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沛, 刘小燕, 李 楠
(1.西安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1; 2.西安财经大学 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3.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技处, 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学术期刊以纸质载体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有效服务于学术交流和学术传播[1]。近年来,移动终端的普及和数字出版技术的日趋完善,推动了学术期刊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再向移动优先出版转变,媒体形式从单一媒体向复合媒体转变,呈现方式从“纸”向“屏”变化[2]。因此,网络传播已成为学术期刊拓展学术影响,加快传播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不断有学者针对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进行研究[3-5],亦有针对高校学报网络传播个案的具体分析[6-8],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方法也随之不断丰富,网络下载量已经成为评价期刊网络传播情况的新指标[9]。
《西安邮电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原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以信息科技为主的学术性刊物,现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先后被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ap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ency, JST)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值此30年刊庆之际,对《学报》2005-2017年网络传播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回顾,对于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提升学术价值,打造高水平学术成果交流平台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数据的可得性与准确性,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 “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以2019年5月15日查询结果为准。
《学报》2005-2017年网络传播趋势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2005-2009年,《学报》网络传播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下载量由2005年的11 235次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68 928次,其中2008年62 255次的下载量较2007年增加近1倍。2010-2015年处于相对平稳期,下载量自2010年开始逐年小幅下降,但年均保持在53 000次以上,2016年和2017年开始出现波动,分别有所上升与回落。总体而言,《学报》网络传播在经过急速增长后,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期,在此基础上有小幅度波动。
图1 2005-2017年《学报》网络传播趋势
文献下载和浏览频次能够反映期刊的传播速率和效率,是测度期刊影响力的重要因素。2005-2017年,《学报》的累计下载量达到664 041次,浏览量达到745 120次,其分月数据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2005-2008年《学报》文献下载量逐年快速上升,于2008年5月达到第一个峰值8 484次,此后基本保持稳定,并相继于2009年3月、2009年5月、2010年3月、2011年5月和2016年12月出现5次较为明显的下载高峰,下载量均超过8 000次/月。在每个年度区间内,下载量逐月呈现周期性波动,高峰期主要分布在每年的3、4、5、11、12月份,低谷期则分布在2、7、8月份,基本与学校的学期设置相符,表明下载量受寒、暑假的影响十分明显。
浏览量主要反映摘要等文献元数据的访问次数。2005-2017年,《学报》文献浏览量趋势与下载量趋势基本相同。其中2006-2011年,有88%的月份浏览量高于下载量,说明读者通常会在下载前浏览论文的基本信息以便进行初步筛选。2012-2014年,则有95%的月份浏览量低于下载量,出现这一情况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的逐步完善,使得网络读者能够更为精确地查找所需论文。2015-2017年,浏览量再次超过下载量,并于2016-12与下载量同步出现高峰,这与2015年以后4G通信技术商用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有关,显示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开始通过移动数据端检索和获取文献。
图2 2005-2017年《学报》下载量和浏览量分月数据
2005-2017年,《学报》的网络读者分布于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其中亚洲地区的读者占据绝对多数,下载量达到593 510次,占比89.33%;浏览量达到667 224次,占比89.55%。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地区的下载量均大于浏览量,显示这些地区的读者对于论文具有相对明确的需求。亚洲地区中,《学报》的网络读者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其中又以汉语地区为主,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1 2005-2017年《学报》各地域下载量、浏览量统计表
表2 2005-2017年《学报》下载量高于20次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大陆读者中,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20 000次的省市有10个,下载总量占到中国大陆的68.81 %,浏览总量占到中国大陆的69.1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其中前5名全部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省市,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30 000次。这种分布规律显示出《学报》作为科技学术期刊,其读者多为高等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网络传播区域分布与高等院校区域分布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表3 2005-2017年《学报》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20 000次的省市
通过追踪读者IP所属地域统计,2005-2017年,《学报》网络读者来自2 586个单位。从分布来看,高等院校占据绝对多数,也有少数科研院所、企业及各省图书馆。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3 000次的单位如表4所示。
由表4可见,除了IP地址不详(未分配)的单位之外,《学报》网络读者所属单位类型十分集中,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 3 000次的单位全部来自高等院校,而且除少数为综合性大学外,其他均为理工类院校。这一方面说明《学报》定位明确,在相关高校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说明《学报》办刊理念清晰,传播内容契合网络读者的学术和科研需求。
表4 2005-2017年《学报》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3 000次的单位
中国知网将文献所属学科分为10个一级学科(专辑)(1)中国知网的10个一级学科(专辑)是: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2005-2017年,《学报》被访文献所属学科下载量和浏览量分布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被访学科下载量分布图
图4 被访学科浏览量分布图
由图可见,下载量和浏览量最高的学科是信息科技,下载量和浏览量占比均接近40 %;其次是经济与管理科学,下载量和浏览量占比均接近30 %。两大学科下载量占比合计达到68.14 %,浏览量占比合计达到68.75%,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对被访文献作进一步分析,整理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20 000次的二级学科,如表5所示。信息科技一级学科中,电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个学科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达80 000次,合计下载比例和浏览比例分别达到68.86%和68.89%,远超其他学科。其中,电信技术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超过90 000次,在所有二级学科中稳居首位。经济与管理科学一级学科中,企业经济、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3个二级学科下载量和浏览量均达到 30 000次以上,合计下载比例和浏览比例分别达到53.36%和53.26%。社会科学II辑中,主要是高等教育二级学科的下载量较高,达到52 402次,在所有二级学科中仅次于电信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科学。基础学科中,数学、物理两个二级学科的下载比例和浏览比例合计接近90 %,反映了其对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重要支撑作用。
表5 2005-2017年《学报》下载量、浏览量均超20 000次的二级学科
2005-2017年《学报》累计刊载的3 773 篇文献访问量分区段分布情况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
由图可见,有1 853 篇文献下载量超过100次,2 123 篇文献浏览量超过100次,占比分别为49.11%、56.27%;865 篇文献下载量、908篇文献浏览量超过50次,占比分别为22.93%、24.07%;825 篇文献下载量、641篇文献浏览量超过10 次,占比分别为21.87%、16.99%;其余为下载量或浏览量不足10次的文献,占比分别为6.10%和2.68%。
在单篇文献被访方面,下载量和浏览量位居首位的均为发表于2007年第2期的《大学生手机消费行为和购买决策因素分析》一文,累计下载量4 924次,浏览量5 733次;其次为发表于2013年第5期的《大数据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一文,累计下载量4 863次,浏览量4 766次。
被访文献海外访问量分区段分布结果如表6所示。70.32%的文献下载量小于10次,56.08%的文献浏览量小于10次,下载量或浏览量超过10次的文献均不足3%。
表6 2005-2017年《学报》文献海外访问量分区段分布统计
图5 文献下载量分区段分布图
图6 文献浏览量分区段分布图
2006-2017年,《学报》共刊载文献2 777 篇,逐年发文量具有较大的变化,如图7所示。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以前年度发文量均在200 篇以上,其中2011年达到347 篇,为历年最高;2013年开始,年度发文量大幅缩减,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其中2017年发文140篇,为历年最低。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学报》从《西安邮电学院学报》改为现名后对原有栏目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减少了年度刊文总量,以期进一步彰显期刊信息技术特色。
图7 2006-2017年《学报》发文量趋势
从文献所属学科来看,发文量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电信技术、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自动化技术、无线电电子学,如表7所示。除高等教育外,其余均为信息科技类。其中,电信技术学科发文527 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发文497 篇,两个学科发文总量占到同期《学报》发文总量的36.88%。特别是2013年以后,《学报》在发文总量减少的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电信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学科的发文量稳中有升,所占比例同比大幅提升。2017年,信息科技类发文量占比超过90%。这一方面显示出学校优势学科对于《学报》发文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报》对于学校学科建设的服务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进。另外,电信技术和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两个学科发文量分别占到本学科全国发文总量的1.34‰和1.38‰,集中反映了学校的“邮电”特色。
表7 2006-2017年《学报》各学科发文量与被引情况
从各学科文献被引情况来看,文献总被引频次与总下载频次呈现高度的一致性。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是《学报》网络传播最广、学术影响力最高的学科,其总被引频次达2 586次,在各学科中排名首位,同期总下载频次为82 998次,平均每32 次下载即可产生1次被引。其次是电信技术学科,总被引频次超过1 900 次,同期总下载频次为70 897次,平均每37次下载产生1次被引。高等教育学科总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排名第三,但2013年《学报》改版后,相关栏目撤销,此后仅零星发表过不足10 篇文献。由此可见,《学报》在近年竞争日趋激烈的办刊环境中,致力于寻求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刊路径,目前已经逐步走出了过去综合性的大而全的苑囿,由早期相对综合性的刊物成功转型为以信息科技类为主的科技期刊。
高被引能够直接反映文献的学术价值,印证文献网络传播的影响力。2006-2017年,《学报》累计被引频次超过30 次的文献有42 篇(去除交叉学科中的重复文献),分布于16 个二级学科,如图8所示。其中,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学科高被引文献最多,有12篇;其次是电信技术和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两个学科,各有4 篇。3个学科的高被引文献合计占比47.62%。
图8 2006-2017年《学报》单篇被引超过30次的文献所属学科分布
从高被引文献作者分布来看,有28篇高被引文献的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安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占比66.67%,说明本校师生为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做出了主要贡献。所有高被引文献中排名首位的是发表于2006年第5期的《CBR方法中的案例表示和案例库的构造》一文,被引频次达到95次,其第一署名单位为南京邮电大学,这既说明部分校外投稿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反映出《学报》对于稿件来源的严格把关和对学术动态的把握能力。
复合总被引频次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从创刊开始所发表论文在统计年被统计源引用的总次数。被引频次可以反映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是衡量期刊学术影响力的重要维度。根据中国知网数据,2008-2017年,《学报》复合总被引频次从742 次提高到1 290 次,整体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具体数据如表8所示。
表8 2008-2017年《学报》影响因子指标统计表
复合影响因子是以期刊综合统计源文献、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源文献、会议论文统计源文献为复合统计源文献,计算被评价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复合影响因子与复合被引次数、可被引文献量均有直接关系,其与复合总被引频次成正比,与可被引文献量成反比。
从表8可以看出,2008-2017年,《学报》可被引文献量大幅减少,2017年仅为132篇,相当于2008年的44%,而同期复合总被引频次的增幅则超过164%。这使得2008-2015年的复合影响子出现较快增长,数值从0.428跃升到0.802,增幅达到88%;2016-2017年略有下降,但保持相对平稳趋势。
为进一步反映《学报》在国内同类期刊中的影响力,选取《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作影响因子对比分析,结果如图9所示。
图9 4所邮电大学学报复合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图
由图9可见,2009-2012年,《学报》影响因子增长缓慢,与其他3所院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以2011年最为明显,但总体呈现追赶趋势。2013-2014年,《学报》影响因子实现较快增长,2014年反超《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与其他两所院校的差距缩小至0.04以内。2015-2016年,《学报》影响因子超越其他3所院校,4所邮电大学学报影响因子基本持平。2017年,《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影响因子出现大幅提升,同时《学报》影响因子小幅回落,导致与其他院校的比较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剪刀差。
总体而言,近年来《学报》影响因子走势相对平稳,与其他院校相比,没有出现大幅的振荡。这说明《学报》能够遵循既定的办刊思路,在栏目分配方面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学报》国际引证报告的统计结果,2012-2017年,《学报》国际影响力指数呈现先平稳后跃升的趋势,如表9所示。其中2012-2015年国际影响力指数均在2.6以下,2016年跃升至3.696,2017年再创5.043的新高,国际他引总被引频次和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同步快速上升。这说明在科学技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报》能够通过提高文献元数据英文翻译质量、扩大英文文献数量等措施,努力扩大期刊传播范围,提升国际影响力。
表9 2012-2017年《学报》国际影响力指标统计表
《学报》首先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数字化出版的新特点,加强对期刊摘要、题名、主题词等细微的信息单元传播力度,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多种平台对年度选题重点、刊发的精品文献等进行宣传报道,借以推广期刊品牌。同时,《学报》可推动组建同类高校学报期刊联盟,通过学术会议、走进校园等形式提升期刊的知名度。
《学报》应充分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注重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根据自身办刊条件,通过调整栏目设置,积极推进专题化转型,适应读者专业化阅读需求。这也要求《学报》转变思维模式,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紧密追踪主要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出版时效性,通过精准化推送等措施,持续提升期刊影响力和传播力。
《学报》需要聚焦优势学科领域内的知名学者,主动与作者建立长期的联系,关注这一群体在科研方面的动向及进展,争取优质稿源。同时,应充分挖掘和培养具有潜力的研究生和青年学者群体,拓宽校外作者群,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外,《学报》也可利用预印本网站寻找优质稿源,并在条件成熟时,适时推出网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