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策略优化
——基于层次分析法视角

2019-03-14 04:05乔代富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建模教学质量矩阵

乔代富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合肥 230051)

教学质量评价涵盖了多层次的评价要素与评价指标,高职院校针对上述各项要素有必要将其纳入层次分析的视角下[1]。运用建模的方式,能够设置与之有关的各项教学评价指标,据此分析出高职现存的真实教学质量。具体在实践中,构建模型并且全面评价综合性的高职教学质量应当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实效性与学科教学方法,确保在科学建模的基础上给出针对各项有关指标的全方位评价[2]。与此同时,构建评价模型还需有效避免其中的评价误差,通过施行一致性检验来保证各项权重向量的精确性。

一、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

从基本内涵来讲,层次分析法针对某些复杂问题能够将其予以分层处理,从而将上述问题分成多层次的有关评价要素。在全面实现问题分层的状态下,再去运用各项要素整合的方式来构建与之有关的问题评价模型。因此,运用层次分析法的侧重点应当在于全方位的要素对比,据此给出多层次要素呈现的重要性差异[3]。依照科学性的层次要素判断与分析,应当能够最终给出总体上的备选方案排序。具体而言,层次分析法主要涵盖了如下要素:

一是全面分析多层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对于整个的评价系统来讲,关键在于科学判断并且全面解析与之有关的各项要素,据此才能够给出精确度较高的完整结构模型。由此可见,结构模型应当建立于科学分层的视角下,其中关键在于判断各层要素具备的内在联系。运用层次分析的方式,通常可以将整个模型分成中间层、最高层与最底层的不同模型层次[4]。

二是对比得出重要性差异。对比差异性的做法主要涉及同个层次内部的各项相关要素。运用要素对比的方式,给出相应的判断矩阵。这是由于,不同层次要素之间蕴含了突显的差异性,而与之有关的重要性也并非完全一致。

三是完成一致性检验以及综合排序。在设立判断矩阵之后,运用一致性检验的途径与手段来完成针对各项比较要素的全面计算,同时还会涉及计算与之有关的相对权重。运用合成权重的方法,最终给出综合性的备选方案基本次序,从而达到了评价当前教学质量的宗旨与目标。

二、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高职教师是否能达到最优的日常教学质量,关乎较多层次的教学要素。在建模评价的有关操作中,有必要将其分成四个一级评价指标,然后针对各个一级指标再去细分与之有关的二级指标。在逐层划分建模指标的前提下,据此给出如下的教学评价指标: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如果要予以综合性的评判,则需设置如下的细化二级指标:首先,针对各个学科教学教师要全面突显其中的学科难点,运用清晰的方式来剖析上述难点,并且为学生呈现缜密的课堂逻辑[5]。其次,教师要遵照当前的学科大纲来逐层展开整个的学科教学,确保学科理论讲授以及概念讲授清晰度较高,在适当选择教材的同时也要充实当前现有的课堂信息。再次,教师要紧密结合该学科的最新成果,紧密衔接日常应用实践以及学科原理。

(二)教学态度

从教学态度的视角来看,教师在全过程的课堂讲授中都要保持热情与温和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具体而言,教师应当呈现热情饱满的课堂情绪,呈现端庄与大方的仪态。在涉及课堂讲授时,应当尽可能脱离讲课稿,全面熟悉各项教学内容[6]。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通常来讲应当包含工整的板书、清晰的发音、适当安排课堂时间、因材施教以及全面启发思维等。在此前提下,教师要选择生动并且凝练的语言来做好课堂表述,并且控制合理的课堂进度。从启发思维的视角来看,关键在于全方位地激发学生兴趣,从而逐步培育学生学科疑难问题的自主探究能力,最终实现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优化。

(四)教学实效性

教学实效构成了核心的质量评价指标。这是由于教学实效性直接关乎当前的教学质量[7]。具体而言,评价课堂实效性应当全面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还需关注学生对学科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理论的真实掌握程度,在此前提下致力于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判断。

三、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看来,多数高职院校都已认识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必要性,该工作也已经融入高职现有的日常工作体系中。但从整体上来讲,高职院校当前建成的评价体系并未能真正完备,高职院校在创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仍然表现出如下难题:

(一)教学质量评价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

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构建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然而评价体系本身欠缺应有的规范性,没能达到统一教学评价的目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当前仍然缺失规范与统一的教学质量评价。从现状来看,很多二级学院都已设立了单独的学院内部评价体系,但是各学院并未能将自身的评价体系纳入整个院校范围。并且由于受到二级学院目前条件的约束,各个二级学院无法达到一致的评价权重、评价主体与评价标准,对于学院教师也仅限于粗略的教学指导。

从教学质量评价的视角来看,各院系如果没能确立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则会欠缺可比性与科学性的教学评价结论。这是因为,关于教师教学评价必须要建立于结论对比的前提下,确保达到一致的数据口径与数据基础。然而在目前看来,很多教师本身并未能获得精确的教学评价结论,某些教师甚至无法及时获得现阶段的教学评价结论。在此状态下,教师就无法改进现存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评价本身也失去了价值。

(二)评价主体较为单一

很多高职院校当前仍然局限于单一的教学评价主体,对于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主体没能足够重视。具体而言,多数院校仍然局限在学生评价的视角,没有扩展至更广的评价主体。学生虽然可以作为最关键的教学评价主体,但是学生本身缺失理性的评价视角,并且容易被自身感情影响。各学院如果局限于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那么在评价课程效果时就会渗透学院当前环境、教学条件与学生自身感情的多种影响,从而降低结果的完整性与可信性。

(三)评价手段和方法滞后

与原有的教学评价手段进行对比,信息化手段能确保评价科学性,达到减少结论误差并且简化评价操作的效果。然而截至目前,高职院校并未能做到将信息化评价全面引进现有的教师教学评价。多数院校目前仅限于设计学生上网评价的板块,各院系学生可以在院系网页上展开教师教学评价。但是除了学生上网评价之外,其他主体仍然通过手工进行教学评价。因此可见,运用手工评价的方式缺失透明与公开性,并且存在评价误差较大的弊端。在学期结束时,各院系对于手工评价还要消耗很多时间用于统计汇总。

此外,从院校教师的角度讲,某些教师虽然质疑教学评价结论,但却受到外界干扰不敢去表达自身的质疑,进而导致评价数据无法确保较好的可信度。高职在设计评价教学质量的操作系统时,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难以提升现有的系统基本功能,造成个性化的教学评价需求很难满足。因此在目前看来,高职院校应将信息化手段与教学评价系统的结合作为首要工作。

(四)过程评价缺乏实时性

高职若要达到改进现阶段教师教学水准的目标,则不能缺少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必要的支撑。从现状来看,很多院校都过于重视期末评价,而关于整个的教师教学过程并没能做到客观评价。由此可见,过程性评价并未能受到多数院校重视。高职如果缺乏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的意识,局限于期末评价,将无法做到及时察觉教师教学缺陷并且进行弥补。在诊断教学质量的整个过程中,很多院校也习惯于忽略阶段性与即时性的教学评价,无法全方位地掌控学生学习水平。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更多运用过程化的视角来看待教师教学评价,而不要局限于评价检测现有的教学结果。具体针对教学诊断而言,必须更多关注过程诊断,按照环环相扣的思路来改进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的综合评价以后,高职院校如果能够察觉到现存的教师教学弊端,则立即对其进行调整,从而优化教学质量。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建模过程

通常来讲,层次分析法应当建立于设置并且判断各项指标权重的前提下,然后对于完整度较高的结构模型进行全面的创建。在此过程中,运用全方位的建模措施即可给出多层次的模型权重指标,以此来判断并且衡量当前能够达到的教师综合教学水准。具体而言,构建教学质量有关的评价模型应当包含如下的建模操作要点:

(一)划分相应的模型层次

教学质量如果要实现综合性的全面建模处理,关键就是要着眼于划分其中的模型层次。划分模型层次是构成后期各项建模操作的必要前提。在建模操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学质量建模有必要将其分成三个相应的模型层次,分别包含教学质量评价目标(模型的最高层次)、一级的教学评价指标(模型的中间层次)与二级的教学评价指标(模型的最低层次)。因此可见,运用分层建模更加有助于呈现清晰度较高的整个模型样态,据此全面归纳出建模操作要点[8]。

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应当符合信息化评价的改进思路,并且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逐步优化高职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因此在目前的相关实践中,高职院校要研发新型的教学评价系统,确保各院系学生可以做到同步登陆院校评价系统,进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评价的目标。高职除了需要优化学生评价模式,还应当将更多的评价主体融入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打破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思维。

(二)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全过程建模分析的重点,必须依照特定的层次结构图予以相应的建模操作。通过对比重要性的方式,给出不同要素在整个评价模型中占据的不同重要性。由此可见,构建判断矩阵的最基本目标应当在于对比并且衡量其中的重要性。在全面对比不同层次重要性的前提下,就可以据此构建完整性较强的模型判断矩阵,并且对其赋予相应的数值与信息。

在构建整个判断矩阵的相关操作中,首先需要对比整个矩阵中的各项一级指标,该层次指标通常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成效性、教学态度以及教学流程等要素。在综合对比一级指标的前提下,再过渡至模型中的二级指标,该层次指标重点应当涵盖师生互动、运用信息化手段以及学生现有的课堂参与热情等。通过运用逐层对比的方式,最终将会获得六行六列的完整判断矩阵。

(三)精确计算权重向量

计算权重向量通常涉及计算矩阵乘积的方法。再运用转化与划归的方式来获得与之有关的各个层次权重向量。因此可见,权重向量本身构成了层次分析法的侧重点。对于上述向量进行精确运算有助于呈现整个量化的评价模型,并且归纳出现阶段教师能够达到的综合性教学质量水平。

在构建评价体系时,核心措施就要落实在判断教师教学的认可度以及满意程度。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将同行评价的方法运用到现有的教师教学评价中,从而保证教师教学评价能达到更强的科学性以及客观性。此外,各个院系也要细化区分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将现行的教师教学评价区分为多个评价层次,然后针对各个评价层次设定科学的学生评价指标以及同行评价指标。

(四)完成一致性检验

在多数情形下,构建判断矩阵都是建立于主观判断之上的,而与之有关的向量计算也涵盖了较多的主观要素。由此可见,与建模操作有关的权重矩阵很可能含有多种多样的计算误差,因此要进行误差检验。全面完成一致性检验的基本目标就是妥善纠正建模操作中的较大误差,并且将其余误差控制于可接受的范畴。通过开展一致性检验,能够判定某些向量是否符合了一致性,是否可以将这些向量纳入权重范围。

一致性检验的关键点在于判断整个模型中的一致性指标,据此给出最大的特征值。然而在较多情形下,模型矩阵如果设置了相对较大的特征值,那么意味着判断矩阵很可能将会偏离应有的一致性。因此为了实现综合性的改进,则有必要妥善限定其中的矩阵误差,通过引进一致性的随机检验指标来实现上述的目标。除此以外,一致性检验通常还应当包含一致性比率的重要指标。经过运算之后,如果能够判断一致性比率大于或者等于0.1,则需重构原有的矩阵。这是因为,超出0.1的误差意味着呈现偏大的矩阵误差,对此要予以纠正并且最终确保符合一致性。

教学质量评价构成了高职院校赖以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从当前现状来看,很多高职院校正在逐步尝试创建完整度较高的科学评价体系,确保运用建模的方式来实现综合性的教学质量判断与评价。因此在目前的有关实践中,高职院校针对建模评价的措施仍需逐步改进,从而运用正确方式来完成相应的建模处理,并且服务于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建模教学质量矩阵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基于PSS/E的风电场建模与动态分析
不对称半桥变换器的建模与仿真
初等行变换与初等列变换并用求逆矩阵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