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动力——制约机制及优化

2019-06-04 02:58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约东北地区东北

裴 沛

(鞍山师范学院 商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东北地区作为国家的老工业基地,在2003年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推动下,曾实现了一段时期的经济快速增长,2009年至2012年,东北整体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近几年来,东北经济持续走低。2017年黑龙江GDP增速6.4%,吉林为5.3%,辽宁为4.2%,分列全国倒数第六、第五、第四。在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且发展滞后、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的动能尚未形成的区域经济背景下,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仍然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策的出台,研究制造业升级的动力——制约机制,探索制造业升级的路径,对东北地区实现经济复苏乃至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迫在眉睫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一直是国家的重点投资地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制造业项目都落在了东北。作为我国重大装备的产业基地,东北地区目前具有一定优势的行业主要有重型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军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石化工业、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等。

然而,在当今国际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国内激烈的竞争态势下,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刻不容缓。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先进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焦点[1]。如美国重新审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注重通过机器互联、软件及大数据分析提升生产效率。德国在政府《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中提出“工业4.0”,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该战略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欧美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引发了高端制造业向原国的回流,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制造业的发展仍备受重视。另一方面,在市场总需求不足、原材料价格及用工成本上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背景下,国内制造业围绕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东北制造业如果还不能清醒认识到所面临的双重危机,不改变牺牲资源环境、低附加值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加快产业、产品、技术结构的优化,将很难走出下行的困局。因此,东北制造业的升级迫在眉睫,它将决定东北经济能否复苏并走向振兴。

二、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动力机制

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包括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由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行业发展的要求推动;外生动力主要有政策导向、市场驱动等。本研究提出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五大动力机制:

(一)消费需求

国际国内对制造业产品的消费需求是东北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的原动力。国内改革开放以来三轮经济增长的发展历程表明每一次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源于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拉动[2]。当前,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等新科技变革的引发下,我国正经历着新一轮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与升级。消费者需要多元多样、品质更高的中高端制成品和服务类产品,追求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制造”,而中国城市中产消费者连同城市大众消费者构成的庞大消费群体则是这一轮消费升级的动力。此次消费升级将拉动中高端制造业的成长与发展。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应主动适应需求的变化转型升级,重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型,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技术进步与创新

东北制造业企业的升级需要借助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与创新可以使成本上升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相对成本。特别是信息、智能领域的技术变革,使得制造业企业在订单、市场分销、经营管理等方面变得更有效率,服务更灵活。因此,技术进步与创新既可以改变成本水平与结构特点,还可以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甚至产生新的产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动力已不足,科技创新作为新动能正在成为地区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最大软肋就是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缺乏,自主创新成果少,成果转化率低,技术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从科技研发投入经费数据来看,研发投入对企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各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0.99%、0.94%、1.6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1%,此数据表明,在科技投入上,东北地区仍然落后,与南方发达省份相差较大。

(三)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制造企业为获取竞争优势,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今天,面对服务经济时代的挑战,东北地区制造企业必须知道,他们是服务经济的一部分,服务竞争正在逼近,他们应该把向顾客提供的服务作为整个产品的重要有机部分,而并非仅凭技术因素的进步。东北地区要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可以拓展到技术服务、维修保养、参与研究开发、服务咨询、顾客培训、送货上门等一系列服务辅助形式[3]。另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与制造业的互动程度也尤为重要。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小且发展落后,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程度不高[4]。

(四)比较利益

比较利益是东北制造业升级与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根据比较利益理论,即使一个国家能够生产它所消费的全部产品与服务,仍有必要限制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只要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就可以获得贸易利得。相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的情况来说,制造业仍是整个地区的比较优势[5]。其中,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仍是优势所在。前者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东北地区选择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虽然当初未必符合当时的资源禀赋优势,但经过50多年的发展,重化工业的确是东北现在的比较优势所在;后者源于东北振兴进程中享受国家大量投资所获得的优势。东北制造业发展要建立在东北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上,培育自生能力。

(五)政策

政策的出台对制造业企业的升级起到很强的助推作用。2001年国家撤销了机械工业局,使制造业彻底摆脱了计划经济。2003年,党中央及国务院共同推出《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在财政政策的支持下,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振兴与发展。2013年以后,面对整体经济所处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东北地区制造业又遭遇困境,经济增速连年垫底。2016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东北地区打造成为实施“中国制造2025”先行区,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高端化。发改委也出台了东北振兴相关行动计划。2017年,国务院推进“十三五”知识产权战略,也为制造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由此可见,虽然目前东北地区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但政府部门对发展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同层面上正得以持续增强且不断规范,这必将会使东北地区的制造业焕发生机。

三、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升级研究方面,探讨动力机制固然非常重要,但克服制约因素的研究却不容忽视。如果只重视动力因素,忽视制约因素的存在,东北制造业的升级将会步履维艰。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制(System)

色彩浓重的计划经济是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东北地区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时间最长、最彻底的地区,从第一个五年计划众多工业重点项目落户东北开始,计划经济的体制和思维就在这里生根并持续强化。今天的东北,国有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掌握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并且在低效运转中。

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一旦走上某一轨道,它的既定方向会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即制度变迁具有路径依赖性。计划经济体制养成了东北地区顽固的发展惰性和追求规模、数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6]。一方面,东北部分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现在仍躺在计划经济的温床上,实现着一定的产能匹配,并且只能赚取产业价值链末端的微薄利润;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中小民营企业在政策扶持、金融倾斜及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缺乏支持,发展受阻。浓重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抑制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积极性,严重限制制造业的内生能力,从而制约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

(二)机制(Environment)

东北地区始终没有形成政府服务企业的良好行政机制。由于东北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管理,形成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习惯,缺乏服务企业的意识,工作效率低下、职能越位、缺位、不到位,歧视中小民营企业,有时还存在吃拿卡要、不诚信等现象,市场秩序混乱、地方保护、地区封锁等问题严重。而由此形成的恶劣的营商环境严重制约着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

(三)观念(Concept)

东北地区的文化观念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东北特别的地域文化。在东北人的观念里,只有进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国企才算是找到“正经工作”。同时,这个社会形成的对权力、官员的崇拜的官文化,又衍生出办事就得找熟人的怪圈[7]。在这种环境里,优秀人才要么集中于编制内,要么拒绝这种文化价值观选择离开。这种落后的文化价值观念导致人才配置结构失衡、社会经济运行效率下降、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腐败蔓延等一系列负面局面,而这也给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造成极大阻碍。

四、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动力——制约机制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形成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动力——制约机制模型(图1)。

图1 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动力——制约机制模型

图1中,制造业市场的需求拉动是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的原动力。但是需求拉动不直接作用于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必须通过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对利益的追逐与竞争才能驱动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升级。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利益驱动面临着环境制约因素(体制、机制、观念)的强力阻碍,只有在阻力减小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得以有效运转,其动力机制(技术、服务化、比较利益、政策)才会更为顺利地发挥作用。

五、东北地区制造业升级动力——制约机制的优化

(一)强化动力因素,促进产业升级

培育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产品。东北地区制造业要想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必须改变目前只从事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的现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服务化(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改革体制等方式促进东北优势传统产业向附加值高的“微笑曲线”两端转型升级,以增加自身产品的附加值和知识技术含量,实现东北制造业产业的高端化。

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东北地区必须重视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这对东北制造业升级及经济的提质增效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东北制造业企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一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和扶持重点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并保持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二要提高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加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其次,努力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环境。通过完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策,鼓励、吸引创新型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在东北安家创业。最后,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建立顺畅的通道,使高校的理论进步尽快转变为技术进步。

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第一,提高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化的认识。东北制造业企业应建立围绕客户需求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组合包的观念,应意识到服务化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路径。第二,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转变。可选择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服务需求较大的行业企业进行重点突破,为顾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除了为客户提供主体设备,还可提供设备的检修、改造、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与服务,也可进行C2M(顾客对工厂)尝试,即根据消费者个性需求订单设计、采购、生产、发货。第三,优化组织结构。根据服务要求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并调整相应的组织功能,匹配相应的组织结构[8]。第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实施“无缝对接”和互动发展。

有效利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东北地区的一些行业如装备制造业等具有比较优势,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东北地区应依靠历史延续的产业基础,通过技术创新,构建具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核心企业,形成区域制造业的规模经济、产业集群和网络化制造模式,提高东北地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大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关于制造业的政策主要包括鼓励技术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培育要素市场政策、法治建设等。目前,东北地区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健全。东北各省应认真研究梳理相关政策法规,并基于当地实际出台更具体、更本土化的支持政策和发展举措,比如中小民营企业的降税减费和金融政策、制造业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政策、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学研联合发展和研发的政策等。

(二)克服制约因素,化解不利影响

在三大制约因素中,除了文化观念难以改变以外,其余两个方面具有弹性的制约因素。如果不加以克服,就是较大的制约,而不断克服与改进就会变制约为促进。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东北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稳定的法律、标准等制度环境和宽松公平的市场环境作为前提。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主要是产权问题,要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优化股权结构,根据类别的不同将企业国有股权按适当的比例放开,给予国企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并强化对其约束制度。在民营经济支持方面,消除各种阻碍民营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壁垒,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资核准、政府扶持、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营建政府服务企业的良好行政机制。政府部门要尽快转变行政理念,转变职能,努力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一是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准,真心实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把企业的合理诉求落实到位;二是切实放开市场,相信市场的力量,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三是真正落实权责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四是加强诚信建设,政府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客观,对企业的承诺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东北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猜你喜欢
制约东北地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大东北的春节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东北地区2016年第三季度ML≥3.0级地震目录
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