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本澳備受關注的社會輿論都是與金錢有關,當然主角仍是政府的公共工程。如青洲坊大廈由2012年獲核準施工,至2017年5月底竣工,期間好事多磨,直至去年10月再次重啟驗樓程式,歷時6年,然而諷刺的是,上月工務運輸司司長羅立文自爆4千萬元防火門事件,就引起軒然大波,在坊間高度質疑事件是否涉及利益輸送時,工務局緊急救火,辯稱是269樘防火捲閘而非防火門每扇花費近15萬元!……
在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之下,事情很快有進展。1月9日廉署展開立案調查。對此,坊間除了期待調查報告早日出爐之外,更關注政府部門“大花筒”普遍現象如何根治的問題。然而,就在4千萬元防火捲閘事件越燒越旺之際,科學館修復工程又花一億的新聞報導,一度將民眾的神經燒起一把火,據科學館股東會主席廖澤雲表示,工程預計約一億元,維修後的科學館外觀與以往一樣,並可抵受五十年一遇的風災。社會嘩然。另外,有新聞報導傳建於上世紀90年的融和門,土地工務運輸局將展開維修工程,競投造價介乎3,600多萬元至4,800多萬元不等。這一消息同樣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相信很多市民關注的不僅僅是數以千萬的維修費,還有這些工程的背後是否存有黑箱作業問題?以及有否考慮工程的成本效益、浪費公帑等等問題。
其實,對於澳門政府的公共工程,“大花筒”這個標籤,早已不是新名詞,過去因公共工程慣性超支引致“大花筒”的批評聲音多不勝數。前車之鑑就有被形容為建造費“宇宙最貴”的澳門輕軌系統,總工程費由最初預算42億元,暴升12倍至500億元仍未封頂,堪稱世紀工程。如今澳門段輕軌仍未知何去何從之際,重大公共工程如第四條澳氹跨海大橋、新大賽車博物館、新中央圖書館等等呼之欲出待建。一直以來澳門市民對政府大小工程超支現象司空見慣,拿下政府工程意味著錢財滾滾來,人盡皆知不少商家都在打政府主意,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下,坊間質疑政府不論大、小白象工程猶如“超級肥豬肉”,可任取任攜,亦是情有可原。例如,青洲坊防火閘事件,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經羅司長之口而“爆煲”,惹來社會輿論狠批,更迫使當局澄清商舖捲閘不用換,以平息陷入水深水熱的民怨。另外,科學館維修高達一億有關花費相當保密,有關部門於事前事後都沒有向社會透露蛛絲馬跡,難免令人想入非非。再如,當局公佈將在內港、黑沙環海岸建超高擋潮閘的消息,令人咋舌。當局在規劃前有否向社會公開諮詢,有否考量過向社會批露有關造價及景觀通風等問題。又有,政府在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突然提出借原“海一居”土地興建一座行車天橋,疏導交通,坊間質疑大橋開通前交通局官員還在實牙實齒稱不會塞車云云,為何大橋一通車,即刻出現塞車過度而要加建天橋的理據何在。
眾所周知,建築工程項目吸金能力有多勁,一般行外人難以想像。這也是近年社會上批評政府“大花筒”文化盛行,甚至一些部門為求業績而變本加厲,拋出不必要的,甚至乎奢侈專案的公共工程陸續有來的根源了。更不用說,社會上廣泛流傳公共工程的背後存在官商勾結之說,甚至批評由官員配合商人度身訂造各類名目的天價工程,就連重大工程都可以毫無整體規劃,建還是不建,建多還是建少,全部由官員率性而為等種種亂象。
今年適逢政府換屆,社會關注新特首會否帶來新氣象,新特首要有所作為,就要正視社會訴求,從正視政府工程“大花筒”的背後著手,優先從公共工程和服務批給及採購等著手,以過去為鑑,汲取經驗和教訓,推動特區政府廉政工作,相信坊間對此還是充滿期待的。 (澳門/鄒秀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