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笔制作技艺传承及发展研究

2019-03-14 21:47樊嘉禄
关键词:制笔泾县作坊

刘 旭,樊嘉禄

(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宣笔,是宣州毛笔的统称,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技艺传承历史,因其质地“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而享誉中外。宣州造笔工艺始于秦代前后,具体时间已不可精确考究。到唐宋时期,宣笔行业兴盛。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制笔业发展没落[1]。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帮扶下,泾县安吴地区成立了“泾县宣笔厂”,开始恢复生产。随之制笔业扩展到泾县其他地区,相继成立“泾县宣笔厂”“泾县文华宣笔厂”“泾县鹤岸堂笔庄”“泾县儒墨笔庄”“泾县官塘宣笔厂”“泾县听竹阁宣笔厂”“泾县楚中山宣笔厂”“泾县龙华宣笔厂”“泾县三九宣笔厂”等十几家宣笔生产企业,使传统宣笔制作技艺在泾县地区又重获生机和活力。目前,泾县共有宣笔生产作坊和企业40余家,年产量600余万支,全县拥有宣笔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6名。

一、宣笔制作技艺的发展

宣笔制作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笔杆,常见的有木杆和竹管;另一部分为笔头,主要有紫毫、狼毫、羊毫等兽毛禽羽,各种毫性能不同,适合于不同的字体和画风[2]。一支宣笔的制作大概要经过九大工序和一百多道操作过程。近年来,由于书写需求减少,宣笔的市场销量也在减少,面对发展困境,许多宣笔企业开始转变思维。以前笔厂多如牛毛,但制笔技艺难以保证,导致很多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而现在市场规模缩减、销量降低,迫使坚守传统的制笔匠人开始重视精品制作和新品研发,兼毫笔的兴起就迎合了人们对书写新的需求。宣笔制作技艺的提升主要集中在对于笔头、笔杆材料的选择和不同材质的配比上,是在保持其古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符合其传承和发展的目的。

二、技艺传承和发展中的问题

(一)传承人老龄化趋势明显

宣笔行业从业人员年纪大多在45岁以上,技艺较好的师傅年龄均在50岁以上,30岁以下的从业人数不足5%,且从业人数每年递减,形势严峻。为此,泾县专门出台了《人才管理激励办法》《技师、高级技师评聘办法》,通过贴补老艺人,引进新艺人来充实传承人队伍。但目前传承人队伍发展并不理想,据了解,技艺传承后继无人是当前许多宣笔工匠的最大担忧。宣笔制作工序复杂,不仅习艺周期长、难度大,更需要学习者对宣笔和书法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即通常所说的要有“悟性”。在师徒传承的模式下,许多学徒学业未成便半途而废,有的略知一二就立刻单飞,最终人财两空。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传承人收徒也更加谨慎,技艺的传承问题逐渐凸显。

(二)前店后坊的作坊经营模式受限

在泾县县城里大大小小的宣笔作坊有几十家。作坊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模式中最为典型的一种。 古代所称的“坊”是一类专门从事工艺制作的场所。与公司和现代工厂相比,作坊规模小,工具较简陋,多是由具有一定技艺制作水平的师傅带着学徒或家庭亲属,通过简单明了的分工来协作经营。作坊里的师傅基本上都是全职进行专业制作,作坊的经营收入是其主要生活来源。目前,宣笔作坊大部分经营情况不佳,只能维持基本生活;许多宣笔的制作逐渐迎合市场需求;在传承方面面临着收徒困难或不愿意收徒的情况。

(三)部分原材料出现短缺

泾县宣笔制作原材料的短缺主要体现在羊毫笔上,而兔毫和狼毫的原材料相对较充足。羊毫笔的笔尖主要是用白山羊毛为原料,山羊毛的品种规格分类细而严谨,按不同产地、季节、年龄段,以及羊的不同部位毛的等级、粗细、柔嫩、锋颖的长短细选搭配制成笔头,羊毫的品质直接关系制笔的好坏。泾县当地由于现代养殖业的发展,野生的山羊数量越来越少,而饲养羊产出的羊毛太短,光泽度也不够,很难达到制作优质羊毫笔的要求。现在已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制笔企业准备散养山羊,用以收取品质较好的羊毫,但尚未形成规模。优质羊毫短缺的现状一时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四)基层地方政府在宣笔保护中过于被动

泾县宣纸和宣笔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宣纸保护和传承备受重视相比,宣笔的保护和发展所获得的帮助和扶持相对要少。对于宣笔的保护工作也大多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没有形成系统和规模。主要是因为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人力不足,经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3]。但同时也反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应往一线和基层倾斜。

(五)生产性保护的误区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宣笔行业,单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去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传统技艺的原真性保护。现在制笔业开始利用机械进行大批量生产,许多手工程序被过分机械化,制作目的被过度商业化,不停地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使得文化产品具有的独特性和地域性受到不同程度破坏,这与传统技艺的传承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在生产性保护盛行的同时,要注意防止传统技艺的生产在保护传承中过于商品化和产业化,从而偏离传承和发展的目的,失去了其最重要的文化价值。

(六)民间匠人对传承人评审工作的认识偏差

国家设立传承人评审制度,主要目的是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推荐、评定和审核,确定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鼓励传承人开展传播和传习活动,扩大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促进活态传承和发展[4]。在泾县制笔作坊中,许多作坊主祖祖辈辈都是宣笔制作匠人,具有一定的制作技艺水平。但大部分制笔工匠只专注于日常接单制作,对技艺的钻研和传承人的评审较为反感,认为传承人的评选都是拉关系、找后门,对传承人评审制度的认识存在偏差。这种思想虽不占多数,但对宣笔技艺的提升和发展埋下隐患,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从正面积极引导,树立宣笔行业的良好形象。

三、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配套法律规范和实施细则,确保法律规范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贯彻落实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和政策情况的检查督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状况进行调研,督促各级政府提高对非遗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将保护和传承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整体规划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进一步提高保护经费投入。

目前安徽省针对宣笔保护和传承已经设立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经费,但与江苏、浙江等省相比,经费的投入相对较少,暂时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同时,在保护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方面缺少检查和考核机制,对于有限的经费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并不清楚。因此,在提高保护和传承经费的同时,还要加强对经费使用计划、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督。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目前,在省市级别均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处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相关工作职责清晰,人员配备充足,但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仍存在未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或机构工作职责模糊,以及没有正规编制和正常办公经费等一系列问题。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大都集中和落实在代表性项目所在的当地政府部门,因此,亟需在政府机构调整的前提下,健全完善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并按要求配齐工作人员和保障经费支持,确保正常、有效地开展工作。

(四)加强对生产性保护的规范

对宣笔制作技艺的合理保护和产业化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当事人经济收益。但在具体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应注意防止过度产业化造成传统技艺中凝练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破坏。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要实现健康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统一的行业准则和规范,来规制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在产品的研发中,也要保持传统技艺的古法精髓,结合其自身特点,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活动。

(五)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尤其是在传统技艺传承方面,传承人的作用举足轻重。因此,作为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传承人保护力度。具体包括进一步规范传承人评审机制,提高评审的公平度和公信力;提高传承人经费支持和生活补助,让传承人能够更加专注技艺的提升和传承;建立传承人考核和退出机制,激励传承人更好发挥作用;举办传承人研习和研修培训班,加强传承人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等。

猜你喜欢
制笔泾县作坊
假鸡蛋作坊开工啦
汾酒老作坊
2018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8~151期)
砥礪奋进 筑梦前行——庆祝中国制笔协会成立35周年
人大代表的“女子作坊”
养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
2017年《中国制笔》目录索引(总144~147期)
泾县蚕桑产业发展困境与破解对策
2016年前10月制笔行业统计分析
男子信用卡诈骗10万余元还不上钱玩“躲猫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