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骅
(浙江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0023)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校体育课程经历了:按班级授课-体育选项课-体育俱乐部等一系列的改革, 纵观这10余年,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要求在校期间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但其实效性不佳[1],大多数学生还是抱着追求学分、完成任务而来,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安排,技能随着考试结束也基本丢弃,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不明显。究其原因:体育课程教学(课内外、校内外)缺乏一体化设计,学生上完课不会积极、主动、自觉地进行锻炼,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和激情,从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俱乐部制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将课内与课外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课外延续、巩固、提高,缩短技能掌握的周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养成锻炼的习惯。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特色,现已与美国、俄罗斯、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特别是学校长期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外语优势明显。通过体育俱乐部的改革,缩短与国外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差距,使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体育这一世界性的、无国界的交流当中,为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助力。
浙江外国语学院大二体育课程
查阅国内外有关俱乐部改革、模式等相关论文,为本课题的设计与构思提供参考。
走访国内高校实施俱乐部制课程的专家、学者,借鉴成功的经验,形成适合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最佳方案。
俱乐部倡导“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发探究”理念。课内教师将体育的基本技术、战术和方法教授给学生;课外以学生(协会)为主,由学生骨干进行全面管理:学生骨干组织考勤、带领学生进行活动;技术骨干进行技术指导“多管齐下”,将教师课内的内容及时复习巩固和提高,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完成俱乐部的各类比赛并完成形成性评价,使课内更好地向课外延伸,形成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改变原有的单一课内教师教与学生被动学的局面,解决学生主体地位欠缺、自主性学习不足等问题。
3.2.1 制定俱乐部课程的建设规划、建设标准。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实际,积极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俱乐部教学新模式。
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内容体系、考核方式等,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科学锻炼指导,使学生学会和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强化课外练习,确保学生课外锻炼时间,培养学生体育兴趣,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组学习、自发探究”的课外锻炼氛围,更好地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2.2 俱乐部课程体系。建立以“健康教育”为根本,以“选项课”为突破口,以“课外锻炼”为发展重点,以“体育竞赛”为提高手段的“选项课+选修课+课外锻炼”的“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解决原有教学、群体、运动训练、竞赛分离的局面。
3.2.3 俱乐部项目与师资。根据浙江外国语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需求,体育教研部在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又开设国际流行的现代体育项目:如高尔夫、曲棍球,使现代项目与传统项目交融,让学生开阔了眼见,同时又让传统项目发扬光大,走出国门更好地向世界传播。目前体育教研部开设15门体育选项课:其中篮球1人、排球2人(气排、软排)、民传3人(木球1人、武术2人)、操舞5人(排舞1人、爵士1人、健美操2人、体育舞蹈1人)、羽毛球2人、高尔夫1人、网球2人、曲棍球1人、乒乓球2人、跆拳道1人。体育教研部专任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近年来引进了一批国际级健将、国家级健将担任课程教师,使体育教研部师资力量不断变大变强,师生比1∶194,完全可以满足俱乐部教学、群体、训练、竞赛等要求,在全省走在前例。
图1 俱乐部课程体系
3.2.4 场馆保证。目前,浙江外国语学院场馆设施能保证俱乐部活动的开展。根据教学需求,每次活动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之内,为确保俱乐部最终活动时间和场地,相同专项的教师安排俱乐部活动时,应相互协调、错开时间并上报教研部,一旦确定不得更改。
表1 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场馆统计
3.2.5 师资建设。制定俱乐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建设一支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体育教研部将逐步形成既有可操作性又卓有成效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完善激励机制,定期举办教学技能竞赛;加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参与国际交流,如攻读博士学位和选派教师参加“鲲鹏计划”,赴国外访问与学习等构建教师发展平台。
3.2.6 学生骨干培养。通过裁判培训、课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加深对体育专业知识的理解,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等;通过赛事的组织与管理,培养一批懂体育、勤钻研、干实事的学生骨干队伍。
3.3.1 制定俱乐部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意见。根据学校“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和体育教研部发展规划,制定体育俱乐部五年规划,并提出各时期相应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构建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为基础,运动队为顶层的“金字塔”组织运行机制,在拓展体育活动群体的同时,也为运动队的队员选拔提供保障。
3.3.2 建立校、院两级俱乐部工作的领导、指导机制和管理办法。通过学校主导,体育教研部协同各二级学院、各相关部门,举全校之力,共同承担起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成立以主管校长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对俱乐部实行宏观调控,体育教研部联合各二级学院对涉及体育类的学生竞赛、评优、综合测评、三好生的评定等相关政策和条例的制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获得各二级学院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3.3.3 根据体育教研部师资专业,教研部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招生体育特长生,列入每年的招生计划中,同时出台相关政策,以确保特长生更好地发挥特长,健将级师资发挥更大的优势。
3.3.4 激发学生参与俱乐部活动的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走出寝室、享受阳光,开展各类活动和竞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体育教研部对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校级体育活动等应成为学生综合测评的条件之一,解决原有重课内轻课外、重个体轻合作、重专业轻课外体育活动等问题。
3.3.5 教务处对俱乐部“选课制度”应优先给予支持,使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更具弹性。
3.3.5.1 试听课。学生俱乐部选课可以借鉴选修课模式,即:前二周试听课,第三周学生可以重新进教务系统选其他俱乐部项目,解决原有教务系统中不能再选择的规定。
3.3.5.2 扩大学缘关系。原有上课时间学生最多只能排2~3个学院进行授课,学缘关系简单,俱乐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大一大二作为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作为体育选修课,教师作为年度评优的条件之一,让更多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一起活动,增加了人脉,扩大了学缘范围,解决原有授课模式学缘关系单一的现象。
3.3.5.3 “三选”俱乐部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时间选择喜欢的教师参加俱乐部的活动,解决原有教务处规定单元时间内固定专业、时间、教师进行选课的局限。
3.3.5.4 “时间自由”。俱乐部活动时间一般放在学生的空余时间段,较原有的绝对固定工作时间段在时间上更加灵活,如遇特殊情况学生可以在一周内俱乐部其他板块完成规定的授课,解决原有教学必须在规定授课时间段完成上课而无法进行补课以缺课或旷课论处的规定。
3.3.6 维护和完善场馆设施,以保障俱乐部课程顺利进行。为保证俱乐部活动能正常、有序地开展,在现有白天开展俱乐部活动的基础上,开设晚上俱乐部活动场馆,为此,学校应将室外球场安装灯光,在保证俱乐部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正常场馆出租,以馆养馆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吸引更多的师生和外来人员参与体育锻炼,解决原有晚上不安排上课的遗憾。
俱乐部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竞赛等纳入俱乐部中,形成教务处选课——体育教师(课内)——学生(协会课外)、代表队(课外技术服务)等俱乐部运行机制。课内教师:负责教授体育理论、基本技、战术、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急救、安全教育、裁判法等,并及时在微课或网络群里更新国内外前沿的赛事和知识,以便让学生通过微课、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赛事动态;课外主要以学生骨干全权负责管理:组织校内和俱乐部各项赛事,观摩代表队训练、比赛;对课内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提高,解决原有教学中学生掌握技术周期长的问题。
俱乐部初级、中级会员面向全校师生和留学生;高级会员经过考核才能成为其会员,服从俱乐部安排、参加校内外的各项赛事、协助协会组织赛事活动等,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课内、课外更好地衔接。
俱乐部改革课程考试方法: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减少成绩评定的主观因素,注重形成性评价,以考试为杠杆把耐力等弱势项目纳入课程期末考核内容中。俱乐部按照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不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的教学大纲,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课内教师进行专项技术评定,课外学生(协会)对每位同学进行考勤、专项技术达标,期末与教师形成终结性评价,高级会员每周保持二次以上训练课,每次3h,不参与平时上课,期末分数由代表队教练给各任课教师,解决原有教学大纲中教师一人终结性评价的弊端。
图2 高校体育俱乐部运行机制
图3 高校体育俱乐部评价机制
建设具有外国语院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教学资源与潜能,拓展教学水平。俱乐部应利用好在校学生人人会打太极拳这张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金名片,借世界各孔子学院契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体育俱乐部师生向世界各地推广出去,实现多元化体育文化交流与合作,扩展对外宣传渠道,为师生提供更多了解世界的平台,开阔视野,培养民族自信,打造外国语院校独有的特色品牌。
高校作为学生时代的最后一站,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有健康身体的合格人才,更好地为人生下一阶段与社会衔接做准备;如何使学生从一个体育的旁观者成为体育的积极参与者,将科学的锻炼方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发探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附于高校太多的职责和义务。浙江外国语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俱乐部制课程建设,可以从一个或几个项目开始尝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最终形成体育俱乐部制课程全覆盖,为学生参与管理、锻炼能力提供机会和土壤,更好地为终身体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