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中国发展对接世界和促进区域合作一体化的重要方式和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世纪工程。“民心相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五大重点领域[1]。人才是“一带一路”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尤其是本土化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正是培养这一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抓手。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我国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和走向国际提供了重大机遇。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如何找准学校国际化发展的定位,服务什么、怎么服务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去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提升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已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成人高等学校2880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695.8万人,其中高职专科在校生超过本科生[1]。我国的高职院校数量多,在学人数规模大,专业设置齐全,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我国高职院校如何抓住和把握好国际化发展这一历史最好机遇,是大部分学校面临的难题。我国1359所高职院校中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如:学校定位、背靠行业、办学条件、学校经费投入、专业设置、专业定位、办学特色等方面均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学校间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可借鉴,但不能全盘照搬和复制。学校在确定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前,应深入剖析学校背靠行业的现状与前景,全国重点专业数量及排名,学校办学特色到底特不特,学校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可度高不高,学校“双师双能双语”师资储备足不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知名企业数量够不够,学校的重点专业是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需要的,以及学校的硬件和经济条件是否足够支撑国际化发展,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学校只有在认清自己和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前提下,才能确定国际化发展的可行性及方向。
我国高职院校的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建设任务,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精通当地语言、法律法规和国情的本土化高技能人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定位为“立足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依托行业企业,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精通中文和本国语言的本土化、国际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将中国学生培养成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精通英语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外向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应坚持 “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国内办学”与“国外办学”相结合、“培养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外向型培养”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和短期交换教育”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降低风险。
“一带一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跨文化交流之路,承载着沿线60多个国家传统历史文化的碰撞、交流和发展[2]。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要想真正服务这一战略,招收国际留学生,探索学校国际化发展之路,应具备一定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需要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翻译人才、知己知彼的政策沟通人才、熟稔沿线国家国情的复合型人才、深谙宗教社会的人才、实践操作层面的技术型人才[3]。具体说来就是语言、财务管理、法律、教育、金融、文化产业、土木工程、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通信类、电子类、计算机类、网络类等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理应发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不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具备服务国家这一伟大战略的条件呢?通过对在沿线国家投资的中资企业的调研、沿线国家情况的了解以及对已开展留学生人才培养学校的总结,高职院校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条件:
1.学校是否有深度合作的知名企业,且在沿线国家有业务或者分支机构。一般在沿线国家有分支机构的中国企业,他们都是中国的龙头企业,更能及时了解该国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如果跟这样的企业联合培养国际留学生,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生源、就业、特殊师资等问题,而且能第一时间掌握国外所需专业人才和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实现留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学校是否具有较强的“双师双能双语”师资队伍。因为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均不是中文,因此如果开展留学生培养,我们教师除应具备“双师双能”素质外,还必须精通英语,甚至学生来源国的母语,以实现双语教学。
3.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财力支撑留学生教育。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国情、民族风俗和中国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人力、物力、财力、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投入。
4.实施“请进来”或者“走出去”留学生教育能否得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没有政府奖学金的支持,很多学生承担不起全额留学费用;另外作为公办学校,如果没有学校所在地政府和海外办学地政府的支持,高职院校很难走出去办学。
5.留学生的生源是否存在问题。一是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沿线国家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二是学校培养的外向型学生是否愿意到沿线国家就业。如果一旦招不进来留学生或者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不愿意到国外工作,这样的国际化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6.学校是否具有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我们培养的是国际化的学生,那么我们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是否达到国际专业认证要求;我们面对的外国留学生对中文是不精通的,我们需要将现有教学资源转化为外文版的资源。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薄弱,缺乏国际办学经验,仅仅局限在开展了教师出国学习、培训、学生短期访学等项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开展国际留学生学历教育的高职院校不到10%,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无留学生培养经验,不适宜全面实施留学生培养。我国高职教育相比澳大利亚、德国还存在差距,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留学生生源不可控制。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应依托国内在海外具有投资或者分支机构的大型企业,遵循“优校先行”、分布实施原则,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两种途径为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路径
1.“请进来”、“走出去”的含义。 所谓“请进来”就是中国高职院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学习,学校按照国际标准为沿线国家培养精通中文的本土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业。“请进来”的生源形式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是全日制学历型留学生,第二种是为期1-2学期的交换生,第三种是为沿线国家技术人员开展基于项目的短期培训班。
所谓“走出去”就是学校走出国门,到沿线国家建立分校,比如“国际丝路学院”、“鲁班工坊”等,招收当地学生进行学历教育;第二是依托企业,教师走出国门为相应国家人员开展短期培训,解决企业发展人才急需问题;第三是给企业海外机构订单培养,即国内学生按照沿线国家的文化和习俗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到企业的海外机构工作。
2.国家顶层设计,政府政策保障。国家应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主线,对我国高职教育“请进来”、“走出去”国际化办学进行顶层设计,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优势,输出中国职业教育经验,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影响力,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招工难和用工成本高等问题。首先国家应将高职专科层次奖学金纳入“中国政府奖学金”范畴,各类涉及招收留学生的奖学金也予以高职院校同等待遇;其次国家或者省级人民政府应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遴选一部分学校先行开展留学生教育,为我国高职院校大规模开展留学生教育提供范本;第三,国家应对开展留学生培养的学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降低学校的办学风险;第四,政府应主导大型企业和有实力的高职院校成立“国际产教联盟”,联盟深度参与留学生培养,不但解决留学生的“进口”和“出口”问题,而且满足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身发展本土化人才的需求;第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省职业教育情况和学校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规划,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重庆市政府以项目为依托,为重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及留学生教育进行了有益的尝试。2017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对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收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丝路项目”设立了高职院校首个“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首届乌兹别克斯坦的20名留学生全部获得了市长奖学金。2018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丝路项目“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个数增加到9项,其中高职院校占3项。继2017年获得资助后,2018年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坦桑尼亚建筑工程高级技术人才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外国留学生市长奖学金”资助。为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让更多学校加入到“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促进校际交流与合作,在中国国家汉办和泰国教育部的关怀下,2018年4月19日,我校发起的“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联盟首批成员由泰国18所高职院校和来自四川、湖北、贵州、重庆、广西等省市的20余所高职院校组成。“中泰职业教育联盟”的成立,是我国高职教育创新国际合作办学体制和机制的开端,是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有力推手,也为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借鉴。
3.健全校企协同机制,打造“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共同体。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一批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和建设。截止2016年底,中国在国(境)外直接投资企业3.72万家,境外企业雇佣外方员工134.3万人[4]。走出去的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用工难,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很难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员工,当地技术人员大多技能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对中国企业文化的认同等问题;二是派驻国内员工比使用当地人员成本高5倍左右,且面临语言、文化等差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健全“校企互利共赢”协同机制,发挥双方优势,弥补双方不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多元办学,即高职院校联合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共同为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供中方企业海外发展优先选用。一是满足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二是为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途径和留学生生源,并解决了留学生的就业。
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中,发挥企业对沿线国家人才需求的及时了解,以及驻守国外的优势,主要负责留学生招生、收集地方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了解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讲授部分课程、学生就业等工作。学校主要发挥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负责按照国际标准培养留学生,让学生毕业后回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通讯”)于2016年共同成立国际丝路学院,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留学生培养。合作两年来,双方就“双主体”合作办学的投入机制、利益分配办法、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探索与实践。合作办学过程中学校出场地和资金,企业出资金和设备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负责国际留学生的招生和就业工作,校企双方组建混编师资队伍,引入ICT专业国际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都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定位与设计,学生管理实行班级企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留学生培养机制。由中兴通讯负责招收的首届20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于2017年9月正式进入我校移动通信技术专业进行为期三年的专科学习,第二届留学生也于2018年9月进入我校学习。2018年我校学历型留学生招收专业达到3个,分别是移动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旅游管理;学历型留学生招收国家达到5个,分别为乌兹别克斯坦、老挝、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2017年9月,我校与坦桑尼亚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就坦桑尼亚鲁班学院开办、国际化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海外实习就业基地建立等方面达成校企合作协议,实现了我校实施“走出去”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新突破,目前鲁班学院筹建工作有序进行中。通过校企合作,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留学生。
4.完善师资能力提升通道,增强教师“双师双能双语”能力。“双师双能双语(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汉语交流+外语交流)”的师资储备是“请进来”、“走出去”办学的前提条件。尽管部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错,但是大部分留学生还是以英语为主,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留学生培养,就必须要有一支“双师双能双语”队伍。我国高职院校的师资普遍呈现出以下特点:专业课教师无法承担专业的双语授课,外语教师无法承担双语的专业授课;教师缺乏国际化背景和各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难以适应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基于留学生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高要求和教师国际化视野的需要,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并实施了包含100名教师海外研修计划在内的 “双师双能双语”教师培养规划及相应政策,增加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专业外语授课水平、日常交际口语能力,为开展留学生教育提供一支专业实力雄厚、教学理念先进、双语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树立中国高职教育丰碑,展现中国高职院校的优秀风采,学会用国际表达讲中国故事[5]。学校出台“双师双能双语”教师认定与管理办法,以及教师出国研修选拔实施办法、研修过程管理办法、研修效果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待遇不减,资助标准与国家留学基金委一致,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奖励优秀等措施,并将各学院(教学部)执行情况纳入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有效激发了教师出国研修的积极性和提高了教师的研修质量。教师在海外一年研修期间主要是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职教理念、专业技术知识、外语授课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等。
5.整合多方资源,保障留学生培养质量。留学生培养是不同于国内学生培养的国际化教育,比如语言、国情、习俗、法律法规、国家标准等都与中国差异较大。作为留学生教育的第一主体,学校应整合校际、企业资源和专业国际标准,以国际化的视野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学生来源国本土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按照国际职业技能标准和认证体系,完善学生国际职业素养、国际职业知识和国际职业技能课程学习和训练体系;通过与沿线国家职业院校的校际合作,共同将该国的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融入课程内容,根据沿线国家的国情和习俗制定特定的课程;通过企业合作将中国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案例融入到课程内容,并开发具有较强可用性和操作性的课程资源。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开发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具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资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出本土化和国际化的高质量、高素质技能人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兴通讯一道,将“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按照“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进行专业定位、课程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学习评价等,满足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五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和核心,为实现这一宏伟倡议,大量中国企业已带着技术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身于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高职院校应发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优势和抓住国际化发展的机遇,联合大型知名企业共同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中长期规划,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两种方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国际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