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大学生的成长路径特征及启示
——基于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文本研究

2019-03-14 10:44任少伟
关键词:年度人物群体大学生

陈 冉,任少伟

(1.安徽理工大学 医学院;2.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是为其以后成长立业奠定立身之本的关键时期。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的根本标准就是立德树人的成效,具体而言,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优良学习成果和高质量成长上。因此,能否培养出优秀大学生,是对高等教育最直观的评价。优秀大学生是怎样炼成的?优秀大学生的成长路径具有哪些特征?等等这些问题,值得去思考和研究。截至目前,分别以“优秀大学生成长”、“优秀大学生成才”和“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为主题进行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学术界关于优秀大学生成长成才、大学生优秀典型人物培育相关研究成果不多且研究比较零散,有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更是鲜见。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优秀典型人物培育活动不断开展,已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形成一批理论成果。纵观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理论探讨层面,对优秀大学生成长研究理论分析、定性研究的较多,使用实证资料对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特征进行分析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文本研究为基础,探究提炼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的基本特征,以期为高校培育更多新时代优秀大学生提供学理参考和实践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是报经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团中央学校部、人民日报社同意指导下,并由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社、光明日报社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共同主办的大学生优秀人物评选活动,从2006年开始,每年评选一次,评选对象为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所有注册的中国籍学生(包括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参照以往惯例,按照社会实践类、学术科研类、创新创业类、自强不息类、见义勇为类、孝老爱亲类、全面发展类以及多才多艺类等八大类逐级申报推荐,原则上每年推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10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和入围奖各若干名。截至目前,共评选出一百三十五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含特别奖),七百余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两千余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他们是十几年来全国数千万大学生中的优秀典型代表,集中展现了青年大学生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矢志奋斗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了大学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选取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为样本,对该群体事迹文本进行深度考察,以揭示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特征及规律。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历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专题网页、“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以及获奖学生所在学校校园网等途径,全面详细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文本材料。通过对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材料认真研究、仔细分析,简要地概括每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身上所具备的典型特质和成长路径历程,特别是梳理提炼影响每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成长的核心关键词,重点聚焦其以“第一人称”阐述及碎片化言语。同时,选取十余位“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从原汁原味的内心感触、思想行为演变轨迹中尽可能还原不带任何刻意修饰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成长原貌。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系统归纳整合、凝练这一群体成长路径的典型特征。

二、优秀大学生成长路径基本特征——“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文本实证考察

群体特征是一个群体表现出的共同特质。本研究在全面收集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材料基础上,对该群体进行深度考察,探究优秀大学生群体成长的路径特征,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成长呈现出以下主要显著特征。

一是信仰坚定,对党、国家、人民忠诚。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群体中(不含特别奖),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和共青团员占比高达98.5%,作为学生党员,他们将入党誓词铭记于心,把对党的热爱和忠诚转化为奋发有为、造福国家和人民的实际行动,以坚定的信仰,经受住各种困难甚至是生死考验。在思想、学习、生活上高标准严要求,坚守初心,处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王启宁(2008年):作为学生,我们要用刻苦学习落实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踏实搞好科研,多出创新成果。奖学金可以帮助一个人,知识可以激励一群人,而科技可以改变一代人,我要把一个人的优秀变成一群人的优秀。①

无私大爱让死神却步,创造前所未有跨民族、非亲属活体肾移植手术的王燕娜(2008年)、见义勇为,勇救落水女孩的何晓波、刘峰(2008年)、演绎现代版“士兵突击”的清华女生贾娜(2009年)、结缘“屋顶小学”,义务支教解忧愁的朗坤(2010年)、用哲学的智慧研究破解一票难求送你回家的售票小达人裴济洋(2011年)、勇斗持刀抢劫歹徒临危不惧的李潇(2011年)、给轻生者生的希望,把巨大危险留给自己,演绎火车铁轨救人的英雄壮举的李博亚(2012年)、孤身勇斗三窃贼,一腔热血悍正义,壮烈牺牲的杨继斌(2008年)、去世后无偿捐献心脏、肝脏、双眼角膜等器官,挽救6人4条生命的张振鸣(2017年年度人物特别奖)等大学生年度人物用信仰续写忠诚,用实际行动为青春留下最好的注脚。

二是勤奋刻苦,勇攀高登。人生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读书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曾勉励青年,“青年人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1]。大学生年度人物周福林、豆本加、蔡伟、柴云龙、吴佳俊等珍惜韶华、刻苦勤学,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苦练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豆本加(2010年)在日记中写道,“虽然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一定要成为最勤奋的人”。周福林(2009年)面对各种恶劣环境和技术难题,他毫不退缩,走完了中国大部分的铁路干线,从青藏高原铁路到大秦重载铁路,从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速铁路,从西南成昆铁路到东北哈大铁路,他测试研究了1/3以上的全国铁路牵引变电所。 蔡伟(2009年)当过工人,下岗十余年,摆过小摊,蹬过人力三轮车,高中毕业后的20年,从未中断过自学,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买书上,摆摊时就坐在摊边看书,一天摆八九个小时,大概可以看书四个小时,小摊上没桌子就垫在腿上记笔记。正是这种刻苦潜修、自学成才的精神和钻劲,蔡伟受到北大、复旦等多位教授联名举荐争取报考博士资格,录取为复旦大学古文字学博士生。柴云龙(2010年):我要立志做中国太极第一人,把武术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发扬光大,传播好。《太极神韵》成为俄罗斯“汉语年”闭幕式文艺演出最精彩节目,成为最大亮点,受到中俄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誉。李军(2016年):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有时多买几个面包去图书馆,中午继续复习。英语草稿纸有一小箩筐,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茧子。

三是百折不挠,砥砺自强。面对生活困境,甚至突如其来的意外灾难,大学生年度人物陈晨、马清源、谭之平、杜双庆、刘路、叶沈俏、茅经典等,他们或是顽强地与现实抗争、或是与病魔战斗,不易其志、永不绝望、绝不言弃,百折不挠、砥砺奋斗的故事诠释了自强不息的深刻内涵,展示了当代青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言语中更透视着坚强刚毅和闪耀着动人的光辉。陈晨(2012年):6年大学路,以优异成绩保研;6年登山路,成为中国首位登顶珠峰在校女大学生;6年抗争路,陪伴身患骨癌晚期父亲,创造生命奇迹。马清源(2010年):面对骨肉瘤病魔的折磨,在断断续续的手术-恢复-上课-再手术循环中,他坚持与病魔抗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课程,以全系专业第一名成绩免试攻读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谭之平(2008年)在日记中写道,苦难是挂在脖子上的一把钥匙,当生活关上一扇门时,总会有另一扇门打开。杜双庆(2011年):贫困的家庭不是抱怨的资本,幼年的痼疾也不是退缩的说辞。刘路(2011年):成绩不好,但是他没有气馁,决心将兴趣进行到底,坚信学习自己最喜欢的专业才是最幸福的,在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一种渴望超越别人(有时是身边的人,有时是历史上的伟人),渴望证明自己的动力。喝咖啡熬夜、废寝忘食是常态,正是这种忘我精神和百折不挠,成功破解了西塔潘猜想,被破格录直博,破格聘任教授。叶沈俏(2015年):或许你怜悯我的不幸,我却感谢灾难让我更懂生命的意义,只要有梦想,生命同样可以灿烂。一场车祸夺走了她的双腿,依靠妈妈的背和轮椅,一直从乡村小学走进了浙江大学。宿舍里摆着两张床,余下的空间里,从书架到床沿,甚至到地上,都堆满了满满的专业书籍,很多都已经被翻烂了。茅经典(2016年):髋关节受伤、T8级残疾、家庭变故……每一个变故都足以击垮一个人,面对困境,她没有放弃,用日复一日刻苦训练,用超出常人的拼搏付出迎接磨炼,最终实现奥运冠军梦想。不想看见一个残疾不能站立的自己,一个没有办法再拿起球拍的自己。我下定决心,四个月的时间恢复站立,六个月拿起球拍开始残疾人乒乓球训练。

四是乐观向上,仁爱奉献。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尊、提高情商、发现生活的意义,形成良好的心情、积极的正向思维以及乐善好施的行为,使人们更幸福、更富有激情,带给我们巨大力量。大学生年度人物贾娜、铁飞燕、杨帆、杜双庆、何美丹、邹勇松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乐观向上和仁爱奉献精神形态和行为举动,生动彰显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理性成熟和高贵品格。贾娜(2009年):当兵受苦在所难免,但我不后悔,我坚定自己的选择,以前计划未来更多是考虑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好,而现在,我觉得如果自己的工作不能服务于其他人,就没有任何意义。铁飞燕(2010年):2009年春节,年仅17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和他人的非议,捡养了一名弃婴,毅然当起了未婚妈妈。杨帆(2012年):不幸患上脑肿瘤,但她却能乐观地面对着一切,并仍然坚持科学研究和古筝演奏。在得知身边一名本科生不幸罹患脑肿瘤后,她经常以亲身经历对他进行心理辅导和精神慰藉,帮助他渡过难关。虽然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我觉得,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绚丽多彩,对社会有所贡献。杜双庆(2011年):9岁因意外导致右臂臂丛神经坏死,身残志坚,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家中无一物,我就自谋路。带家教、做推销、摆地摊、送外卖,从一个原本该得到社会帮助的“受助者”变成了“自助者”,更转身成为了一个“助人者”,只要愿意贡献出来和生命等值的时间,实现生命与生命的互动,就能够无悔青春。何美丹(2014年):近十年来,她作为熊猫血献血者,累积无偿献血17次,献血总量达6 550ml,从未间断血液“爱心传递”。邹勇松(2017年):人总有一死,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器官延续他人的生命,这也算是最后的价值。

五是知行合一,笃实担当。知行合一,简而言之,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5023寝室全体成员、吴大伟、李博亚、黄碧海、刘伟等大学生年度人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的用学以致用服务他人回报社会,有的用亲情孝道诠释大“美”,有的用大爱续写他人生命,有的用舍己救人英雄义举践行承诺等。复旦大学5023寝室(2010年):寝室成员快乐而充实地发展着兴趣爱好,学以致用为身边同学服务,并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先后创作出包括5023大讲堂、单词随意背软件、寝室智能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科技创新作品,自制寝室宣传片网络播放量超百万次,被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广泛关注。吴大伟(2012年):发起创立辽宁省第一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郭明义爱心支队,多年来一直秉持以助人为己任、以奉献为快乐信念的。一瞬间的反应,最能衡量一个人灵魂的重量。李博亚(2012年):火车道上救人有生命危险,我比谁都清楚。但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去死,今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去救人。黄碧海(2011年):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不到终点就不能放弃;只要争取就会产生奇迹。一个男人应勇于担当。照顾好母亲,撑起这个家。作为学生,他勤奋、刻苦、钻研;身为人子,孝顺、体贴、乐观,为照顾因病成植物人的母亲,毅然放弃出国深造机会,不离不弃守在病床前,最终帮助母亲苏醒,创造出生命奇迹,被誉为“最孝博士”。刘伟(2013年):他(继父)为我撑起了臂膀,父爱带给我成长的力量,面对颈椎错位高位截瘫,丧失自理能力瘫痪在床的继父,他决定再难也要把父亲带在身边,守护照顾他,毅然背起继父踏上求学之路。吴达(2016年):毅然纵身跳入水库抢救落水少年,拼尽全力将少年托起、送上船,自己却不幸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三、总结及启示

“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通过“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群体成长路径的考察,鲜活地展现了当代优秀大学生群体爱国、励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精神风貌,揭示了这一典型优秀群体成长路径特征,对进一步深化当代优秀大学生培育实践带来启发和指导。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内核,是实现目标和价值的不竭精神动力[2]。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1]。习近平反复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此重要论断充分揭示了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高校要始终牢记和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立足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进度”,不断创造性地提升当代大学生追求理想的高度和坚定信念的程度,引领青年学生把“党的方向”作为“人生方向”,把“党的旗帜”作为“奋斗旗帜”和“青春底色”。具体而言,要坚持以塑造青年价值观为重要抓手,抓紧、抓好、抓实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青年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将其落实、落小、落细,使它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知识增长、精神成长过程,激励学生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从一开始就要引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当代大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注入精神之“钙”,确定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科学发展航向的“定盘星”,使其成长为堪当大任的一代新人。

(二)提升资源供给品质:打造与学生成长需求相匹配优质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成熟度,从某种程度上讲,取决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质量和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地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具体言之,深入推进“四个回归”,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各类资源要主动聚焦到“培养人”这个中心、这个根本上来,高校的标准和政策要充分体现这个中心,促使高校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优化。有效整合育人资源,集聚资源育人优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在精准研判、把握新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深度聚焦学生个性化成长、差异化发展需求。着力提升高校教育资源供给品质,形成育人资源“倍增效应”和“巨大红利”,真正把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质量上。打造形成与学生成长需求相匹配优质环境,最大程度地解决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成长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成长,源源不断地为党和国家事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激活自主成长动力:回归常识中强塑学生学习意义感

马克思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根本,在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一个人而言,其之所以能够成长成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后天的艰辛努力。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群体成长的事实证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绝不是轻轻松松、玩玩游戏就能实现的。经过高中那段“富有焦虑而又充满激情燃烧的难忘岁月”之后,是否还能够专注、坚韧、刻苦地投身知识的海洋,保持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并且为自己的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这是学生成长之根本。然而,现实中,部分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意义感的缺失正是当前大学学风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学习意义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寻求个体与知识之间稳定的意义联系,对学习各方面产生强烈的意义确认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意识活动。[3]这就启示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常识。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刻苦读书学习,塑造学生学习的意义感,激活学生自主成长动力和热情,在大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通过情景化导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经验回归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文化回应营造意义价值体验的氛围,实现更加有效、有质感地学习,在强烈的学习意义感中找回自我、主动成长。

(四)关注特殊学生群体:深化“全员成长、多元成才”均衡发展

经对近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事迹文本考察发现,“特殊”学生占据绝大多数,这“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具有“内在特质”视角看,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优秀典型群体具有求知欲望旺盛、坚韧毅力持久、情感敏感丰富、职业规划目标清晰、成就型人格突出等共性特征。二是从“外在因素”视角审视,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中有部分“特殊”学生群体,他们遭遇生活不幸或是灾难,面对生活不幸或突如其来的灾难,百折不挠、乐观向上、坚韧自强,成长为当代优秀大学生,“自强不息类”和“孝老爱亲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群体身上集中体现了这个“特殊” 。三是从“评审机制”角度看,“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推荐原则上按照社会实践类、学术科研类、创新创业类、自强不息类、见义勇为类、孝老爱亲类、全面发展类以及多才多艺类等八大类逐级申报、推荐,这个“现象表征”背后更多隐含着的是全员成长、多元成才的“理念指引”。以上三个层面的“特殊”启示我们,做好新时代优秀大学生培养工作要在坚持深化“全员成长、多元成才”均衡发展基础上,处理好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整体谋划与重点突破协同,每个学生只有对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发挥内在的动力,从而有可能做到卓越,成就自我、成就他人。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群体,“特殊”的经历或磨难对尚不具备成熟心智的学生而言,是“巨大考验”,需要及时介入、尽早帮助,赋以学生成长发展“希望”,激发砥砺奋进的“正能量”,使他们在“受助中”实现情感升华、意义确立和境界提升,在这种正向反馈过程中,帮助他们实现从“受助者”到“自助者”再到“助人者”的转变,进而成为自强不息、励志成才的“感染源”和“感染者”。

注释:

①文章中若无特别注标,引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均采用姓名(年份)格式。所引用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言语均源自其事迹文本。

猜你喜欢
年度人物群体大学生
年度人物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现代青年》2018年度人物评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感动江城”2016年度人物揭晓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