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9-03-14 04:05吴雪恩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吴雪恩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庆分校,安徽 安庆 2460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有句名言:“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在高校的折射,是以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由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活动组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形态。在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体制转轨、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多元化社会思潮的交锋对高校师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和实践要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和精神内核[3],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构建文明和谐、励志进取,既尊重历史传承、又兼具时代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下实现理性回归。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冲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建设的步伐,西方不良思潮和消极文化的不断侵扰,冲击着高校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蔓延。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思想的驱动下,部分学生只关注个人的得失成败,只参加对自己有益的活动,对他人或集体利益漠不关心;受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的影响,有些学生在物质上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带来的虚荣和满足感,这也是近年来“校园贷”乱象频发的根源。二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被弱化。有些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推崇备至,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二)校园文化建设重表象轻内涵

近年来,由于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我国高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精神文化建设却乏善可陈。一些高校领导将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校园环境改善,忽视了大学精神、人文情怀和文化底蕴等内涵建设,而这些正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精髓所在,缺乏灵魂的校园文化违背了文化建设的初衷,也使得高校的物质基础失去了价值依托,成为梅贻琦先生所担忧的“大楼多而大师少”。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的规划和全员的参与,但在实际建设时,有些高校缺乏科学的规划和部署,没有将其纳入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设计,存在职责不明和分工不清的问题。高校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不够,建设方案往往都是根据管理层的主观决策而制订,没有反映广大师生的意志和多样化需求。同时,在高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制度保障,存在制度制定不合理和制度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就是其所弘扬的价值观。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有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加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统领所有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和时代性,决定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在包容多样性和尊重差异的同时又避免不良思潮和文化在高校的滋生和传播,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当前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对我国实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侵略,高校历来是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产生、汇聚和传播之地,必然成为文化交锋的主战场。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处在攻坚阶段,各种矛盾随着不同的利益冲突日益凸显,自然也对高校有着不同程度的波及和影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的引领下,才能维护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让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与中国梦保持一致,推进其内涵式发展,凝中国精神,聚浩然正气,彰中国特色。

(二)高校校园文化是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提升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高校尤其如此。高校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其精神引领和价值导向的最佳载体。根据“四元说”理论,高校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部分组成[5]。物质文化是高校形象的外在展示,通过带有文化元素的校园建筑、整体布局和校园绿化等物质存在,体现校园的人文环境和办学特色,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环境载体和物质依托。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高校师生的理想依托和精神家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价值取向,只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文化是高校师生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和行为模式,是校园文化的外化。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行”, 高校师生应该以身作则,躬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作为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制度文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制度保障,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起规范和引导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内在约束机制。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坚守“两个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实效性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思政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主要阵地,将两者有机结合,做到人人学习,处处践行,才可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构建科学完善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本、进课堂。合理设计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代表的深层意蕴和具体内涵。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价值灌输、事例剖析和辩论交流等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的教授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与思想共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使其入耳、入脑、入心,发挥思政课的价值定向、情感激励、精神积淀和道德规范的功能,凸显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基石。

2.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课外实践活动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尝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实践活动,同时在实践中理解和检验课堂上所学的价值理论。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将其育人目标和价值导向映射到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活动类型可以有文体娱乐、技能竞赛、学术交流、创业研讨和志愿者活动等,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成才需要。活动的设计要处理好娱乐性、艺术性、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平衡,要兼顾文化传承与创新,要有格调,有教育意义,有思想熏陶,以生动具体的表现形式折射出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广大学生在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升能力、体验社会,开阔视野,自觉体验和感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外化于行,彰显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

(二)遵循“三个统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原则性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和稳步推进,必须遵循三个统一原则。

1.一元化与多元化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6]。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发展的今天,面临着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中会有少数师生信仰缺失,理想迷茫,急需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加以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性,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营造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格局,否则会造成主流文化的近亲繁殖和畸形发展,引发“文化沙漠”现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多元化相统一的原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推动多元文化的共生和融合,才能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健康有序地推进。

2.一般性与独特性相统一

我国每所高校的文化建设都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与社会阶段、经济形势和教育政策相适应,遵循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同时,校园文化是高校的形象识别码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应该结合校本文化、地域文化和大学精神,创建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突出本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避免校园文化同质化现象,实现“弘扬主旋律,突出特色性”,体现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3.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体现了“文明以止”“保合太和”“中正之道”“天人合一”“至诚天道”和“礼乐之教”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高校师生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高度的认同和自信,自觉成为其传承者和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高校校园文化要彰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周易·系辞下》中有“变则通,通则久”,创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创新精神,确保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及生命力[8]。一方面,我们要秉承包容和开放的胸襟,借鉴文化发展的最新成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融入现代文化元素,把握时代脉搏,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创新价值引领。当今社会,新媒体已无处不在,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必需品。高校应该积极构建“红网工程”,加强“两微一端”建设,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宣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其与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契合点,实现全时空、多维度的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三)丰富“四个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性

高校校园文化通过物质保障、精神融通、制度约束和行为互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有效载体,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长效性,就必须丰富各类校园文化载体。

1.建设彰显人文特质的物质文化

通过现代化的教科研基础设施和文化活动基地的建设、科学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优美的园林绿化和景观布置,打造设施先进、风景优美、生态宜人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徜徉其中,陶冶性情。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优秀传统文化和办学特色等融入自然景观的设计和布局里,如草坪、海报和雕塑等,赋予其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做到形神统一和体魂相融,使其对高校师生进行感染和熏陶。

2.凝练励志铸魂的校园精神文化

林语堂先生曾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首先,高校要挖掘独具特色的大学精神内核。每所高校都有其他学校无法复制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演变历程,立足于校本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彰显本校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使其成为高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其次,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形成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人人以学校为荣的良好氛围。精心设计校徽、校训和校歌,在校园文化元素中烙上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印记。

3.构建体现价值主题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生活化,并最终落实在高校师生的行为活动上。一方面要发挥高校的党团组织作用,让学生积极参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悟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

4.完善承载价值取向的校园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做好“融于制”和“化为制”两个方面。“融于制”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规章制度的制订。提高高校师生的参与度,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将柔性、抽象的价值观转化为刚性、具体的制度规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制度内容中要增加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化为制”是制度的落实要坚持原则性,兼顾人性化,要有信息反馈机制,根据考评的分数,掌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践行情况,查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总结、表彰和改进。高校相关部门之间要沟通、协作,形成统筹联动机制,切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价值观师生
我的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