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历史过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中“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45的重大论断,顺应了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性要求,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呼声,也使得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须尽力、尽快实现的历史使命,对此,需要紧扣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脉搏,从世界和中国两个维度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使命。
教育国际化是当今时代教育的整体特征和历史趋势。21世纪新的千年以来,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国际竞争加剧,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掀起新一轮教育国际化潮流,中国也被挟裹其中,成为教育国际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国际化不仅是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更是教育技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制度在日益频繁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进行交流、碰撞、合作与创新。可以说,日趋频繁的国际教育竞争交流或者说教育国际化才是影响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最为深刻的环境变量。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知识、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资源在全球流动的速度、范围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更新及其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逐渐加快,社会财富正在向拥有知识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聚集,“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性资源,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这不仅是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真谛,也是教育国际化的真谛。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日益显现的当代,国际竞争的决定因素是制度、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谁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科技深刻变革,办出更高水平、更为开放的教育,造就更多、更高素质、更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谁就能始终站在科技和产业的最前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世界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知识和科技的发展进步,都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通过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因此,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最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进行开发和规划。美国致力于创建全面且具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英国的抱负是成为全球教育联盟的领头羊,日本始终坚持“教育立国”理念,俄罗斯通过优先发展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来提升国家竞争力,确保俄罗斯回归世界经济强国行列,亚非拉不少发展中国家也积极参与,于是教育国际化成为新的时代潮流。世界各国都在力图利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通过改革创新对教育规划和教育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有益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教育经营管理知识,以此提高本国教育在世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中的竞争能力。
当前,世界发展正处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夜,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自动化、人工智能、3D技术、先进制造等领域呈现群体跃进态势,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催生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教育方式。这次新技术革命与以往技术革命不同,它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美、德、日、韩等主要发达国家通过实施教育发展战略合力推动大规模的人力资本储备扩张的结果。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的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材料、新工具与新技术,改变着人们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方式。这必然带来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要求改革与创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努力培养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影响和改变教育形态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着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3]。为了应对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美、英、德、日、韩等国家积极制定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发展战略,纷纷通过改革和发展教育抢占发展先导权、优势权和制高权,力图为引领新技术革命中的国际分工提供坚实的教育和人才支撑。美国将创新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通过“创客运动”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创新。欧盟鉴于产业革命对工人素质的要求,出台《2020欧洲教育与培训合作战略框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日本为了适应科技革命的需要,制定了《日本第二期教育振兴基本计划(2013日本第二期)》,提出要培养引领和创造新价值、新观念的领导能力和领军人才。俄罗斯制定了《2025年前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国家首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俄罗斯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出台了《教育2030框架行动》,提出要发展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时不我待,只有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抓住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建立新优势、创造新机遇,推动我国由经济大国、科技大国、教育大国向经济强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转变。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融入世界全球化发展大潮中,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1978年我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是1.8%,到2017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全球经济贡献率连续4年稳定超过30%,连续3年稳定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4]。40年来,我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国内走向世界。教育国际化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调整。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时代,迈向世界舞台中央,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关键。这既需要教育为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也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广泛深入的人文教育交流,加强文化互鉴,厚植民意基础,让国际社会分享中国之成长、增进中国之好感。习近平的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设想,为我国教育走向世界舞台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推进教育国际化,在国际合作中创造新机遇,在国际竞争中建立新优势,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做出新贡献,都必须通过教育推动、知识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通过办出更高水平、更为开放的教育,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这就需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奋力实现弯道超车,努力实现我国教育与科技由追随者向并行者直至领跑者的历史性转变。中国的教育国际化,必须放眼世界强国建设,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拓展新空间、创造新优势、激发新动力。
“教育的转型始终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与征候”[5],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出现新的全方位历史性转型的新特征:一是生产力的转型升级要求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当今中国正处在从“量的发展”向“质的发展”的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阶段演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要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必须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走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教育发展要为各方面创新提供知识、技术和人才支撑,抓好教育成为创新发展、推动生产力转型升级的根本大计。二是生产关系的转型升级要求更加关注社会公平。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趋增多,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趋增强。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具有人生起点公平的意义,是实现社会公平最基本的工具,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生产关系转型升级的应有之义。三是政治上层建筑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型要求注重治理体系变革。当前,我国进入了不同利益主体表达各种诉求的时期,各类矛盾和问题也都进入多发期、并发期、突发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上述矛盾及难题,其实质就是要更加注重“国家治理”。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领域,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国家权力运作方式的必然要求。四是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成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期,是教育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人们希望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命运的愿望更加强烈的时期。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幼有所育,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机会,成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中国教育现代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是建成了完备的教育体系,适龄人口受教育权得到有效保障。目前,我国已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学历教育到非学历教育等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各级各类学校51.3万所,在校生2.6亿人,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受教育问题。二是教育公平成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近年来,城乡、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校外作业“负担重”等问题明显缓解。教育资源配置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区域差距逐步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三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校每年输送70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职业学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培训上亿人次。在国际知名高校排行榜上,我国高校整体位次不断前移。四是教育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重点、有节奏地向纵深推进。五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人文交流成为我国外交三大支柱之一,一大批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六是教育保障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以来,财政性教育投入始终保持在4%以上。教育信息化迈出重要步伐,基本形成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总体而言,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明显提高,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教育公平实现重大突破,教育活力显著增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
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教育工作稳中有进,教育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教育开放广度深度不断拓展,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同时,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显著特征。一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教育国计民生的双重角色、今天明天的双重地位、引领支撑的双重作用、内政外交的双重功能日益凸显。二是教育对象群体多元化。教育对象群体更加复杂多样,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管理模式等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三是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多样化。“上好学”成为社会的普遍心态和迫切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多样化学习备受关注,教育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四是全民学习终身化。教育日益向着整个社会和个人终身方向延伸,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求。五是教育发展环境国际化。开放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就是说,随着国民财富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加速、互联网+的流行,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多样化教育需求日益强烈。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开展的关键时期。我国教育若要想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新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就必须切实增强使命感,下大力气、有针对性地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现代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教育活力不够、教育吸引力不足、教育保障仍需加强等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筑好、筑牢民生之基。
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是一部追求教育理想、践行教育理念的历史过程。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时期,顺应我国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期盼。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规划,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道出了人民心中的呼声,顺应了新时代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的要求,也使得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必须尽力、尽快实现的历史使命。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目标追求上,强调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办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在根本任务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战略导向上,强调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享受良好的教育,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和追求。在战略重点上,强调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在战略依靠上,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把广大教师打造成为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习近平这些重要思想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
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实现党中央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优先部署教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6]。因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引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才的关键作用更加突出,教育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围绕“两个百年”目标和国家现代化全局,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既要有中长期远景规划,又要立足未来五年实践,着力探究和明确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愿景、阶段目标、整体部署、实践路径、重点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自信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立足党和国家全局,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系统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整体规划、实践路径和重点任务。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安排和“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的界定,明确表达了中央以教育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以教育强国支撑世界强国的强烈战略意图和规划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改革发展之路,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7]。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是教育大国,但还不是教育强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外部经济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内部矛盾问题,需要在更高层面上采取更加有力、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举措,以教育现代化为统领,系统研究、强力推进,加快实现临界点突破,系统破解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成教育强国。需要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需要突出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和合力,建立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部门联动推进国家教育现代化工作机制,统筹教育现代化全局性、综合性工作,与其他国家战略协同实施;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
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世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世界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世界视域来看,建设教育强国是在顺应世界经济、科技、教育发展深刻变革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基础上提出的,也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应对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挑战的必然结果。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建设孔子学院,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多边教育行动等活动,主动在全球教育发展议题上提出新主张、新倡议和新方案,主动有效参与国际教育规则制定,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教育援助项目等方式,不断完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格局,为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当前,中国已经是世上最大留学输出国和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地国,在世界教育交流合作中,中国的经验必然会成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照。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世界各国教育的交流和合作,不同利益、不同政策、不同教育理念的互相碰撞,为我国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推动着中国由世界教育的“参与者”向“并行者”“引领者”转变。在“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文化建设在世界上的举足轻重地位,以及中国教育与科技具有的相对优势,中国呈现了从“参与”全球化向“引领”全球化的角色转变。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即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展现世界教育发展的中国形象,促进世界教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