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虹文
追寻学生的数学体验,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使学生在自我充分体验中学会数学、会学数学。
一、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问题,并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有问题的情境只要能产生儿童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如在学习的“商不变的性质”课上,在课的开始,播放动画“猴王分桃”的故事。猴王说:“给你们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们不同意,说6个桃太少了。猴王又说:“好,给你们60个桃,平均分给30只猴子,怎么样?”小猴们还嫌少。猴王就说:“好吧,那给你们600个桃,平均分给300只小猴,怎么样?”。听完故事,孩子们笑了。我顺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笑?当学生列出6÷3=2,60÷30=2,600÷300=2后,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从而自主发现“商不变性质”的奥妙。这样通过改变教材的学习内容,选择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新的学习材料,并以动画故事的形式动态呈现,使学生产生了探索的欲望,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使思维训练得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创设“再创造”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观点认为,儿童是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做出理解的,不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应该鼓励儿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经历学习过程,用他们自己的理解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因此,我们要精心把一些概念、规律的学习创设“再创造”的情境,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四维空间,引导他们去“再创造”。
例如三年级平均数的学习。我在课的开始,创设了两组同学拍球比赛。每组四个同学,并当场统计每组的排球数。当第一组的总数超过了第二组。我便主动参加比赛,并把我的拍球数加入到了第二组之中。顿时第二组的总数超过了第一组。这下孩子们都喊起来:不公平!我问道:“那怎样才公平呢?”第一组的孩子说:“我们也加一个人。”我说:“如果不允许增加人呢?怎么比公平呢?”问题的关键提出来了。孩子们安静了下来,陷入了思考,有孩子發言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拍几个,就可以比出哪组赢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引入了“平均数”,并引导学生一起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又提出了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平均数是个怎样的数吗?”交流中有孩子说:平均数比最小数的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又小一些。……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和统计的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得出它不是这一组哪个人的拍球数,而是代表了这一组同学拍球的总体水平。这个活动,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有机结合,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去发现问题,我则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把问题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一个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愿望,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活力有时来自困惑,有时来自惊喜,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并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从中使学生还获得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三、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所以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又易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例如,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把教室布置成“小小超市”,让学生分组到各个货柜前去购物。一轮购物活动结束,组织交流各自购物中的取币、找币等过程,然后再角色交换再进行购物活动。在此活动中,购物、付币、找币等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有趣味性,学生都有过购物经验,因此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活动。但是在活动中学生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需要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在这次实践活动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巩固了对人民币之间的换算知识,学生在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创设“生成”的问题情境
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也曾说过:“学习知识,目的要做学问,不要做学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回答一个问题有价值得多。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不时地向学生提出思辨的问题,还要善于捕捉学生中不断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争辩和交流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和评析。例如,我在二年级教学认识线段,让学生用学生尺量线段长度时,在探讨量的方法后,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定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量,不从0刻度开始量行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就请学生思考并操作,看可不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大家经过反复操作,最后得出可以不从0刻度开始量,但把0刻度对准线段左端来量这种方法最简便。可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这样说过说过。所以,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孩子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体验开始,从直观的和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创设高质量的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