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友玮
[摘 要]在课堂上,没有倾听就没有理答。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常常出现倾听缺位、倾听失真、倾听出错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敞开心灵接纳学生、专注倾听感悟学生、始终如一思考学生,从而与学生产生共鸣,更好地引导学生。
[关键词]倾听;理答;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4-0020-02
理答的基本模式是“倾听—理解—应对”。可以说,没有倾听就没有理答。至此,我想起一则禅学故事。日本明治时代有一位禅师,他的名字叫南隐。据说他的说禅意味深长、颇有特点。一天,有一位大学教授特地来向他问禅,他只是以茶相待。他用茶壶将茶水注进这位来宾的杯子,杯满之后,还在不断地注进。这位教授眼睁睁地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到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这个故事禅意十足,也能启迪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把“教授茶杯里的水”比作成人的认识和看法,把“茶壶里的水”比作儿童的经验、角度、立场。这个故事给我们今天的教学带来的启示是:教学中,不把成人的杯子倒空,我们对学生的一切“说禅”都将是徒劳的!因此,要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去倾听!这样才能感受到学生所感受到的内容,与他们产生思想的共鸣。
一、现状点击
(一)倾听缺位
在校级公开课上,笔者注意观察课堂教学的细节。执教老师在教授《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问题抛出之后,学生在认真思考,然后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认为祖父的园子是一个美丽的充满勃勃生机的园子。”此时,教师正在低头看自己的教案,没有抬头看学生一眼,也没有其他的表示,就随即请学生坐下。
这个案例中,教师只顾自己的教学流程,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注,没有倾听学生的发言。这是明显的“倾听缺位”,是教師不在场的表现。
(二)倾听失真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好”是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口头禅。在一节课中,一位刚入行的教师竟然有多达18次的“很好”。学生的发言真的很好吗?课堂效果真的很好吗?请看《莫高窟》教学片段。
师:(大屏幕出示莫高窟资料)谁来读读这段资料?
(一个学生朗读。因为对这段文字比较陌生,学生读得磕磕绊绊,显得不够自信,声音不够响亮,有些停顿也不正确)
师:(笑眯眯地认真听着)读得很好。
案例中,教师真的有用心倾听吗?听课的教师和学生都有些莫名其妙。难道读书“磕磕绊绊”就是好吗?很显然,这位教师只是“背教案”,她根本就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评价,未能正确地回应学生的所读,这是明显的“倾听失真”。缺乏真诚态度的倾听,只是一种表演,会伤害学生的感情。
(三)倾听出错
在一位老教师的课堂上,笔者看到了这样一幕。教师在教授《落花生》,一个学生说道:“我认为现代人不一定要做落花生,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也没有错,不但有用而且样子好看,会包装自己。”教师听了之后,很生气:“当然要做花生,怎么能做炫耀自己的桃子?你知道什么?作家写作的本意都被你扭曲了,坐下。”学生不服气地坐下。
案例中,老教师对学生表达的内涵、方向和潜在意义未能准确把握。教师只是忠实于作者的言说,不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把那些能激起情感和思维泡沫的声音概念化,错过了泡沫掩盖下的真实的东西。
因此,倾听绝不是有了耳朵就能做好的事情。要想学会真正的倾听,就要有一颗真正的关爱学生的心灵。因为,倾听,是一种心灵的抚慰;倾听,是一种真诚的尊重;倾听,是一种生命的赏识;倾听,是一种真情的交融。
二、理性思考
(一)语文课上,我们究竟要倾听什么
倾听,其实质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语文教师的倾听,更应该呵护学生的言语生命和言说背后的心灵。
1.倾听学生的言说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言说与生活对话有本质的区别,有其深层含义。生活对话用的是已经学会的简单言语,而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言说,通过对话双方或多方彼此发现、交流、碰撞,要达到彼此视界融合、彼此提升的目的。“发现”“提升”是学生言说的关键词。语文课堂上,言语表达是读后倾吐,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要体现出阅读后知识的获得、情感的触动、认识的提升,还有语言的吸纳和运用。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言说内容与言说形式,从中觉察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与对自身的了解。
2.倾听背后的情感
对学生情感状态和动向细致入微地把握,并及时加以协调和引导,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标志。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能迅速准确地从学生的言说中听出背后蕴藏的各种情感,同时做出适当及时的反应和调整。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还应该善于倾听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学生发现自己那些隐藏不露羞于见人的想法被教师倾听并认可时,他们就与教师产生思想上的交往和情感的沟通。于是,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二)语文课上,我们要怎样倾听
1.敞开心灵,全心接纳
倾听,就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敞开。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来接纳,而且要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来接纳,接纳他们的言说、态度、思想。请看《草原》 的教学片段。
师:草原的风光美极了。老师也想读读这么美的景色。可以吗?
生:可以!
师:(朗读)老师读完了。你们能评价一下老师的朗读吗?
生:老师,我认为你读得很有感情。可是,我觉得声音应该更轻柔些,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草原的美丽可爱。
师: 你点评得很好,有理有据。你来试一试好吗?
(学生读的声音果然很柔和)
生:老师,我觉得你读的时候,语速应该更缓慢一点,才能把那种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师:你点评得很有道理,老师接受。你能读给我听听吗?
(学生用情朗读)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尊重、接纳了学生的建议。教师用生命、用尊重呵护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也真诚地向教师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展现了自己生命的存在。
2.专注倾听,保持敏感
倾听务必专注。只有专注的倾听,才能准确地领会学生发言的内容实质,听到言说的本质和背后传递出来的情感。当面对学生的时候,我们专注的神情、真心的倾听,是将一个生命的所有能量聚焦在另一个生命上,结果将迸发出生命的火花。在专注中,教师还要有语言的敏感性,对学生每一种声音的方向、特点和隐藏的变化趋势保持机警。
我曾经听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这堂课里,当王老师引导学生理解体悟文中提到的“生态灾难”时,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扩展,自然也体悟不到什么。有一个学生说:“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由于滥用化学物质而导致‘生态灾难的事。”王老师专注地倾听着,敏感地捕捉到了学生的“不开窍”。于是,他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想象。“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黑黑的小河,河水散发着臭气,河面上漂浮着鱼虾的尸体;仿佛还看到了这黑水流入了稻田,青青的稻秧开始枯萎了……”学生通过想象,看到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最后,王老师再引导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此时,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令人动容。
课堂中,王老师几乎是在瞬间抓住了学生声音中的信息。这就是对学生语言的敏感。缺少了它,学生语言信息中那些不可重复的瞬间就会消失。而教学的机会和个体发展的机会就蕴藏在这无数个瞬间里。
3.始终如一,冷静执着
倾听是一个过程。教师要以一颗期待成长的心去面对学生的发言,并要给予点头、微笑,要善始善终、冷静执着地倾听学生背后的聲音。所有有意义的和有收获的倾听都是在执着和冷静中获得的。学生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具有复杂性和干扰性,这是对教师听觉品质的考验。一个执着冷静的倾听者不会为暂时性的失聪和各种听觉挫折所惧,也不为学生声音的无序和混乱所扰,他会在深沉的静默中进入学生心灵深处,倾听他们的呼喊和吁求。
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我被支老师的教学艺术所震撼。学生读完全文后,支老师让他们用一句话说说读完全文的感受。一个学生回答:“当别人对你说话时,你一定要信任他。”显然,学生没有把自己的意图很准确地表达出来。支老师请这个学生再说一下刚才说的那句话。这个学生还是没有能觉察到自己表达的问题。于是,支老师就说:“孩子,要是坏人跟你说话,你也信任他?”学生沉默,支老师马上给他台阶,“我知道你并没这个意思。能不能修改一下你自己的话,让它更能表达你心中的感受?”学生立刻就改成了“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只有信任才能产生爱的力量”。
面对学生隐藏得很深的言说意图,支老师认真地倾听着,没有烦躁和不安,并冷静执着地进行引导。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执着地倾听才能够捕捉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李政涛老师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说:“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根植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常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创造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学会倾听,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修的基本功!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