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9-03-14 10:44林为伟郭永宁
关键词:知识型应用型人才

林为伟,郭永宁

(1.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州 350300;2.非遗数字化与多源信息融合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300)

一、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现实必要性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传统培养模式“造就”的人才逐渐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基于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高要求、高需求,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在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到达新的发展高度。

信息类专业知识系统性强、实践要求高、技术更新换代快,相关专业人才也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唯有如此才能与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接轨,使人才培养模式由知识型向应用型、创新型转变[1]。人才的形成与人才培养模式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知识型人才,要求信息类专业人才掌握全部相关知识,人才检验模式也仅以考试为主,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许多所谓的“人才”到了相应的岗位上难以达到工作要求。

众所周知,信息类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在本科院校完成,但受教育观念、思想模式和资源分配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相关院校普遍存在对信息类人才的定位偏狭,对学生、学校的根基没有全面的了解,对社会发展需求不甚重视,也由此引发了“学校人才”与社会真实需要的人才之间脱节。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之间衔接困难

传统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张知识第一,将知识型人才定义为社会所需人才,将培养知识型人才作为信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对信息类人才定义与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偏差直接影响了课程体系的设置、培养模式的侧重点以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锻炼程度等一系列环节[2]。当下我国正处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关键时刻,这一系列环节应当如何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模式也是一大难点。

信息类人才培养的工作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传播给学生群体,此种渠道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这也更加说明了课程设置对于知识的掌握有着重要意义。调查显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信息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以书本当中的死知识为主,对创新、应用关注不足,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困难。

(二)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

在改革中我们要重新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但这一过程的实施难度却远超想象。一是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的时间长,很多课程已植入教师、学生的思想当中,对于其思想的转变工作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二是对于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不能完全系统地掌握,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也需细细摸索;三是对课程知识的整合、集成能力仍有不足,信息专业的知识都是十分细碎的,如果不系统地加以整合,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十分不利的。

知识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奠定了知识在整个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地位,与之相对应产生的便是灌输式培养方式。所谓灌输式,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学生虽是学习的主体,但并未真正参与到其中,这种被动式的教学方式直到今日依然占据主流。虽不断强调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在培养过程中却依然无法摆脱灌输式教育方式,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目前,院校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普遍上升,制定了各种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但在实际落实的环节中,实践的强度却在缩水,导致计划高而效益低的现象加剧。

(三)难寻知识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间的平衡点

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信息类专业人才形成的“前半生”,对于“后半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走向依旧有着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寻找到二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所谓的平衡点并不是简单的五五分,而是要在二者重要性、可实施性之间进行权衡,找到一个最佳的“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知识型人才积淀下来的宝贵知识及经验。用知识型为基础,应用型为目标重新审视人才培养模式。明白了这一道理,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依然会为了如何界定这个“点”而犯难。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近年来,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专业人数也呈急速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我国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引发了社会、学校以及个人对信息技术领域的反思。

为尽快满足国家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我国信息化领域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各界开始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寻找突破口,将培养信息应用型人才作为改革创新的起点与目标[3]。信息类人才的培养应回归能力本位教育,不以知识作为论断人才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要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类人才进行重新定义,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此外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实践力度,开展以学校主体,社会辅助的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一)回归能力本位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多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倾向于知识本位教育模式,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评定学生的等级,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也曾培养出了大批的知识型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但时至今日,此种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却无法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知识本位教育应当及时顺应情势适时转变。

由此可见,回归能力本位教育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当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中之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诸多不同。传统模式将学科知识体系作为教育基础,对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并不明晰,以教师讲授相关知识信息作为主要学习途径,将成绩考核作为人才评判标准。能力本位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相应的职业规划,将岗位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修养、培养应用能力,与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相契合[4]。

当前的社会环境是以信息传播、发展为主的互联网时代,社会各界开始逐渐意识到老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真正培养出具备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从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信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已成不争的事实。培养模式的转变已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与重视,其所强调的应用型即是对人才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能力本位教育就是从职业需求出发制定人才能力目标,组织相关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新型人才。

(二)打破传统培养的唯知识论

长期以来,我国对信息应用型人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定位的模糊加之培养目标、发展目标的错位,同样是导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的重要原因。要知道信息专业自产生时起就是一门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成的综合性学科,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势所带来的巨大的时代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侧面说明了在当前这个信息高速发展、产业更新换代极快的社会中,优秀的信息应用者是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要对信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人才的定位与目标进行再定义势在必行。

综合当下全球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学科发展趋势以及信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来看,可以将信息专业人才大致分为以创新发展为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及以强调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两类。

在明确定义的基础上,还需从社会诉求的角度出发,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唯有如此才能使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成为培养信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社会对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已从传统的知识型转变为了应用型,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基础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效用,而是要推翻传统培养模式中的唯知识论,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转移到实践能力培养上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锻炼人才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

此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注重培养人才活学活用的能力,只有将死板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解决现实难题的有效工具才能小成本、高效率地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人才培养是一场持久战,想要取得战略性胜利就需制定长期有效的实施方案。

一是要促进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为信息类人才搭建实践平台。将企业元素融入到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育人的新模式,促进生产、学习、研究、应用四大领域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模式既有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环环相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了解,也能为企业、院校节约人才培养成本。同时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便于院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信息应用型人才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与实践重点,使学习内容更加主次分明。企业也可借助院校渠道挖掘、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要完善人才考核机制,建立以就业率为中心的反馈机制。众所周知,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强调的知识型人才,其所沿用的考核形式是考试制,以成绩来验证人才培养效率。当下,为严格把控人才培养质量,应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现实状况出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层次,循序渐进转变培养模式,实现学业结构、社会资源的科学化配置,采用实践能力与基础知识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提高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转变固化的人才培养思想,更深层次理解社会的真实需求。

与考核机制相对应的应当是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最能真实、有效检验人才质量。其中就业率是最简单直接的反馈形式,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与高要求不会降低,这意味着企业的就业门槛在不断增高,在此现状下,就业率的提升恰恰说明了人才质量的稳步提升。并且有了反馈机制以后,企业及院校也能及时掌握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应对方案。

猜你喜欢
知识型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小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与对策建议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知识型企业创新激励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