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要教给学生什么

2019-03-13 13:24刘建萍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2期
关键词:关键问题

刘建萍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学的内容并没有真正选择与优化。教了一大堆,真正要教的并没有教。《螳螂捕蝉》究竟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少年的言语智慧。那作者又是通过哪些细节刻画出少年智慧呢?对此提出教学策略:首先前后比较,引出关键问题;接着深入文本,寻找少年智慧的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读读演演,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课堂上的“教”与“不教”应时刻揣在教者心中,只有相信学生,试着放手,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关键词]关键问题;深入文本;寻找细节;读读演演;走进内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76-02

上周二,在校内研讨课上,听了一节语文课,内容为六年级下册的《螳螂捕蝉》。

教师上课的基本流程为:

一、复习导入。回忆昨天的学习,大家还记得课文講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这一部分,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学生梳理蝉、螳螂、黄雀、少年的关系,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师: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默读课文,填写表格,再四人小组学习交流。

指名交流,学生边回答,老师边点击课件填空。

师:“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能揣摩它们内心的想法吗?如果你在场,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明白少年真正的用意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恍然大悟。

师:“恍然大悟”“乘虚而入” 理解吗?

师:蝉乘什么“虚”?螳螂呢?黄雀呢?其他诸侯国又是乘什么“虚”?“不堪设想”,它们都有什么“不堪设想”的后果?

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少年?

生:聪明。

生:勇敢。

……

三、布置作业

将《螳螂捕蝉》这一故事讲给家人听听。

听后感言:

《螳螂捕蝉》无论是作为寓言故事,还是历史故事,其故事本身及所蕴含的道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是一读就懂的,可是教师们在教学时常常在此纠缠。联想到薛法根老师提出的三个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不教。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原本就懂的,老师在教;学生自己读读,能弄明白的也教;学生的领悟水平还达不到一定高度时,教师也强塞给他们。结果,一节课教了一大堆,真正要教的却没有教!

《螳螂捕蝉》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

我觉得要教给学生的是文中少年的言语智慧,以及作者通过哪些细节刻画出少年的智慧的。

据此,是不是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前后比较,引出关键问题

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劝说,吴王固执己见,听不进去——“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对于攻打楚国的隐患,吴王看不到,所以,他一再坚持自己的主张,真的是“执迷不悟”。

最后一个自然段,听了少年一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从“执迷不悟” 到“恍然大悟”,吴王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那是因为少年的一番劝说,同样是劝说,少年的劝说与大臣们的劝说有何区别?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说明劝说的不同?以此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对比写法,进而自学。

二、深入文本,寻找少年智慧的细节

首先,劝说的时间选择在“清晨”,只有在清晨,树上才有露水,蝉儿才能自由自在地喝露水,照应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再者,吴王经过一夜的休息,神清气爽,来到花园,精神是放松的,少年此时劝说,更能触动他,启发他。

其次,劝说的地点选择在“王宫花园”,少年乃侍奉吴王的少年,对吴王的饮食起居当然了如指掌,他知道吴王终有一天会到“王宫花园”里来。花园里有树木,可以打鸟,又有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黄雀……

其三,劝说的过程也刻画了少年的智慧。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介意。”他不介意露水沾湿衣裳和鞋子,他介意的是什么?当然是能否遇到吴王,能否找到合适的机会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对吴王进行巧妙劝说。“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第三天还遇不到吴王,他会一直转下去吗?当然会!

吴王发现了少年,问:“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少年听了,并没有直接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因为此时时机并未完全成熟,他卖了个关子,吊一吊吴王的胃口,让吴王来了兴致。于是,二人对话开始——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至此,吴王完全上了少年的“圈套”,劝谏变得水到渠成,劝说的效果达到最佳。

三、读读演演,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

对这个智慧的少年,同学们有兴趣演一演吗?同桌两人分工合作,谁来演少年,谁来演吴王,先练读台词。在练台词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下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

这样,整堂课,围绕一个有思考价值的主问题展开:“同样是劝说,与大臣们的劝说有何不同?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说明劝说的不同?”这样的设计,训练并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三个不教”和“需要教的”,应该时时刻刻揣在每一个教者的心中。相信学生,试着放手,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关键问题
防治水霉病的几点关键问题
铁路信号施工图审核关键问题分析
质疑与反思 秦岭隧道交通事故的关键问题在哪儿?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
NFV技术及其引入VoLTE IMS中的关键问题研究
解决好改革关键问题
基于坐位肌肉注射的关键问题探讨
简析保障房建筑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及对策
再生资源回收处理项目前期咨询关键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