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作《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以孤篇盖全唐”的杰作,著名文学家闻一多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可见,《春江花月夜》在我国诗歌中的地位。而在我国古典音乐作品中,与这首诗同名的乐曲《春江花月夜》(又名《夕阳箫鼓》)同样经典,被称为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本期的古典音乐盒,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代诗人,江苏扬州人,曾在山东兖(yǎn)州任兵曹(古代管理军队事务的官)。他和贺知章、“草圣”张旭齐名,以文词俊秀而名扬京都。关于他的事迹,史册上不过寥寥数笔,我们能了解的也很少。他的诗虽仅存两首于《全唐诗》中,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获得“以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据推测,《春江花月夜》也许诞生于张若虚在兖州为官的某个春夜。暮春时节,夜色渐暖,他行走在江畔,看到百花盛开,明月高悬,一江春水向东流,忍不住诗兴大发,《春江花月夜》就此诞生。
诗人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构成了一副优美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景情交融的意境,抒写了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之感。
乐曲的演变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后来经过人们的不断加工和改编,曲名和内容发生了变化。
此曲最早在清朝姚燮(xiè)1864年的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有记载,名为《夕阳箫鼓》。据说,最早的乐谱出现于1875年无锡琵琶艺人吴畹(wǎn)卿的手抄谱,全曲共分7段。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所编的《南北派13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更名为《浔阳琵琶》,将全曲分为10段。后来不断有人加工整理,曲名也几经更改,如《浔阳曲》《浔阳月夜》等。
到了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等人又将这首琵琶独奏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
据说,1925年的某一天,上海声乐教师柳尧章受好友郑觐文邀请,前去观看“大同乐会”女子乐团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柳尧章对郑觐文表示,古乐虽好,却曲高和寡,不如丝竹容易普及。郑觐文知道柳尧章精通中西乐器,尤其擅长小提琴和琵琶。便邀他一试。柳尧章遂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按照江南丝竹的表演形式改编为丝竹合奏曲,并为其重新拟定分段小标题,更曲名为《春江花月夜》。樂曲的标题灵感正是来自《春江花月夜》前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一出,震惊了整个上海,人们无不以一听《春江花月夜》为荣,《春江花月夜》也成为大同乐会的保留曲目,尤其是在与国外演奏家举办联谊活动时,《春江花月夜》更是获得了诸多赞誉。
在时间的流转中,历代演奏家不断对其加以润色,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听到的《春江花月夜》。
1975年,我国著名作曲家黎英海还将这首古曲改编成钢琴曲《夕阳箫鼓》,通过对琵琶、古筝、箫、鼓的模仿,使之成为中西合璧的经典之作。
乐曲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名曲,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杰作。乐曲正如它的标题一样,宛如一幅山水画卷,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形象地描绘了春江的夜晚,皓月当空,花月交辉、渔舟晚归、似诗似画的大自然景象。
《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10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桡(ráo)鸣远濑(lài)、欸( ǎi)乃归舟和尾声。
1.引子+江楼钟鼓。乐曲开始为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的弹奏、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紧接着箫和筝等乐器的加入,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继而乐队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温婉平静,意境深远。
这一段旋律是全曲的基础,以后各段旋律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融合而成的。
2.月上东山。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并做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描绘出宁静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由东山缓缓升起,在云影中时隐时现的场景。
3.风回曲水。这是主题的第二次变奏,只有6小节的长度,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恰似江风拂动水面,水波荡漾,徐徐扩散的动感。
4.花影层叠。经过6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气氛为之一变,由琵琶奏出格调新颖的4个华彩的快速乐句,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水中倒影随波摇曳,纷乱层叠,充满动感。
5.水深云际。主题旋律再次变奏。在浑厚的中低音区,筝、箫与琵琶回旋齐奏,音色厚重低沉,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江水滚滚的景色。接着又八度跳跃,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江浪退去,月悬中天。此时,乐队齐奏,古筝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动静相宜,幽深壮阔。
6.渔歌唱晚。动感的节奏显得风趣而生动,琵琶领奏好像一位渔夫在领唱,而其他乐器则在每句最后长音上齐奏,又好像船上众人的应和。一唱众和,江面上充满了活跃欢快的气氛。
7.回澜拍岸。在琵琶用轮指扫弦等技法奏出强烈的模进音型后,乐队全奏,描绘了群舟争先恐后归来、浪花飞溅的意境。
8.桡鸣远濑。这段音乐与前段一样,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动态描写,刻画众多渔船归航、波浪层涌、橹声由远及近的景象。
9.欸乃归舟。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音乐弹奏的反复递升和古筝划奏音效的结合,旋律紧凑有力,音感由弱至强,勾画了一幅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的画面。
10.尾声。由二胡和筝奏出的主题旋律悠扬而清远,舒缓而恬静,好似归舟远去,春夜的江面又渐渐归于平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可谓“音已静, 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