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新闻英语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实证研究

2019-03-14 13:34李玉梅李晓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李玉梅 李晓东

摘 要:在众多英语文体中,新闻英语具有高度专业性的特点。在大学英语中加入新闻英语相关题材,能够起到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作用。针对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先对国内外研究逻辑和新闻英语的应用重要性进行深度分析,然后对具体的应用模式和实证研究过程展开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提供可用教改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新闻英语;学生思辨能力;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1-0139-03

引言

思辨能力指的是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人类社会的运转需要通过无尽的交流来完成,而当人们需要利用语言工具来达成某种交流目标时,其必然会调动自身内心的思辨能力进行应用,从而令自身的语言交流模式能够处于最优状态。人们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可以被看做为固定物体,而思辨能力是一種活动体,其能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段将固定物体加以挥发。且学生的思辨能力越强,其自身语言知识的挥发效果便越好。因此,在高校环境中,许多英语教学人员都会适当在教学体系中加入一些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为主的内容。但当前在应用过程中,思辨能力的培养也遇到了一些难点,即教师需要用哪种渗透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当下多数教师均推荐以新闻英语这种语言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而为了检验这种渗透途径的实际效果,本文选择了实证研究这种形式,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整理出相对有效的引入模式。

一、国内外大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逻辑

(一)国外环境研究概述

在国外高校环境中,多数的教育研究者都会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放置在重点位置。国外的研究人员认为,思辨能力属于人的基本技能,且多数大学生自身都带有思辨能力。因此,他们的研究重点常年限定在“如何提升思辨能力”的基础上。大量资料和数据表明,根据大学生的语言学习状态,在其常规课程中渗入对思辨能力的升级内容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是否属于当下最优的途径,这一研究方向却仍然处在验证阶段中。笔者查阅国外相关教研资料发现,国外在开展以思辨能力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基本都会使用三种形式。第一种为直接形式,即校方开设专门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直接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培养特征为不与专业课融合。第二种则为融合形态,即教师需要将专业课程作为主体,以渗入形式进行引导。第三种则为结合形式,即教师需要将思辨能力培养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使用单独教导,第二阶段再进行融合,令学生熟悉在专业课程中调动思辨能力的形式。

(二)国内环境研究概述

在国内环境中,以文秋芳为首的一些教育研究人员曾经提到过“模型法”,即利用层级形态的模型来落实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文秋芳团队的努力下,国内曾经设定了具体的思辨能力衡量体系和测定方式。虽然研究方向正确且收获了对应结果,但因题型上的限制,国内仍然未能拥有相对完美的思维能力测量体系。但在国内教育研究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以固定科目为主的思维能力测量体系逐渐产生,例如化学思辨测评、护理思辨测评等,均在投入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一)大学英语环境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研究大学英语环境中校方给出的人才培养方向可知,目前多数高校均以培养“全能力”型人才为主。即学生需要掌握精准的英语口语能力、拥有丰厚的英语文化底蕴,且对于跨文化知识点也能够妥善利用。而掌握灵活的语言应用能力便需要学生的脑内活动思路相对活跃,只有学生能够在英语情境中“来去自如”,才能成为真正的语言文化工作者。而思辨能力是影响语言能力成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必然能够起到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作用,且思辨能力不仅可以应用在英语教学层面,当学生拥有完善的思辨能力后,在其他的学科或日常的汉语交流语境中,其便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1]。

(二)路径分析

1.高校大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的原因

首先,当代大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过于深刻。他们认同背书型学习方式,认为只要自己背书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能够妥善应用英语语言。但实际上以文字为主而形成的记忆形态比较被动,即使具有了丰厚的知识底蕴,但是为面对具有一定速度的英语交流情景时,学生仍然很难准确应对。

其次,当代大学生接触英语基本都围绕在课堂范围内。他们不会去购买和查找英语文献、英文报纸和新闻资料。因此,学生们所掌握的英语知识点基本都围绕在教学范围内,并不会出现主动性的拓展现象。大学生即将走向真正的工作岗位,他们极有可能会在工作进程中面临一些真正的全英对话。而对方给出的谈话范围基本不受限制,学生的脑内知识与思辨能力必须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广义,才能令其处在正确的交流地位中,完成对话目标。而这种知识点来源途径受限的现象,就会令学生的思辨能力存在应用误差。故根据思辨能力不足所引发的不良现象,高校方面应该逐步开始重视对思辨能力的培养。

2.培养途径

在设定培养途径的过程中,英语教师可以将应用形式分为两个部分。其一为借用外国思辨能力培养经验,直接在校内开设专门的思辨能力培养课程。这样一来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单独开课”的情境下意识到个人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校方也可以利用专门课程,不断实践教师给出的培训思路。培养思辨能力不能在一朝一夕完成,校方必须不断提出教育计划,落实教育计划,再于教育计划的实施范围中不断探寻当前计划的可优化之处。这样才能令思辨能力培养课程处在活动范围内,且更加适应学生的成长轨迹。

其二则为坚持使用中国教学理论,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融合性理论。在中国高校中开展的德育教育实际上便基本都是以融入形态而呈现。这种安排方式的优势在于其不会过多地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进度。因此,国内高校便也可以使用适当的融入模式在专业课范围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在大学英语中加入新闻英语的重要性与应用模式

(一)新闻英语能够起到的提升作用

当选定新闻英语这一题材时,笔者首先便对当下各个高校所使用的教学材料进行了研究。校方给出的综合英语、大学实用英语材料,都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限制。其一,教材取材编制和教材投入使用之间必然存在时间空缺的现象。因此,教材给出的资料和知识点并非具有权威属性,很容易与时代脱节。而且多数教材都不具有实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新闻英语不同,新闻英语的产出需要经过大量的编辑步骤。从采集信息、编辑信息、调整内容再到排版等等,新闻英语所呈现的文字部分基本具有绝对的专业性,且绝对与时代特征相符。因此,当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新闻英语填充教学体系时,学生们便会在日常教学中,掌握真正符合时代更新形态的语言应用技巧与知识点。

新闻英语篇幅较小,基本不会占用过多的讲解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很轻松地将其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夯实学生对专业语境的理解能力。同时,当教师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令学生掌握了快速閱读和精简化英语新闻的能力时,学生们便能够通过自主继续“进修”学习英文报刊和学术杂志,不断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和语言应用素质,直至自身思辨能力到达预期内的成型效果。

奠定新闻英语应用价值不仅可以通过新闻英语的专业性价值而认定,一些世界上著名的学习理论也可以证明新闻英语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价值[2]。首先,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者强调学生必须要与真实的内容进行接触,才能凸显出学习的本质。故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英语时便必然要与真正的英语内容进行接触,新闻英语在国外以新闻形式进行播报,具有英语情境引用价值,语言真实度相对较高。其次,在多元化智能理论中,学者注重于强调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学习进程中的推动性作用。当教师以传统教材为教学主体时,学生英语思维很难发散。但在新闻英语这种专业化较强的教学内容中,学生继续进行深度研究拥有实际价值。而教师只需在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时及时调整学生的研究方向,那么学生便可以充分挥发自己的发散性思维,锻炼自身思辨能力的操作效率。

(二)新闻英语在大学英语中的应用模式

1.选定教学对象

首先,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分别制订不同的思辨能力培养计划[3]。例如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其专业内部的现有教学素材作为融入基底。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降低对新闻英语选择的难度标准,并以实用英语或新概念英语作为融入基底。重点则为需要按照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调整,以免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明确英语新闻的所讲含义,反而降低其在课堂中的参与兴趣度。

2.调整教学节奏

一般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程所占时间较多,基本在整体课程的70%左右。教师可以将思辨能力培养计划分为几个分支,如以英语听力为主、以商务英语为主等等。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公共英语所占据的课时基本为每周四个,时间较少。但同时这种教学时间段也刚好能够与有价值的英语新闻的更新时间保持平行。在专业英语教学节奏的调整中,教师可以尽量将研究过程放慢处理。例如,选定一个内容专业性较强,且预期研究时间也较长的英语新闻,而教师则需在课堂中弱化自身的核心地位,辅助学生自行研究。这样一来,学生在相对紧凑的教学节奏下,便会以自身的英语基础和教师的引导为主,不断将自己带入到新闻记者的角色中,掌握讲述不同新闻事件时应该使用的语境和语法、词汇等。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直接采用生活类新闻素材,令学生明确英文新闻文稿的基本形式。但在非英语专业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们布置一些以翻译为主的新闻英语作业,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在课堂范围以外,用学生完全自主的情境再度夯实学生的英语思辨能力。

四、实证研究分析

(一)研究对象选定

本次实证研究为追求真实性,特选择国内一所普通全日制高校作为研究场所,选择校内大一阶段的英语专业班级和非英语专业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英语专业班级和非英语专业班级各选择两组作为对比所用,研究时长设定为一学期。

(二)研究目的设定

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关乎其未来的就业发展,而之所以选择大一阶段有两个目的。其一,大一阶段学生刚刚入学,且因应试教育制度,同一班级内学生的英语水平比较中和。其二,大一阶段学生处在参与学习的第一阶段,这时进行教育创新的综合效果较好。因此综合而言,文章选定大一阶段进行实证测试,最终目的则在于希望通过测验,能够为高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一些可用的渗透思路[4]。

(三)研究方法设定

根据不同的专业类别,研究人员选择了不同难度等级进行教学。面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新闻英语素材取材于《环球时报》以及《华盛顿邮报》,整体的专业性较强。且选择内容基本都以时事政治和经济政治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对世界信息的敏感度。而面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则采用《中国日报》中的英文版面信息,《中国日报》中所含的内容整体语境比较易懂,且内部所阐述的时事政治也更加符合中国语境,非专业学生利用其锻炼思辨能力整体难度较低。

(四)研究过程解析

首先,当大一新生正式稳定后,校内英语教学部的教学人员应该编订一份综合类考卷,对学生在英语层面中的思辨能力进行判定。判定时教师需要采集学生各个方面的基础能力,并进行详细记录以供后期做对照参考用。教研组内的教师整体分为了两个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需要在设定好的教学周期内通过广泛阅读选择应融入的材料。英语专业的教学研究可以培养成长期教育形态,学生可以在每周或每个月内完成对一组新闻英语的深度研究。而非专业英语的学生,可以在教师陪同的情境下以课时为主,每两个课时完成一组研究行为。

(五)研究成果分析

当一学年的研究完成后,教师应该重新设置难度稍强的考卷,对学生培养后阶段的思辨能力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基本比较乐观,但从结果上来看,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历经培养阶段后,其思辨能力提升的方向却存在一定差别。初步判断可知,这种差别基本来源于不同的培养模式。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比较深入,教师讲解也更透彻,因此学生们对于理解新闻英语语义能力上具有极强的逻辑性。而非专业的学生则在快速明确意图上拥有效率优势。以上结果可说明引入新闻英语具有提升思辨能力培养效度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本文以大学英语教学作为研究核心,对引入新闻英语以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日常教学中适当引入英语新闻,的确能够提升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整体质量。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大学英语教学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