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囡
(鞍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人是世界上万千生命存在中的一种,与其他种类生命不同的是,人还充满无限潜能及个性差异,拥有道德和意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于对一切生命的认识、尊重、珍爱与保护。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大工业化生产和工业文明已使人类远离生命的本真,教育也更倾向于“功利性”和“工具性”,这种教育更注重幼儿知识和各种技能的增进,却忽视真正实现幼儿生命的成长,缺乏对幼儿的人性关怀,脱离幼儿的生活实践。这种对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认识上的模糊和行动上的缺失,亟待解决。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最先探讨死亡教育(Death Education),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生死观、善待生命。“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概念在1979年澳大利亚悉尼成立“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时被明确提出,旨在让青少年远离暴力、毒品与艾滋病。在西方发达国家践行生命教育及理论探索的过程中,生命教育的内涵逐渐丰盈起来,如英国生命教育强调对人的尊重、教育的开放与自由,引发孩子对生命的热爱;日本将生命教育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与范畴,强调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理念为目标,并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其他生命,等等。
我国生命教育的兴起以台湾和香港地区为先导,始于20世纪90年代。台湾在我国最早研究并实践生命教育理念,主要从初中、高中逐年向两端即小学和大学延伸,形成了全程化、完整化的学校生命教育体系。香港生命教育则是面向各个年龄阶段的公民,不仅有专门针对4~6岁儿童实施的“活在彩虹上——幼儿生命教育计划”,还有专门为老年人编辑的教材《窗外有晴天——长者生命教育》。大陆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从最初的江苏、北京、上海、南京、辽宁等地区的生命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多针对中小学生,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关于生命和为了生命的教育[1]。“基于生命”源于生命的存在是提升生命质量、探索生命意义的前提,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依循自然是保有生命的根本,这生命不仅包含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还包括他类的生命,人类为了生存需要回溯生命的本真,而非蔑视、践踏他类的生命。可见,“基于生命”的教育主要是帮助人认识、理解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懂得珍惜、保护自然生命,从而形成地球生命的共存共荣。
“关于生命”意为人的生命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即人具有社会生命,因此,关于生命的教育应在社会中培养人丰富的社会属性,完成其社会化进程。需要通过生活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1]三方面培养人立足社会、承担责任的观念、意识和能力。
“为了生命”即追求生命价值与意义。人之为人,在于人的精神存在。摒弃庸俗、消沉,拥有更丰富、充实、精彩及更有价值的生活和人生体验是人生存的更高追求。因此,“为了生命”的教育应引导人正视自我、完善自我,激发其生命的内在动力和活力,追求自我生命的更高价值和意义。
珍视、尊重生命,使人在享受生活乐趣的同时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天然诉求和旨归。个体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却是连续的,因此,生命教育不应是片段式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发端于人的生命伊始,并贯穿于人的一生。幼儿期是生命的源点,他们所经历的一切、所处的环境以及所受到的教育会影响其一生对生命、对生活、对世界、对价值的态度。“生命教育是诉求生命本真、彰显人性关怀、融入生活实践的教育”[2],可见,生命教育正是能够基于幼儿生命尊严并回归生命本真的教育。
幼儿是人类生命的最初形态,柔弱、稚嫩、善良、对一切知之甚少,但幼儿的生命与其他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应受到同等尊重和理解;而且充满活力、可塑性强,需要成人悉心呵护、照管与充满人性关怀的养育、引领。幼儿生命教育可以保护幼儿原有的生命状态、释放幼儿的生命精神能量,并促使幼儿追求更好的生活状态[3]。可见,幼儿生命教育的对象是幼儿,以幼儿的生命为基,旨在促进幼儿生命发展,符合幼儿生命发展的需求。
幼儿生命教育的开展须基于幼儿生命中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等三个维度,由此产生的幼儿与自然、幼儿与他人、幼儿与自我三种关系的客观存在是开展幼儿生命教育可行性论证的基础。
人的自然生命是每个生命个体的基本存在方式,维持其生存与发展,需要人类与其他自然生命和谐共处,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幼儿的自然生命弱小,需要呵护、关爱,也需要优质的自然环境;同时,幼儿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及规律,施以生命教育才可保持其原有的自然生命状态。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类对万千自然生命的尊重、珍惜与保护。虽然自身还是需要保护的弱势群体,但幼儿具有善良的天性,其行为毫无功利性,对其开展生命教育,使其了解生命的孕育、生长与消亡,了解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依存及互动关系,进而尊重自己及其他自然生命是完全可行的。
社会生命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人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并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幼儿社会生命的生长发展得益于与同伴群体,尤其是其父母、抚养人、幼儿园教师等的密切交流交往,生命教育的开展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虽然幼儿的社会生命还不尽完善,但他们有推己及人的本能,好交友,善于关心、体谅身边人,尤其是那些给予他们关爱、呵护的人,即幼儿更易获取来自生命教育的正面能量。
精神生命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人可以超越自然生命的局限,追求自身更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探索人类生命的真谛。幼儿的身体虽然柔弱,但幼儿的人格、精神、尊严等与成人完全平等,应给予尊重。幼儿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尊严开始出现和形成,他们期待自己的行为被关注和认可,进而体验感受自身价值,使幼儿生命教育成为可能。
幼儿生命教育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转变观念、拓展思路、丰富策略、讲求方法,在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完成幼儿生命教育的要旨。
家庭是幼儿生命诞生的摇篮,家长是幼儿生命最初阶段的主要陪伴者。因此,家长对幼儿的生命教育而言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家长与幼儿之间有着天然的自然生命上的连接,对幼儿的生理特点、性情、社会关系、精神世界最为熟知,家长对幼儿启迪和引领也最为便利。家长可以做到的不仅仅是对幼儿的饮食、睡眠、健康等悉心关照,还可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亲子阅读等正确引领幼儿了解自然界中的生命、生活中与他人的相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因此,家长是幼儿生命教育的最重要实施者。然而,家长群体的复杂性及其幼教知识及能力的不足和非专业性的特点,亟待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师指导、幼儿园开展家园合作、社区举办相关活动等途径更新家长的生命教育观念、提升家长的生命教育能力等。
作为影响人的发展的主导因素,幼儿园所实施的幼儿生命教育更具有强烈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有效性。这需要幼儿园重视并积极开展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加强对幼儿教师的理念引领及组织相关培训、设立生命化的幼儿教育评价机制、确立生命化的教育管理理念[4]等,即幼儿园的一切工作围绕幼儿生命教育开展,这是幼儿发展其个体生命独特性的要求,进而也是幼儿教育生命化价值取向的要求。
社会对于幼儿生命教育而言,更多是提供支持和辅助。社会的多元性、复杂性使得其对幼儿生命教育良好作用的发挥需要家长及幼儿教师进行素材的合理筛选、资源的有效整合,取其优善者、有价者而用之。如更多地让幼儿体验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感知生命的珍贵、人性的纯良、生活的魅力等等。当然,幼儿不应是被保护在温室里的花朵,如果可能,他们也会看到生命的脆弱、人性的弱点、世界的多元等等,当社会以其本真的面目示人,成人要给予幼儿能够接受但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