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张晓彤
噪声普遍存在于生活环境中,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同时还对个体的言语识别能力产生干扰[1~2]。人们的日常交流多是在噪声环境中进行,噪声下的言语理解是个体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噪声竞争条件下的言语识别能力可以准确的反映个体的交流能力[1]。有研究指出,背景噪声会降低个体对言语的识别率,即使是健康成年个体,也会出现此问题[3]。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是在先天或后天因素影响下,个体耳蜗、听神经或听中枢发生病变,导致传入的声波无法被感知[4~5]。配戴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噪声选择性听取成为康复的难点。不同噪声环境下儿童言语识别能力研究对了解和改善听力损失儿童的聆听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究不同噪声模式下听力损失儿童汉语言语识别能力的区别,为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言语康复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为实验组,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3~7岁,平均3.98±0.87岁。被试干预方式均为人工耳蜗植入,康复效果为最适。另选80例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格检查的健听儿童为对照组,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4.21±0.67)岁。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儿童纳入标准:①年龄3~8岁;②母语为汉语,日常交流为普通话;③纯音测听250~4000 Hz,双耳气导听阈≤20 dB HL。实验组患儿纳入标准:①均为双耳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②干预方法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开机听阈在言语香蕉图内;③在汉语为母语且日常交流使用普通话;④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实施;⑤患儿及其家属对本次调研过程、方法、原理清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障碍者;②单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③合并其他器质性疾病,如肾衰竭、肢体残疾、先天性心脏病者;④发育迟缓或认知功能障碍者。
测试材料为儿童版汉语普通话噪声下言语测试句表(mandarin hearing in noise test for children,MHINT-C)[6],使用的语谱噪声(speech-shaped noise,SSN)由白噪声经言语谱滤波处理后得来,使用双人语噪声(two-talker babbles,TTB)由两名播音员一起朗读无意义的音句录制,对照组儿童接受-10 dB、0 dB及+10 dB信噪比条件下安静、SSN及TTB三种模式下助听后的言语识别测试,实验组患儿仅接受+10 dB信噪比条件下安静、SSN及TTB三种模式下的汉语言语识别测试,每名受试者接受30句语句测试,受试前两组儿童均接受练习,熟悉测试流程后开展测试。测试方式如下:受试者头戴压耳式耳机,由播放器创造噪音环境,同时播放语句,受试者尽力聆听并复述语句,每句话仅听1次,根据受试者复述情况进行打分,结果评判以10个句子为单位,言语识别率=(正确字数/100)×100%,注意复述时允许受试者进行猜想。
表1 对照组儿童不同环境中言语识别率对比(±s,%)
表1 对照组儿童不同环境中言语识别率对比(±s,%)
环境 例数 -10 dB 0 dB +10 dB SSN 80 79.98±4.19 92.51±2.11 98.18±0.29 TTB 80 81.03±3.91 93.11±2.12 98.31±0.28 t-1.639 1.794 1.973 P-0.103 0.075 0.051
记录对照组患儿-10 dB、0 dB及+10 dB信噪比条件下安静、SSN及TTB三种模式下的汉语言语识别正确率,以及实验组患儿+10 dB信噪比条件下安静、SSN及TTB三种模式下的汉语言语识别正确率。
使用SPSS 16.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儿童安静环境下汉语言语识别率为(99.79±0.13)%。信噪比-10 dB、0 dB和+10 dB时,SSN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低于TTB,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信噪比增加,SSN和TTB时的言语识别率逐渐增加,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实验组患儿在安静条件下汉语言语识别率为(90.18±2.87)%。在信噪比+10 dB时,SSN环境下汉语言语识别率显著高于TT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患儿不同环境中言语识别率对比(±s,%)
表2 实验组患儿不同环境中言语识别率对比(±s,%)
环境 例数 +10 dB SSN 78 82.89±2.01 TTB 78 73.87±1.98 t-28.234 P-0.000
在信噪比+10 dB时,对照组儿童在安静、SSN、TTB条件下汉语言语识别率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7]。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最有效治疗方式为人工耳蜗植入,部分患儿接受手术后其听觉言语康复也不明显,有研究认为其原因与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儿童言语识别能力有关[8]。
表3 相同信噪比前提下两组儿童不同环境汉语言语识别率对比(±s,%)
表3 相同信噪比前提下两组儿童不同环境汉语言语识别率对比(±s,%)
组别 例数 安静环境 SSN TTB实验组 78 90.18±2.87 82.89±2.01 73.87±1.98对照组 80 99.79±0.13 98.18±0.29 98.31±0.28 t-29.920 70.456 109.297 P-0.000 0.000 0.000
对不同信噪比条件下儿童语言识别能力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人工耳蜗植入的术后康复效果,对改善感音性耳聋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刘海红等[9]通过将80例听力正常儿童与89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噪声竞争的前提下,两组儿童均表现出明显的词汇识别率下降,同时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对噪声竞争下词汇识别率影响较正常儿童更为明显,且嘈杂语噪声对受试儿童言语识别率影响大于言语谱噪声,相比于正常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在听觉信号提取、识别过程中会面临更大挑战,原因可能与此类患儿在言语信号处理和传递中存在信息缺失有关。李楠等[10]通过将25例听力正常者与20例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分别置于安静、语谱噪声及双人语噪环境发现,信噪比的增加会使受试儿童的言语识别能力出现小幅度上升,且双人语噪条件下感音性耳聋儿童言语识别率较语谱噪声条件下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在安静、SSN、TTB环境下言语识别率均低于对照组儿童,但单独分析可以发现,在+10 dB条件下不论对照组或实验组儿童言语识别能力均高于-10 dB条件下的受试儿童,且将实验组患儿置于+10 dB条件下时,在SSN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均高于TTB环境,提示不同噪声环境对儿童汉语言语识别率产生影响。笔者分析认为,健听儿童具有感知精细结构的能力和捕捉信息变化及语音提取的能力,因而在波动性噪声(如TTB)环境中其提取言语的能力较好,能够分辨瞬时时域信息的变化,而感音性神经听力损失患儿耳蜗神经损伤使其分辨精细信息的能力下降,因而其在TTB条件下言语分辨率差于SSN条件,本研究也佐证了这一观点。此外,对于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儿,为提高其言语分辨能力,可从提高耳蜗信噪比及改变听觉系统精细结构入手,通过技术手段帮助患儿提高言语识别能力,实现听觉与言语交流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