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敏
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突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此,我们要依靠创新激发新动能,进一步推动学校进入新样态、迈向高质量。
一、回应现实新期盼,把握理念新方位
1.树立发展新方向
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中的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内生性是新样态学校的文化表征,“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我校以“帮助全体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教育使命,从开发和提炼学校精神入手,立足学校的文化传统、内生基因和自身基础,制订完善《打造新样态学校实施方案》,以六大行动项目为探索路径,着手整体谋划、系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样态学校。
2.明确育人新追求
为了构建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内核,我校以“三品三气三养”(“三品”是打造品牌学校、品质教师、品位学生的学校层面工作目标,“三气”是大气、正气、和气的教师层面素养要求,“三养”是教养、修养、素养的学生层面养成要求)为目标引领,以“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薄弱环节”为工作策略,努力构建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符合教师职业修为、顺应学生发展天性的校园文化氛围。
3.营造教育新生态
为打造优秀教师团队、营造良好育人氛围,我校提炼出“品高志远,善思敏行”的学校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让这种精神浸润师生心灵。只有当制度和习惯内化为精神和文化时,目标和追求才会成为一种力量、一种信仰,学校才会呈现出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生态和价值追求。
二、探索课程新建构,研究教学新方式
1.重构课程新体系
我校以“聚集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为课程理念,以“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为培养目标,以“基础课程校本化改造、拓展课程系列化开发、研究课程专业化发展”为课程策略,整体构建了具有多元领域均衡、多元层级递进、多样成果呈现的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这个校本课程体系具有教育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教育性是指该课程能让参与学习的孩子有创造性体验,并在学习中促使其行动和思维协调发展;探究性是指该课程能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让学生通过实践研究得出其中蕴含的规律或知识;开放性是指该课程预留有生成空间,不仅能动态管理,还能发展变化,这也是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及魅力所在。
2.打造“优悦”新课堂
为进一步加强课堂主阵地建设,我校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理念、细化标准,致力打造以“优化学习、悦纳学生”为特征的“优悦”课堂,力求让每一个学习者在生动愉悦的学习空间中成长。“优悦”课堂建设以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维品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提高自主发展意识等“四个提高”为目的,帮助学生发掘潜能、积淀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品质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创新教学新方式
“优悦”课堂必须以“优悦”的教学方式来实现。为此,学校设计了以“教学评”一体化为理念的“五性指标”:一是有“前置性”学习任务,教师能依托集体备课实现教学问题前置;或者学生能借助教学案导学,实现学习任务前置。二是有“适用性”课堂目标,教师不仅要避免教学目标泛化,更要有“怎样交流或呈现学生预习成果”的办法。三是有“多样性”课堂形式,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学情和课标,采取自学、互学、群学,阅读、练习、展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四是有“生成性”学习指导,教师生成性指导主要包括主动引导、伺机追问、点评欣赏和及时纠正等。五是有“发展性”反馈评价,教师要对课堂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检测,在巩固学生所学的同时升华课堂所得,并为下阶段的学习留下发展空间。
三、拓宽德育新途径,开创育人新局面
1.做好育人頂层设计
我校明确把培养“有文化底蕴、有责任担当、有情感温度、有人性光辉”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这也是我校一切变革、探索和实践的终极价值指向和顶层设计灵魂。学校要求广大教职工以看待“孤本”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努力按照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每一位学生。
2.创新班级组管理模式
我校努力构建以成长共同体为理念,以全体教师为主体、全体学生为本体,由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班级组管理模式。具体做法是,同一学段的两个相邻教学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管理成员由核心成员和一般成员构成,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细化的职责。核心成员为一名组长和两名副组长,组长负责统筹、决策和指导班级组的整体工作,纵向保障学校、年级与班级组之间的衔接沟通,横向协调班级组内任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核心成员中的两名副组长,每人具体负责组内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思想动态、班级文化建设、家校沟通等工作落实。其他成员由两名学科教师、两名家委会成员和两名学生代表组成,各班级组按照学校的管理要求再进行内部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构建全员育人体系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总要求,我校将致力于构建全员参与的育人体系,引导任课教师坚持言传身教,提高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的能力;引导班级组重视班级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导心理健康教师坚持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提升其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引导德育干部提高多重途径设计和实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引导后勤管理人员提高服务育人的能力。同时,学校领导自觉提高营造育人氛围、构建育人体系和课程体系的能力。
(作者系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