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红 李晨霞
安顺屯堡形成于明洪武时期,为了打破贵州地区边远闭塞状态以及平定云贵两省一些地方部族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征南将军率大军发动“平滇”战争,即史料记载的“调北征南”(图1-2),同时下令修整所有通往云贵的驿道且沿线遍设卫所,并从江南地区移民屯田戍守,带来了大量军事移民与人口迁徙,从而形成了江南移民在贵州安顺居住空间的适应性建构过程。
本文选取具有较深历史渊源,但生成于不同地域环境下的贵州安顺屯堡和江南民居为例,对南方合院式民居的院落空间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试图阐述一种空间原型的多种适应性的拓展与变化。安顺屯堡是明太祖为加强西南地区军事管辖,从江南军事移民背景下产生的屯堡聚落,是江南民居在贵州山地环境与军事背景下的传承与适应。二者在院落空间上既有相似,也有变化,本文从院落空间营造思想、空间尺度、序列、组合方式以及院落重点空间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具体了解两者在社会背景、文化交流中的继承与转化,从而更清晰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异同。
江南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势最低的地区。江南气候湿润,拥有浩瀚的太湖流域与丰富的江南平原水系,因此水乡泽国是江南文化思想的根本基因。随着对中原儒家文化传承以及为了封建阶层强化,以血缘、尊卑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成为社会主要思想规范;安顺屯堡为江南移民在黔中地理环境以及军事背景调整下产生的特殊居住模式,作为外来移民如何构建安全防御体系,如何建造材料,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灵活组织各种居住空间并顺应山势,成为突出的营造思想。
1.1.1 宗法礼制
周朝在建国之始制定了一系列国家制度、社会秩序、行为标准等称之为“礼”。礼讲求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在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宗法等级秩序。几千年来,江南民居也深受礼制思想熏陶,其院落布局遵从宗法礼制等中国传统观念。院落常以中央为尊,整座民居中,有一条明显的院落中轴线,主体房屋沿中轴线前后布置,其他附属房屋建在轴线的两侧。民居院落中轴线上的房屋是整座民居中最重要的房屋。若有多进院落,则以中轴线上位处最中间院落等级最高,在主院落中轴线上的房屋也是整座民居中地位最高、最尊的房屋。以中为尊、尊卑有序,体现了江南地区的人们对于宗法礼制,封建等级观的传统思想的理解和服从。
1.1.2 水乡环境适应性
水对江南民居的影响在无形中的各个方面,江南气候湿润多雨,水系发达,纵横密布,经济繁华,商贸昌盛。江南民居大都反映了与河道相关的布局特点。建筑选址上多贴水而筑,前街后河,临水构屋。在临街的一面做商业店铺,通过纵向发展几进院落做日常生活之用。气候上,因为雨水较多,且夏季炎热,人口密度高,江南民居院落多采用多进深、长轴线的布局形式。院落占地面积小,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周房子围成的“天井式”院落不讲究宽阔仅作采光通风和排水用。雨水从四周屋顶内侧坡流入天井,称为“四水归堂”寓意水聚天心,江南民居院落形式充分体现了江南民居水乡经济的适应和发展。
1.2.1 适应山地营建
贵州丘陵多、平原少,屯堡多选址于坡度适宜的山脚。“靠山不居山”合理利用地形,房屋多建于背风向阳的缓坡地段,背靠山体,面朝耕地[1]。此外为了能节约土地,多将坡度适宜的山地地形改造成建造房屋的宅基地。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将坡地等先开凿挖平,固好地基。再将开凿出的石材加工成石板、石块作为建筑材料使用。基地平整后再利用台阶级数做高差,依次布置正房,厢房等。有些则直接根据原始高差将厢房抬高,下部改做圈房饲养牲畜之用(图3)。这种因地制宜,就近取材的营建方法体现了安顺屯堡民居充分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与屯堡人的智慧,才得以在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中创造生存家园。
1.2.2 应对军事的防御措施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军事目的,屯堡院落布局把防卫放在首要位置,使得院落空间带有浓郁的军事需求特征。屯堡民居沿袭了江南三合院、四合院的特点,由正房、厢房、围墙连成一门一户的院落,结合特定环境的需要加以改进成全封闭式“合院”式格局。有些院落厢房一侧配有碉楼,碉楼是军事防守和瞭望用的建筑物,多用砖、石垒砌而成,稳固且高达数十米,在聚落防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碉楼各层会设置瞭望窗、里大外小的楔形射击孔用于架设弓箭将敌人击毙。院落在屯堡民居中不仅是家庭活动的场地,更是防止进犯敌人纵火的措施。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之间有高墙相连,各户间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形成布局严谨、结构坚固、易于自守的浓厚防御格局。
1.2.3 适应迁徙的移民文化
安顺屯堡的院落空间体现了丰富的移民文化,通常情况下,移民文化会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与碰撞,而安顺屯堡更多体现了一种对于江南文化的固守。究其原因,一方面屯堡建设者虽然因为军事防御迁徙异乡,但对于家乡文化无限眷恋与不舍;另一方面屯堡人来自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先进的经济和文化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因此,体现在建筑上,屯堡的院落形制多模仿江南地区的传统院落样式,与周围少数民族的民居形式迥然不同。同时,受到黔中喀斯特地形与气候特点、材料、工艺影响,屯堡人将江南民居院落空间的处理方式进行适应喀斯特山区环境的转化,院落局部采取转折、偏移、封闭处理,而非完全中轴对称式,形成屯堡独特的院落空间形态。
芦原义信在他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曾指出:“随着D/H比1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比值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随着D/H比1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逐渐变得狭窄。D/H=1时,高度与宽度之间存在一种匀称之感[2]。”借鉴上述研究方法,对安顺屯堡院落空间尺度进行分析。D/H为院落进深与檐口高度的比值。以D/H=1为分界线判断空间尺度感受。
江南地区院落尺度D/H值约在0.5~0.6之间(图4),建筑做两层,梁架大,楼层高。每层高度较高,面阔3到5开间,进深五檩到九檩。有利快于速排除雨水。江南民居院落空间尺度与屯堡民居相比狭窄高深,人体感受幽深神秘。江南地区夏季炎热,人口密度大。做两层有利增加建筑面积和拔风,有效改善夏季院落小气候(图6)。
安顺屯堡D/H值约在1.6~1.7之间(图5),屯堡面阔3~5开间,进深一丈八左右。屯堡院落D/H值相比江南民居较大,表明屯堡院落空间尺度感受与江南民居相比较宽阔,人体感受相对舒展开阔。贵州湿润多雨缺乏日照,为争取光照院落尽量宽敞。(图7)且因军事防御性,建筑之间高墙相隔,十分封闭。院落是防御堡垒内难得的室外活动空间之一,也是家庭主要活动场所,因此院落做宽大,可争取更多的活动空间。为屯堡民居适应贵州多雨气候与防御性的军事屯堡做出的适应性建构。
江南民居纵轴空间序列以“大门—天井—建筑—天井—建筑—天井—外墙”发展模式,通过大门进入首进院落,相当于轿厅,为外院,较为窄小。经过分隔内外院落的备弄,进入内院,内院正对高大堂屋,装饰精美,等级最高,为日常起居生活之用。最后一进为杂役生活院落,以高大马头墙结束序列。有些大的住宅有两到三条轴线,横向发展,满足不同复杂功能需求。空间序列的开始和结束以“进”为单位,院落以“首进—中间进—末进”等多进进深展开,江南民居院落空间总体以中轴线对称、大进深、多院落、多序列为特点。
安顺屯堡民居受宅基地的地形限制,普遍采取小进深布局灵活。其主建筑的主要序列为:大门—院落—建筑。进入建筑首先经过朝门上的垂花门头下形成的一段灰空间,供访客和行人驻足休息。有些屯堡民居还会有次级大门,形成类似于“瓮城”的防御空间。因防御需要,有些大门不正对院落开设,进行偏转经过一段分隔灰空间后再进入开阔内院,营造家庭内部亲切的氛围,此手法类似于苏州园林中采用首先经过一段曲折窄巷,再进入内进院落,通过对比扩大空间尺度感、在狭小的地块营造大空间的处理手法。院落空间的序列以正房为终点,也是全屋的最核心部位,通过大门或(门楼)—开阔院落—厅堂,一步步达到空间序列的高潮。与江南民居相比,屯堡民居空间序列较短且更强调空间的防御性、内向性。房屋的外围是高大石墙与窄小的窗口,尽量将室内与室外隔绝开,形成“铁桶”式的牢固堡垒。
在院落平面形式上,安顺屯堡院落有U型,L型、口字型等(表1)。U型院落平面由主房和两侧厢房与外墙围合而成,类似于三合院形式。L型院落平面即院落经过一个转折再进入建筑内部,使内部与外界形成一个隔断空间营造视线遮挡作用。口字型平面即院落由四周房屋围合而成,房屋外部为高大石墙,使屋面围合出一个四方的天井,有较强军事防御性。内部较私密,与外界空间完全相隔,以独立院落居多,为屯堡院落较常见类型。以上特点由于安顺屯堡地处喀斯特山区平原少,院落布置不规整,因此多为独立院落,在经济较好的情况下在正房后方设两进院落。
江南民居单体院落形式较少,院落多呈组合形式。平面形式以串联式、并联式、串联并联混合式为典型。串联式即多个院落纵向发展,强调纵轴线。并联式即将几组院落并列组合朝横向发展。这种形式为满足当建筑功能较多,房屋需求大、且纵向土地有限,为了缩减交通尺度、便于联系时采用。以上院落平面特点的形成由于江南民居受以中轴为核心布局的宗法礼制较深,又因人口众多且地处平原势平坦,有满足多进院落、大宅第发展的条件。
2.4.1 大门
李允鉌曾在他的《华夏意匠》中提到:“建筑的门代表着一种平面组织的段落或层次,担负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正如一本书的序言、契子......首先做出一个简短扼要的概括,使人对其内容和性质产生一个总的印象。[3]”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一种“门”的艺术,大门代表着院落空间的入口,一种空间形式的起始序列,一个建筑的精神所在。门的样式、艺术形式与礼制、等级、地域适应性有关。
表1 院落平面形式表
江南民居中大门常见的有石库门、隔扇门和排版门。其中石库门是常用的住宅外门,大多设两个门扇。做法为在外墙上开约1m、高2m宽门洞,用石条做横梁,有些在横梁下方加雀替形石料,以减轻横梁负重,增加装饰效果,另一种则不加雀替形石料,可增大空间,营造端庄氛围[4]。有些江南民居门上设有门罩,与屯堡民居不同的是门罩采用砖砌,很少石木结合。即用水磨砖砌筑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且砖砌外施加粉刷。考究些的用水磨砖贴面,披檐用小青瓦覆盖,大门很少转折,一般位于中轴线上。还有一种为排版门,在临街商业用途的房屋中最常用,占据建筑整个开间的宽度或在两边留下小部分的板壁,由一定数量的木条板组成可拆卸的活动门。条板的高度由层高决定,木条板的数量由房屋的开间决定。
屯堡民居大门与江南民居不同的是门楼通常是石木相结合使用,朝“八”字形向外开。门楼下部石砌构件由门梁石、石柱、门槛、门枕、门仪石、门匾等组成。门头支撑在外挑的木檐柱上,木檐柱立在门梁石上,门梁石再传力给下部石柱上。门楼上部木雕装饰中的额枋、月梁、垂瓜是雕刻的重点,屯堡民居门楼装饰中体现了主人的财富和地位。题材以“五福临门”,“喜鹊登枝”等江南汉文化的吉祥寓意[5]。还有一些普通民居不设门楼仅在石墙上开门,形式较为简约,门洞一般1.8m-2m高,1.5m宽,较为窄小。还有些临街商业建筑直接开木门、木窗,有利于对外经商,如云山屯中德生昌药铺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屯堡民居有的大门不在中轴线上,而是转向而入,有利遮挡室内视线。相比江南民居大门形式精致典雅,雕梁画栋,屯堡民居大门较为古朴简约,以实用性为主。屯堡民居虽然不似江南民居大门形式繁琐考究,但门楼的雕刻手法、寓意等无不体现着浓厚江南文化。
2.4.2 厅堂
厅堂是院落空间主要服务的建筑场所,厅堂一般设置在房屋中心轴线上,通常正对院落的中央,是“入口—院落—厅堂”空间序列的终点。
江南民居厅堂是公共活动的场所,位于纵轴线的中心,是整组院落的收尾。厅堂多为3到5开间的抬梁式大空间。有些大型住宅有多个厅堂,分为大厅和内厅,大厅作为接待宾客、节庆大典、祭拜祖先之用,是建筑中最核心的主体,建筑装饰豪华体现主人财富地位(图8)。内厅则设于后几进院落正房中,供主人日常生活、家务起居之用。
与江南民居居一样,屯堡民居厅堂也将日常生活与敬神拜祖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厅堂属于公共空间,设有用于祭祀祖先和起居之用的神榜和神案,神榜一般贴于墙上,考究些的设有独立的神牌。神案用于摆放祭品、香烛等。厅堂分三间五间不等,其立柱有五柱落脚九个头和七柱落脚十一个头等。厅堂四周墙体常以木板贴面,与江南民居相比环境营造十分纯朴,没有刻意装饰的物品。与江南民居不同的是,屯堡民居厅堂一般只设一个,接待、祭拜与起居功能都在同一个厅堂使用(图9)。
2.4.3 檐廊
檐廊位于院落四周,是沟通室内外场所的过渡空间,与厢房和正房一起,构成了院落的围合要素。江南民居常通过几级台阶营造室内外高差,并建以檐廊。若建筑为二层,上下两层均设檐廊,避免雨水和阳光暴晒。且檐廊较深,栌斗外侧挑拱或昂做悬臂梁承托挑檐,一般大于1m。因江南地区夏季气候炎热,阳光辐射大,且全年雨水较多。加深檐廊有助于通风降温,快速排除雨水,保持室内干燥。深檐廊还有利于四周房屋墙体不被雨水侵蚀,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耐久性(图10)。
屯堡民居檐廊相比江南民居较窄,约0.8~0.9米左右,仅满足单股人流基本通行之用。屯堡民居檐廊为单层,简单的利用屋面梁架外檐投影部分做檐廊空间,很少采用复杂悬挑结构做挑檐,与江南民居相比较简单朴素,有些甚至没有檐廊。贵州山区多雨,用地紧张,太阳光照较少,取消檐廊空间可增加日照,增大院落面积,在现有的地块里获得一个较宽阔的院落和户外使用空间(图11)。
在全球化加剧、地域文化日渐消失的今天,建筑趋同于某些固定的风格、形式造成了本民族、本地区的特色丧失。院落空间是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内涵、内在思想的重要载体,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是深度挖掘本民族建筑文化的有力手段。南方合院式建筑院落空间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居住观念,可以说院落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基本家庭网络单元,满足着人们衣食住行需要以及友谊、亲情交流的需求。其中南方合院式院落布局中的中轴对称、层层递进、多重组合形式,以及适应环境、灵活布局、带有军事防御性满足特殊社会需求的布局方式与现代多元居住理念有许多共通之处,希望借此对当代居住空间、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一些借鉴,并为中国传统民居院落文化研究与保护提供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