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岭
编者按:当代水墨探索已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几十年,从观念到材质到方法,皆有不少新人耳目者,但真正做到动人心弦引人共鸣者寥寥,吴一函老师的水墨实验可以算其中一例。他的墨恣意汪洋,铺天盖地,浑然一体又气象万千,引发人对宇宙、生命的敬畏与思考。此文中,高岭老师将吴一函水墨的特别归纳为“以墨为域”的结果,遂将其刊出并附上吴一函作品若干,供探讨。
吴一函 域系列之四 综合材料 130×130cm 2017 年
在丰富水墨画的表现力方面,许许多多的水墨艺术家殚精竭虑,为的是让这个被称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视觉表现媒介,能够更加吸收世界范围内平面绘画所取得的成果,并且真正融入当代人的视觉生活经验之中,召唤起人们对水墨世界无尽魅力的喜爱和神往。
现代以来,从张大千始,由刘国松成形,对墨彩呈现山川天地氤氲浑莽之气,已成水墨画创作的一个重要维度。其中,仅就单纯墨色进行创作实验者,亦不在少数。一些人以墨为形体之材而图示洪荒天宇,一些人以墨为底而皱折以寻山石之肌理,而吴一函的近期探索,让我们看到了墨的另一番表现力,它幽深、博大而有介质,唤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
吴一函对墨的表现力的探索,最大的特点是把墨当成了艺术创作的本体性材料,而不是使用性材料。也就是说,他不是把墨当成覆盖或者造型的具体材料,而是把墨当成了营造和构建整个视觉世界的本源性时空场域。
对比他近期的几个系列作品,可以看到他对墨的本体性的理解所经历的过程。和其他注重抽象和写意的水墨艺术家一样,让墨在纸面上聚集、滋蔓而成黑白相应之势,其水的走势与墨的渍痕,使得留白处乍现出光的神韵。这时的水墨,虽然氤氲变化且富有柔性,但还是作为一种使用性材料而介入到白色的宣纸之中——白色或者说宣纸所代表的基底才是整个画面的空间场域。几乎所有探索水墨自身表现力的艺术家都在向着这个境界努力。
吴一函 静观·谧系列之一 纸本水墨 54×54cm 2017 年
但是吴一函却在众人前行的路子上,逐渐显露出了自己对水墨作为使用性材料的突破——在他的“他山”和“静观”系列中,墨开始作为整个画面的背景而存在,一切山石峰峦必须作为影子在幽暗的背景中出现。墨色的背景画面更接近宇宙的幽暗浩瀚,因此墨不再仅仅是表现性材料,而成为整个大千宇宙的本源性象征,它不仅仅是寰宇中物与形的表现媒介,也不再是此事彼物的具体材料,它从本质意义上开始转换为富有无穷生命力的循环往复和周而复始的巨大能量场。
墨这时因为与宇宙及其生命的巨大场域合二为一,开始成为本源性的介质,开始了它在幽暗深邃的画面世界里的化合作用——吴一函画面中若显还隐的浅色墨影,无论其创作过程如何复杂难料,又何曾不像是大自然四时更迭、亘古不变的寂然烛照呢?!它们时而似山峦,时而像碑石,时而如浮云,时而类陨石,来无声,去留影,旷古寂寥中蕴含着无穷的生机与未知。
以纸为地而运墨,纸为体而墨为用;以墨为域而用纸,墨为体而纸为用。对水墨的实验,不仅是对墨与水在纸上化合作用与效果的研究,而更是对墨在空间心理上的本体性和本源性的形而上认识的获得。吴一函的水墨创作,让我们看到了对单色水溶性墨的探索所达到的高度,他让我们体会到古人所云“素以为绚兮”的无穷奥妙和魅力。对于当代生活的五光十色而言,墨的世界似乎只属于少数有欣赏能力的人。然而,墨的世界并非一片漆黑,它不仅是宇宙世界本来的样子,更是光明和形象得以生成的生命场域。学会欣赏浓淡变化、明暗有致的墨的世界,与探索和掌握科学知识特别是宇宙空间知识,是相得益彰的两个维度。
吴一函 静观之二 综合材料 132×56cm 2017年
吴一函 静观·谧系列之二 纸本水墨 63×30cm 2017年
吴一函 域系列之三 综合材料 178×282cm 2017 年
吴一函 他山系列之四 综合材料 178×282cm 2017 年
王爱君 天外-垂象No.84 宣纸水色240×120cm×3 2014 年
吴一函的水墨艺术,保持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基本的元素,即水溶性的墨和生宣纸这些材料,以及自由开合的空间意识,同时也大量吸收和融入了世界其他地区视觉文化中对物象光感、质感的表现方式。换句话说,他把原本生长于东西方各自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优秀的视觉表现方式,在人与社会之外的人与自然这个更高一级的层面上融合起来,达到了融会中西并生长出全新视觉形象语言的程度。他的艺术以宏大、辉煌的图景令人信服地展现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本质性和不可穷尽性,而不是具体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狭隘的地域性,因此,我相信他的艺术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