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理路探讨

2019-03-14 14:15王润玲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基础

王润玲

(安徽医科大学 口腔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医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应该针对这一群体的特性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深化改革,补齐教育短板。

1 当前医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医德和医术是一名良医的两翼。从德与才的辩证关系来看,医德是医术的灵魂,引领和促进一名医生精进医术,服务病患,救死扶伤。因此,医德教育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医德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不成功的医德教育不能培养出真正的医生。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医德的涵育。“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大医精诚”“医者仁心”,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医德观。现代医学高等教育,更是把医德教育置于重要位置。但反观现实状况,医德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这集中表现为:

1.1 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导致医德教育缺乏内驱力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医疗行业出现的医德滑坡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极大冲击[1]。首要表现是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倾向。学生报考医学专业,出于理想、兴趣、热爱的占一大部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其学习医学专业的出发点是好就业、高收入、体面的社会地位等功利化的因素。持有此种心态的学生,对医学事业缺乏热爱之情,只想学一门实用技术好走向社会,过上殷实的生活。面对现实中医疗行业涌现出来的道德楷模缺乏崇尚之情,更难谈得上主动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怀。医德教育对于他们而言,只能入耳难以入心,更难化于行动。

1.2 片面的成才观导致医德教育被边缘化

成才观指导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规划,有什么样的成才观就有什么样的大学生活。不少医学生认为只要医术好就是好医生,于是形成了片面的成才观,只追求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将人文素质的培养、医德的训练抛之脑后。与其花时间参加社会实践,锻炼道德品行,不如去上自习,考取一个好分数。这样的成才观自然导致医德教育的边缘化。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高校不自觉地会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学生更好更多的就业上。医德不是决定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指标,因此遭遇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遇。

1.3 医疗行业的不良风气削弱了医德教育的效果

医疗行业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各种不良风气。庸医误人的案例数不胜数,从手术后将纱布遗留在病患腹中到火化前婴儿突然复活的一系列事件反映出部分医务工作者责任心的严重缺失。医疗腐败案件屡见不鲜,从药品回扣到协助骗保,折射出医疗行业的种种乱象。医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难免不受影响。学生通过媒体报道和亲身实践都会对这种种不良风气有所耳闻,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就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慢慢地融入歪风邪气,丧失了为医者的道德之心[2]。

1.4 医德教育缺乏亲和力使之难以取得实效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医德教育也一样,应该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样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的教育效果。但现在一些教育措施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引起学生共鸣。有的教育活动宣扬的道德理念与学生现实生活需求相去甚远,学生难以从内心接受。有的教育形式生硬刻板、简单粗暴,难以吸引学生参与。一言以蔽之,医德教育缺乏亲和力,所以难以在学生中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 医德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融合的可能性探究

医德教育面临种种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并创新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机制,从而提升教育实效。医德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是其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医德教育与《基础》课相融合,对推动医德教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医德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不仅必要,而且可能。

2.1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医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促使医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为成为合格的医生奠定基础。从其根本目的上来说,是为了培养合格人才。《基础》课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青年大学生培育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合格人才。因此,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为医德教育融入《基础》课程提供了前提条件。

2.2 教育方法的相似性

医德教育和《基础》课教学在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医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讲座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法等等。这些方法与《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有颇多相似之处。《基础》课也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利用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基础》课还需要通过案例讲解和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方法上的相似性为医德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2.3 教育内容的契合性

医德教育的内容包括医德的概念、内涵、原则等。这些内容与《基础》课教学内容有高度的契合性。《基础》课有专门的章节讨论道德和职业道德。内容上的契合性为医德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基础。

3 医德教育融入《基础》课的实践

3.1 凝练教学内容

3.1.1 与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强化职业认同 医德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其内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中居于统领地位的是职业认同,即热爱医生职业,对职业具有坚定的信念感。《基础》课中有与此高度契合的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章节。教师应主动利用这一章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教师在讲授《基础》课的时候可以结合有关内容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自信。与理想信念章节相结合,引导学生把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具体到树立成为一名良医的职业信念上来[3]。

3.1.2 与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规范职业操守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在《基础》课中,有专门的章节讲授道德和职业道德,这是难得的结合点。教师在讲授中应该将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与锤炼高尚医德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崇尚医德、践行医德。

3.1.3 与中国精神教育相融合,夯实医德教育的文化根基 中国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底色。医德既有传统医德,又有现代医德,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医德与中国精神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讲授中国精神章节时,应该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与医德有关的内容提升出来,并在教学中加以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到医德与中国精神的内在一致性,从而把传承中国精神与培养高尚医德联系起来。

3.1.4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促使医德教育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基础》课重要的教学内容[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价值标准与医德推崇的行为准则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友善,医德强调仁爱原则,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敬业,医德也要求医生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可以说养成医德就是医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侧重从医疗行业特点出发,重点讲清楚作为一名医生该如何通过修炼医德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5 与法律教育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守德守法 德与法都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工具,二者虽然存在诸多不同,但德与法的价值取向在很多领域都是相同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关系需要道德调控,也需要法律调控。医生既要守德也要守法,强化法律意识能够促进医生遵从医德。《基础》课有关于法律基本常识的内容,教师在讲授之时可以与医疗领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内化医德的准则。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2.1 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5]。只有教师自身先做到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做全体教师理论学习的表率,教书育人的表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敢于同错误思想做斗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3.2.2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 言教不如身教。想要学生做的,教师应该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教师首先不要做。要想学生养成高尚的医德,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医德与师德同是职业道德,具有共通之处。教师应该胸怀教育理想和敬业精神,以高度的热情对待教学工作,认真备课授课,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状况,针对性地解疑释惑,用自己的拳拳爱生之情感化学生。

3.2.3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医德教育能力 学习医德理论,了解医德的原则、理念和规范等,了解当下医德建设的最新状况和面临的挑战,从而加强课堂授课的理论准备。学习医德教育方法,了解医德教育的规律,确立科学的教育目标,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3 改进教学方法

3.3.1 运用案例法,将医德教育生动化 “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切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果”[6]。医学生是理科生,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对抽象的理论不感兴趣,喜欢具体可感的事物。医德的理论是抽象的,如果想要学生准确掌握医德的内涵、原则、规范等等,就需要借助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产生对医德的直观印象,从而形成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医德。

3.3.2 运用小组探究法,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小组探究法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生对这一教学方法比较欢迎。教师可以以某一个医德教育的内容为任务,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选举组长,组长在教师的指导下,带领组员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得来的知识,是学生自我探索的结果,不是老师灌输的结果,更易被学生接受和珍惜。

3.3.3 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悟 道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学生会自觉地做出道德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视频观看、角色扮演、辩论赛、朗诵等方式,营造浓厚的医德教育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受到思想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洗礼,从而坚定医德信念。

3.3.4 运用实践教学法,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医德来源于医疗实践,实践是医德教育的优良土壤。利用《基础》课中的实践教学课时,组织学生走进医院、社区、养老院等机构,通过导诊、助老、健康知识宣讲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感受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将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7]。

3.3.5 善于运用网络,主动适应时代变化 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都处于网络之中,课堂也深受网络的影响。《基础》课应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主动研判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更好地利用网络提升课程实效。比如可以利用网络建立课程学习微信群,用以加强课堂内外的交流;利用课堂派进行课程考勤,节省课堂点名的时间;利用网络布置和批改作业,提高教学的效率;开设教师个人的自媒体平台,作为课堂的延伸,拓展教学空间。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