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新生儿科 吴珍琴 黄小玲)
早产儿通常指胎龄在37足周以前分娩的活产胎儿,出生时胎儿的体重通常<2500克、头围<33厘米,他们的适应能力与足月儿的适应能力相比较差,其中觅食及吸允方法表现的更为明显。在早产儿存活保障中,对早产儿的营养控制是十分重要的,若不能得到良好的健康指导,无法实现幼儿的健康发育。因此,在临床中,在对早产儿护理中,通过口腔干预,可以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的质量。研究中,对早产儿口腔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选择本院2017年7月到2018年6月的120例早产儿,将两组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对照组(n=60)。对照组中,胎龄在29~34 周,平均胎龄在(30.04±0.39)周、体重在 1100~2400克,平均体重在(1290.50±1.29)克之间。观察组中,胎龄在30~34周,平均胎龄在(31.14±0.42)周、体重在1100~2400克,平均体重在(1230.50±1.30)克之间。两组胎儿在一般资料统计中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采用口腔干预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
第一,在早产儿禁食以及经口喂养阶段,需要进行非营养性吸允,通过无孔橡皮奶嘴对早产儿进行吸允训练,训练时间控制在3分钟,每天3次。
第二,在对早产儿进行口腔刺激按摩训练中,应该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佩戴无菌手套,对早产儿进行左右脸颊、嘴唇以及舌头的按摩,按摩的时间控制在15分钟,每天两次[1]。
第三,对于早产儿经口喂养状况,需要在喂养中进行口腔支持,注意对早产儿的体位指导,时刻保持对早产儿良好的身体状态,保证喂养姿势,实现对早产儿吸允能力的有效控制。在早产儿口腔护理干预中,应该详细记录早产儿的生理指标,避免早产儿经口喂养中发生不良反应。
对早产儿经口喂养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早产儿的不良反应[2]。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两组早产儿状况对比结果如表一所示。
表一两组早产儿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表一两组早产儿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对比(,d)
数据统计存才差异,P<0.05
组别 开始经口喂养时间 完全经口喂养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n=6 0) 8.1 3±1.3 6 1 0.2 8±1.0 7 2 1.0 8±1.4 2对照组(n=6 0) 1 3.2 8±1.2 0 1 5.7 4±1.8 6 2 7.9 1±1.8 2
在两组早产儿不良反应对比中,观察组早产儿疲乏1例,吸允无力2例,不良反应发生概率5.00%(3/60),对照组早产儿出现应急反应2例、疲乏1例、吸允无力3例,不良反应发生概率10.00%(6/60)。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
对于早产儿而言,胎龄一般在37周以下,属于高危新生儿。临床中,通过对早产儿的营养支持,经口腔护理喂养可以提高患儿的存活率,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在现阶段医疗技术发展中,
通过口腔干预护理方法的构建,可以增强早产儿的摄入奶量,全面提升早产儿喂养的效率,而且,在这种护理干预中,也可以有效缩短早产儿的出院时间。护理人员在对早产儿进行口腔干预中,可以对早产儿进行口腔按摩护理,提高患儿的口腔知觉,提高护理的质量性及有效性,而且降低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本次研究中可以发现,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0.05)。同时,在对早产儿进行口腔干预中,可以充分保证患儿的喂养质量,给予早产儿一定的口腔支持,避免早产儿在营养喂养中出现溢奶的现象,提高早产儿的吸允、吞咽以及呼吸协调能力,提高对早产儿的护理质量。
总而言之,通过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行口腔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该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