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樂
回歸成就,女權得保障
澳門回歸二十年,作為澳門居民身在其中,相信都會用“翻天覆地”來形容二十年來澳門的變化。話雖如此,但回歸二十年,澳門發展有“變”也有“不變”,最大的“變”當然是主權上的變化,澳門從葡屬殖民地回歸祖國成為特別行政區,並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的方針,“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蓬勃,民生工作有序落實,成績有目共睹。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各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些都為澳門、為婦女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不變”的是澳門始終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對祖國那血濃於水的情懷。回歸以來,澳門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居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婦女的地位與日俱增,婦女權益的保障也日益完善,我們可以從國際指標、教育程度、就業參與、政治參與等幾方面以及一系列指標和統計數字真實地觀察出來。
第一,在國際指標方面,澳門性別平等狀況良好,在全球屬較高水準的發展地區,澳門在性別差距指標及性別不平等指數的推算值,在經濟、教育和醫療領域中,都處於全球領先位置;
教育程度方面,本澳婦女教育程度愈來愈高,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逐年上升,回歸以來,從只有不足五千名女性入讀高等院校,到現時幾乎高中畢業都會升大學,升幅是相當明顯的。
第二,在就業參與方面,據統計局資料顯示,女性就業人口逐年上升,2017年更是由1992年以來首次超越男性,佔總數50.4%,男性則佔49.6%,比回歸以來增加超過一倍。2017年本澳婦女月收入中位數為澳門幣15000元,回歸前本澳婦女月收入由不足5000元,升幅更是兩倍。同時,首次“澳門創業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創業者以男性(63%)居多,但女性創業所佔比重亦高達37%,反映澳門婦女在經濟參與當中愈來愈積極。
第三,在政治參與方面,比回歸前有一定程度的進步,但仍有待加強。現時,在澳門政府的9位主要官員中,只有行政法務司司長由女性擔任;在11位行政會委員中,只有2位女性,佔整體不足兩成。在33位本屆立法會議員中,女性議員只佔18.2%(6位)。在2014年,在各政府部門的局級領導中,女性佔31.7%(20位)。在2015年,在各官方諮詢委員會中,女性成員佔23.6%(288位),雖然逐年上升,但仍佔整體不足三成。
總體來看,回歸以來,澳門政府積極推進婦女發展的制度性保障、經濟、教育、健康等多個方面的工作建設。2005年,澳門特區政府成立了婦女事務諮詢委員會(後更名為婦女事務委員會,2016年起再名為婦女與兒童事務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有關部門,旨在維護婦女和兒童應享有的機會、權利和尊嚴。同時特區政府現正制訂“澳門婦女發展目標”,訂定“性別主流化、參與決策、教育培訓、保健、安全與法律、社會福利、經濟、媒體及文化”八個領域的婦女發展目標,以鞏固兩性平等和婦女在社會的發展。婦女事業發展有長足的成果,除了是澳門從法律上、制度上,以及政府施政上作出努力,民間社團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
深化改革,兩地更融合
而澳門回歸的20年亦是內地改革開放深化後半段的20年,澳門更是積極參與其中的建設與國家發展。正如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訪問團時,行政長官崔世安提到在改革開放中,澳門既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而且澳門同胞四十年來一直都是十分積極,從最早中外合資企業參與者之一,例如內地首家“三來一補”的中外合資企業、首家中外合資酒店、首家中外合作客運汽車公司等項目,到確定“一中心、一平臺”發展定位,再到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成員,澳門也在履行自身使命,為國家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獨特貢獻。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讓澳門同胞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改革開放初期,澳門借助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視窗優勢,積極發展出口加工業,服裝加工等“四大產業”興起,推動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這是都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見證。此外,澳門在內地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發揮著促進中國與外界交往對話的獨特的作用。一方面,由於澳門與葡語國家在歷史、文化、語言等方面有著悠久的聯繫,因此澳門承擔著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的重任。同時,澳門亦不斷充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功能,努力與泛珠各兄弟省區推動旅遊合作,攜手整合旅遊資源,共同開拓國際市場,同時,澳門將致力打造為服務大灣區、輻射泛珠的“旅遊教育培訓基地”。
回歸後,受到“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保障,澳門社會安定。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門全力推進“一中心、一平台”建設,亦主動接軌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倡議,為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帶來空間。尤其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通車,將粵港澳三地關係拉得更近,建成“一小時生活圈”,更為粵港澳大灣區帶來更優越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政策陸續出台,如推出居住證、讓港澳台人士參與內地社保等,我相信這些政策措施都能為澳門同胞擴展了發展空間,令澳門成為改革開放大的受益者之一。
積極施政,社團續支持
在澳門飛速發展的這20年中,政府是重要的引航者,施政的方向與成效更是關鍵影響因素。回歸以來,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澳門從小城市發展成今日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成為國際級的旅遊城市,是社會有目共睹的。早前,習近平主席及李克強總理會見特首述職時,均對崔世安特首和澳門政府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並認為特首帶領澳門政府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完善維護國家安全的體制機制,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共建“一帶一路”,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贏得了澳門社會各界廣泛好評。習主席同時提到,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認為特區政府20年來均秉持陽光政府、以民為本、科學施政的原則,廣納民意。包括多項公共政策的制定時候都會進行公開諮詢收集民意,同時每年施政報告發表前不同範疇的司長、局長亦會走訪社團聽取不同界別居民的施政期望,去年更開通網上等多個渠道收集居民對政府的施政意見,可見政府對居民意見的重視。
而在澳門社會向上提升的過程中,社團是重要支撐力量,“社團文化”亦是澳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社團數量多而密度大,當中有不少社團承擔了主要的社會服務,和政府服務職能產生互補關係,發揮著橋樑的作用透過募集社會力量,連繫澳門各界關愛之情,向有需要的群體傳愛送暖、提供適切的支援,有助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帶動跨界別的合作推動社區進步,成為和諧特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愛國愛澳優良傳統的婦聯總會,是澳門歷史最悠久的婦女組織,是婦女姐妹的大家庭。本會成立69年來始終秉承“關心婦幼,服務社群”的宗旨,支持政府依法施政,推動“一國兩制”事業,團結凝聚各階層姐妹,為澳門整體的經濟社會、婦幼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婦聯總會剛剛在2019年月初獲特區政府頒發2018年度“仁愛功績勳章”,這是特區政府對我們堅持在澳門社會服務69年的肯定和鞭策,更是對婦聯未來工作的鼓勵,這份榮譽是屬於婦聯總會上下全體同仁,更是屬於為婦聯總會發展努力不懈打下江山的幾代婦聯負責人,婦聯總會未來定必繼續“關心婦幼,服務社群”,發揮仁愛精神,與全澳市民齊心共建美好家園。
上世紀五十年代,澳門經濟環境不佳,市民生活較艱苦,婦聯會從各方面協助市民,包括從最初掃盲運動中的婦女識字班,到參與愛國民主運動;從出版澳門婦女刋物擴大影響,到廣泛團結社會各階層婦女;從關心婦女兒童福利,到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從開辦工餘女子夜校,到創立婦聯托兒所、婦聯學校,以至逐步建立和發揮社會服務的各項功能:
其一:熱心開展社會公益慈善,“熱心公益,扶貧濟困”是婦聯總會一貫的優良傳統。不斷透過籌募、探訪等活動,向貧困會員、遭遇天災或意外的家庭提供援助。包括由1959年開始,每年向貧困會員發放互助米及慰問金,並代生活困難的居民向政府部門或社會慈善機構申請援助;由1987年至今,每年舉辦“敬老愛老同樂日”活動,表達對長者的關懷和敬意;對於遭遇天災或意外的家庭等,均組織理事及職員前往探訪及致送慰問金;由2001年開始,每年舉行粵曲慈善演唱會,為貧困、單親家庭會員籌募援助金,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援助。近年,婦聯籌設“婦女兒童關愛基金”,分別為貧困、單親、遭遇意外、災難、突發疾病等情況而有經濟困難人士提供緊急資助。2017年和2018年澳門分別遭遇“天鴿”和“山竹”風災,婦聯總會亦即時集合力量,上街清理垃圾,積極籌備物資,向災民派發飲用水、糧食等物品,齊心協力,守望相助,共度時艱。
其二:優質幼兒服務助雙職家庭發展,為減輕職業婦女的負擔,提高婦女就業機會,培養兒童集體生活和促進兒童身心發展,婦聯總會屬下托兒所於1952年2月開辦,多年來,在政府有關部門及社會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家長的信賴愛戴下,經過不懈努力逐步發展起來,從一間只得八名兒童的設備簡陋的托兒所發展到現今八間設備完善、環境優美的頗具規模的托兒所,在半個世紀以來為逾萬多個家庭提供服務,為婦女解決照顧幼小子女的困難,讓她們安心投身社會工作,托兒所可為全澳1700多個家庭服務。
其三:婦聯學校逾半世紀育才育人,婦聯學校是婦聯屬下教育機構,於1955年秋天創辦,在婦聯會領導下、歷任校長的艱辛開拓、歷年來教師的努力耕耘,我們順應教育潮流、遵循教育規律,為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堅持愛國教育,以“德育為首、育人為本”為辦學宗旨,堅守淳樸優良校風,為學生營造良好學習環境,提供多元化課程,讓學生愉快學習,盡展潛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社會培育人才任重而道遠。另一方面,為了配合社會發展的步伐、配合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婦聯學校不斷提升教師的教育素質和技能。長期以來,學校在裙樓內辦學,學生活動空間不足,辦學規模受到極大局限,已不適應現代教育需要。在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下,經過三年努力,2016年婦聯學校位於黑沙環的新校舍正式揭幕,是本澳首批“藍天工程”的學校,新校舍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對優化婦聯學校辦學條件,為特區建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有重要意義。
其四:積極參與內地扶貧工作,婦聯總會積極支持內地建設和救災扶貧工作,近年先後為四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區、發起募捐賑災行動,同時在上世紀80、90年代,發動姊妹大力捐輸支持春蕾計劃及建設母親水窖項目,資助女童教育和大西北地區婦女獲得清潔的飲用水。回歸後,本會先後捐建粵北連南瑤族自治縣小學、貴州省普定縣中學、陝西省寧強縣小學。2016年本會組織青年代表赴雲南騰衝縣山區開展扶貧助學,回澳後發起募捐支持重建當地兩所學校,屬下托兒所亦響應“彩虹路”行動,捐助藝術教室,持續推動提升山區兒童教育質量,累計捐贈善款超過一千萬元。近年又協助奧比斯籌集救盲經費,曾獲奧比斯頒發全球救盲行動白金奬、中華女性慈善公益典範頒發“支持婦女發展特別榮譽”稱號。
同時,我們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對貴州扶貧工作,關注內地婦女兒童的需要,積極發動籌款。去年舉辦的粵曲慈善演唱會,籌得三十萬元善款用於扶助貴州省從江縣脫貧,為祖國內地貧困同胞送上愛心和溫暖,助力從江縣精準脫貧,促進貴州省發展。此外,我們組織義工前往從江縣考察當地扶貧情況,並捐助當地大歹小學五萬元進行校園優化工程,以及走進小黃侗寨開展慰問幫扶活動,以響應特區政府積極鼓勵和帶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弘揚澳門社會愛國愛澳優良傳統,回饋國家對澳門特區的關懷愛戴。
未來的工作:我們必定會做好各項有利婦女兒童事業發展的工作,包括:
第一,要不忘初心、助力國家:國家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澳門各界應充分利用國家發展戰略帶來的新機遇,發揮好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堅持“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用好中央惠澳政策,全力推進“一中心、一平臺”建設,積極參與和助力國家改革開放、“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更全面、更緊密、更深入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開創澳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要愛國愛澳、共建特區:明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及澳門特區成立二十周年的雙慶之年,亦將舉行澳門特區第五屆行政長官選舉,婦聯總會將全力支持配合,並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藉此宣傳“一國兩制”和基本法,增強婦女姊妹和全澳居民的愛國愛澳情懷。同時,積極推動廣大居民關心特區事務,鼓勵婦女積極建言獻策。
第三,要關心婦幼、積極維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走進新時代,婦聯總會將一如既往配合國家發展,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貫徹十九大精神和婦女十二大精神,深刻領悟習主席對澳門發展提出的指示,落實中央對婦女工作提出的希望,繼續擔當婦女權益的“維護者”、和諧家庭的“建設者”,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
第四,要開拓創新,凝心聚力:在新時代工作中,找准婦女工作座標定位,利用科學的辦法,構建多元的平臺,團結各階層婦女,進一步向中產、專業人士拓展,擴大連結面,廣泛聽取婦女心聲,吸納意見,不斷豐富和拓展工作內涵,促進新時期婦女兒童事業全面發展。
融入大局,新政府需努力
新時間,隨著大灣區格局的確立,澳門又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事實上,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澳門各界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共同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這些都為澳門、為婦女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早前,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港澳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發表重要講話,充分肯定港澳同胞和社會各界人士,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作用和貢獻,在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澳門仍然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優勢,仍然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習主席的講話,更提到港澳發展的“六個作用”和“四點希望”,是勉勵更是鞭策,對澳門未來如何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指明了一條清晰、明朗的康莊大道,體現了中央對澳門的高度重視和對澳門同胞的親切關懷。
去年底婦聯順利舉行“改革開放40週年暨粵港澳大灣區婦女發展論壇”,並與“9+2”灣區城市婦女組織簽訂《粵港澳大灣區婦女合作宣言》,簡稱“巾幗宣言123”,未來通過一系列的合作,將進一步促進“9+2”灣區城市在經濟、文化、社會、婦女工作等各個領域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新時期婦女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凝聚巾幗才智,攜手共進,促進灣區婦女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婦聯今年起將以短中長期計劃積極做好灣區婦女發展工作,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婦女合作宣言》(即“巾幗宣言123”),實現發揮灣區婦女組織互補互利優勢,為大灣區建設貢獻巾幗力量。
短期計劃包括組織不同階層的澳門婦女到大灣區城市參觀、學習以及交流,進一步加強“9+2”灣區婦女組織之間的聯繫,中期計劃開展一系列有關灣區婦女需求的調研工作,計劃與灣區婦女組織合作開展“大灣區婦女生活及就業需求專題調研”,深入探討、了解灣區婦女所遇到的困難及對不同服務的需求,共同探索新時期婦女事業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新辦法,推動婦女創新創業,使灣區婦女事業可持續發展。長期計劃開展灣區城市的婦女組織合作項目,包括研究設立灣區婦女信息服務平台,為灣區生活的婦女提供不同範疇的資訊等多元化服務,建構更緊密灣區婦女合作網絡。
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年,“一國兩制”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社會和諧穩定,經濟發展蓬勃,民生工作有序落實。但隨著國際形勢愈趨複雜,以及澳門社會不斷發展,居民訴求漸趨多元化,澳門民生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仍較突出,房屋、交通、醫療、就業等等老大難問題,政府施政與居民期望仍有一定的差距;家庭友善措施仍然不足,未能完善支援澳門家庭充分發展。
我們由衷期望新一屆政府持續落實以民為本、陽光政府的方針,加大和社團、居民的溝通,充分聆聽訴求,讓公共政策的制定能更符合市民期望,更配合澳門城市的整體發展。同時,繼續從政策中更重視婦女兒童發展,推動澳門成為兩性和諧的社區。婦聯今後定必繼續為澳門和諧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履行“為婦幼爭權益,為家庭謀福利”的承諾,發揮婦女社團獨特作用,配合和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澳門可持續發展貢獻巾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