”地位的迫切愿望。美中不足的是卢卡斯与柯林斯的结合,这不仅与她家的财产状况有关,更与她的个人意识有关,她深受“他者”意识及专制的父权主义的毒害,这注定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

猜你喜欢
内特达西柯林斯
一分钱也没少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乔乔·西瓦,蝴蝶结发饰意义惊人的历史
良心手术
傲慢与偏见
钱包风波
GC-MS法分析藏药坐珠达西中的化学成分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NEW WORDS
盘旋于绝境之上的不屈精神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