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十英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琐碎问答或者满堂问的提问方式,可以尝试通过阅读“主问题”带出“小问题”。这样的提问方式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交流、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问题;小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57-02
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但在当今的课堂中,由于教师的“满堂问”,致使学生成了被动回答问题的机器,课堂问答碎片化现象严重,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采取阅读“主问题”与“小问题”互为完善补充的教学方式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所谓阅读“主问题”也叫“大问题”,是课堂问题的骨架,对整个阅读教学起着支撑作用;所谓“小问题”,就是基于学生知识储备,在学生新知生长点或者疑惑点上生成的问题,是对“主问题”的完善与补充。那么,在阅读教学中,“主问题”与“小问题”如何提出呢?
一、阅读“主问题”的提出
(一)聚焦教学内容,抛出“主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接受基础,设计出覆盖全局的,指向核心内容的“主问题”。这样教学,可以统领全文,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中主要以徐悲鸿励志学画画的事例来赞扬徐悲鸿为祖国增光的坚定信念。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文本主要内容出发来设计阅读“主问题”:(1)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2)徐悲鸿为了学画做出了哪些努力?(3)徐悲鸿在画画上取得了哪些成绩?外国人对此是如何评价的?在问题(1)的探究中,学生从外国人对徐悲鸿说的话“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中读出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轻蔑与侮辱,真正体会到了徐悲鸿励志学画,为中国人争气的原因;在问题(2)中,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从“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学习……每逢节假日……生活十分清苦”中看到了徐悲鸿在画画上付出的努力。就这样,在阅读“主问题”的带动下,学生们通过探究解决问题,真正获得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依据教学思路,设计“主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依据文本的教学思路设计“主问题”,这些具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支架,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学习走向深入。
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链:(1)“我”指的是谁?“我”在哪里?“我”的祖国在哪里?(2)“我”为什么离开了祖国?为什么要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3)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些“主问题”之间层次清楚,主线清晰,教学思路明确,删减了枝枝蔓蔓的环节,避免了教师层出不穷、喋喋不休的发问,呈现出的是文本最内在,最核心的主线。在这个阅读“主问题”支架的搭建下,学生静静地思考,默默地发现。随着这些问题链中一个个问题答案浮出水面,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逐渐深入,真正感受到了肖邦被迫离开祖国的无奈以及想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愿望,肖邦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也自然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间,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把握重难点,提出“主问题”
为了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教师可就文本的重难点处设计阅读“主问题”,以使学生能够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地理解课文内容,达到有效突破重难点,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教学的重难点是想象文本所描述的情境,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母亲“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的含义。依据文本重难点,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阅读“主问题”的设计:(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感受摇桂花给我带来的快乐;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3)“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金桂。”母亲说的话是真的吗?为什么?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这样基于教学重难点设计“主问题”,步步为营,紧扣文本的核心价值,把思考、阅读、品析、感悟、想象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从而使文本的重难点轻松得到了突破。
二、“主问题”如何带出“小问题”
(一)“问题云”聚焦内容,“小问题”自然衔接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解决难度较大的“主问题”,教师还需要把大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使之形成“问题云”,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一文的教学,教师可以先提出“主问题”:(1)黄河的主人指的是谁?(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在这些“主问题”的带动下,学生首先要考虑的是人们为什么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顺着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顺势提出:“从对黄河、筏子、乘客的描写能不能看出艄公是黄河的主人?理由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明白“凶险的黄河,让人胆战心惊”,以及羊皮筏子的轻、小,筏上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描写都是为了突出艄公的勇敢与智慧,他是当之无愧的黄河的主人。这样以“主问题”带出“小问题”,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
(二)“问题链”制造冲突,“小问题”及时生成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增强课堂活力,教师可以设计包含着矛盾冲突的“问题链”,以使学生能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从而使一些“小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的教学中,围绕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主问题”:(1)彭德怀为什么要杀掉大黑骡子?(2)彭德怀爱不爱大黑骡子?(3)彭德怀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些“主问题”的提出可以帮助学生自然生成一些“小问题”。如“彭德怀爱不爱大黑骡子”的这个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中,当学生回答“爱大黑骡子”的時候,教师就可以立马追问:“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悄悄把干粮塞进大黑骡子嘴里,抚摸,扭过头去,吃不下……)”在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再继续追问:“既然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还要把大黑骡子杀掉?”这样,由“主问题”引出“小问题”,然后就“小问题”再做文章,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揣摩、感受,促使学生的思维在矛盾中不断深入,获得了对文本内容深刻的学习体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充满了弹性的张力。
(三)“问题串”触及核心,“小问题”直抵主旨
由于文本内容的关联性,教师教学时可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课堂问题。这样的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直指课文内容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问题”的提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旨,而且也可以引领学生真正走向阅读的深处。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主旨是“自由”,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文本主旨,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阅读“主问题”:一个平凡普通的菜园子,为什么会使萧红念念不忘?要想解决这个“主问题”,就需要先解决一些“小问题”: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并说说读着读着,自己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语?(自由)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在园子里感到自由?从园子里的蔬菜、花草、虫子等描写中怎么感到自由呢?(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学生在一系列小问题的品读探究中,对自由的含义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顺着这种思路,学生触摸到的是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的融合,隐藏在这自由背后的是祖父对作者深深的爱……于是,学生得出结论: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一个充满自由与爱意的园子,是作者一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令作者念念不忘。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主问题”好比枝干,“小问题”好比枝叶,只有恰当地抛出“主问题”,再自然带出“小问题”,才能使整个阅读课堂显得枝繁叶茂。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