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宋立丹
摘 要:基于职业教育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的问题,该文将美国成果导向学历框架模式应用于无线射频识别课程规范设计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探索,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
关键词:成果导向学历框架;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企业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问题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借鉴和融合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本国,本校的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是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有益探索。本文是将美国DQP成果导向学历框架模式应用于无线射频识别课程规范设计中,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本校高等职业教育水平。
一、DQP的应用
学历资格框架(DQP)的核心是围绕大学生获得不同层次学历时被期望知道些什么以及能够做些什么,即大学生在毕业取得某一层次学历时,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及其融合应用,以更好的适应以后工作,生活,公民参与等。学历资格框架的主体结构包括五大学习领域和三大学历层次,对每个学习领域按学生学习过程的长期性和积累性规律设置了跨专业适用的毕业生学业水平的参考点要求,不同学历参照点要求不同。五大学习领域包括专业知识、广泛和融合的知识、智力技能、应用和协作学习、公民和全球学习。三大学历层次包括副学士,学士,硕士。
学历资格框架(DQP)分别提出了针对副学士,学士,硕士的独特的学历资格要求,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与提升构建了一个框架平台。学历资格框架强调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需求,高等教育应对大学生所掌握知识,技能的广泛性,融合性与应用性有更高的要求,这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工作适应,社会适应,环境适应以及后续的自我学习。
高等职业教育参照美国DQP副学士标准,确定毕业生学历资格的五大学习领域的预期学习成果,以此来体现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核心领域知识的融合与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即毕业要求。要达到本专业的“专业预期学习成果”(POC),学生需要修读本专业的一系列课程,通过各课程的学习完成相应的“课程预期学习成果”(SOC),以支撑、实现“专业预期学习成果”(POC)的达成,从而达到本专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课程规范
无线射频识别是物聯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分为2个学分。学生通过对无线射频识别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及实践操作训练,能够基本胜任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研发,技术支持,工程建设等职能的简单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预期学习目的包括:
1.举例描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领域的相关理论及实践,如射频信号识别原理、射频系统信息安全、信息编码技术、射频识别系统标准协议、信息采用技术等。(学分数:0.4)
2.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相关知识解决实际工作生活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例如针对身份证识别问题,公交卡系统问题,食堂饭卡系统问题,小区门禁系统问题,工厂仓储物流管理系统问题等,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学分数:0.5)
3.针对校园一卡通项目,用书面汇报的方式提出该项目建设方案(学分数0.2)。
4.描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现有知识或实践是如何向前推进、验证和修正的。例如能够描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软件测试与开发过程,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行业发展前景。(学分数:0.3)
5.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领域提出并界定一个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解析探究。例如针对短距离无线通信中的RFID无线信号衰减问题,并对该问题进行解析探究。(学分数:0.4)
6.用书面汇报的方式说明自己如何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进行校园一卡通项目建设(学分数:0.2)
在学生完成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后,预期学习成果包括:
1.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射频信号识别原理、射频系统信息安全、信息编码技术、射频识别系统标准协议、信息采用技术等技术知识,此成果对应于第1个预期学习目的,学分为0.4分。
2.针对身份证识别问题,公交卡系统问题,食堂饭卡系统问题,小区门禁系统问题等,进行问题分析,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此成果对应于第2个预期学习目的,学分为0.4分
3.能够描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领域如何向前推进、验证和修正的。例如能够详细描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软件测试与开发过程,该过程用到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那些知识,此成果对应于第4个预期学习目的,学分为0.3分。
4.在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相关领域提出并界定一个问题,并针对该问题进行解析探究,提出对应解决措施。例如针对短距离无线通信中的RFID无线信号衰减问题,对该问题进行解析探究,选择对应的系统设备,尽可能减少无线信号链路衰减,提高设备之间传输距离,此成果对应于第2个和第5个预期学习目的,学分为0.5分
5.对校园一卡通项目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的无线射频识别知识进行一卡通项目设计,提出一卡通项目建设方案,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应该如何进行一卡通项目建设,此成果对应于第3个和第6个学习目的,学分为0.4分。
本课程分为6章,共36个学时,具体划分情况如下:
第1章射频识别技术概论,为2个学时,对应于第1个预期学习成果。
第2章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为6个学时,对应于第2个预期学习成果。
第3章RFID技术的标准协议,为4个学时,对应于第2个和第3个预期学习成果。
第4章射频采样,编码和调制,为12个学时,对应于第3个和第4个预期学习成果。
第5章RFID系统中的安全与隐私,为4个学时,对应于第1个和第3个预期学习成果。
第6章RFID技术应用,为8个学时,对应于第5个预期学习成果。
本课程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讲授、问题导向教学、任务导向教学、案例分析与研讨,学生分组讨论、互动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在每次上课前先做预习。每一个预期学习成果使用的教学方法划分情况如下:
第1个预期学习成果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2个预期学习成果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研讨和问题导向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3个预期学习成果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4个预期学习成果采用讲授,案例分析研讨,问题导向和情境模拟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5个预期学习成果采用讲授,问题导向,任务导向和情境模拟的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评核方法有:课堂出勤、课堂参与表现,书面作业、项目实施方案(课堂汇报与研讨),考试试卷。具体评核划分情况如下:
1.课堂出勤评核方法采用课堂点名的方法,分数权重为10%。
2.第1个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对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知识进行描述,评核方法采用考试试卷的方式,分数权重为18%。
3. 第2个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能够解决无线射频识别系统的一些问题,评核方法采用考试试卷的方式,分数权重为18%。
4.第3个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能够全面阐述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核心领域向前推进、验证和修正的过程,评核方法采用考试试卷的方式,分数权重为14%。
5. 第4个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学生能够解决提出的问题,实现项目功能,界定一个问题,在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思路清晰,评核方法采用书面作业和课堂提问的方式,分数权重为22%。
6. 第5个预期学习成果要求學生能够方案考虑全面,并详细阐述项目每一步实施过程,评核方法采用书面作业和课堂汇报与研讨的方式,分数权重为18%。
学生在每一个评核的加权平均得分达到评核满分(100分)的60%可视为本课程的及格。评核方法的详细解释如下:
1.评核系列占总分的50%(其中课堂出勤10%、课堂参与表现12%、按时完成作业20%、课堂汇报行为8%)。迟到、早退一次扣2分,旷课一次扣4分。课堂参与一次得4分。一次不按时完成作业扣5分。
2.旷课超4次,本课程视为不及格,重修。
3.部分评核方法(如课堂汇报与研讨)需要拍摄视频。
4.本课程设期末考试,期末考试为闭卷,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案例分析题等。
5.对评核方法系列一的评核人员为任课教师(班级纪委协助记录)。
6.书面作业采用任课教师进行评核,项目实施方案(课堂汇报与研讨)任课教师评核权重为50%,学生互评权重为30%,学生自评权重为20%。书面作业均采用“每位同学提交个人作业(电子版+纸质版,较大雷同视为抄袭,一并扣分)”的方式,任课教师单独评核,即任课教师占100%;项目实施方案(课堂汇报与研讨)采用小组团队作业的形式,由任课教师评核+学生本人自评+同学互评。
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学生需要付出的努力如下:
1.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本课程学习为28学时。
2.课堂测验为4学时。
3.课堂汇报与研讨为4学时。
4. 完成课后作业并按时提交,课堂讨论需要进行课后修改为18学时。
5. 课前、课后本课程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的查询与阅读为18学时。
三、结语
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改革与创新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在不断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涌现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有些更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在国家鼓励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本文将DQP学历框架应用到无线射频识别课程规范设计中,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努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德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24-26
[2]高峡.国外应用能力框架之比较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1(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