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绪 园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郑州 450003)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泌尿系统感染占感染性疾病的0.9%,其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临床中常见的有尿道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临床工作中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主要是应用抗生素对其进行抗感染治疗[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广谱抗生素不断的投入到临床治疗中,虽然目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存在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最终导致耐药菌的出现速度远大于新型抗生素的研制速度,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2]。泌尿系统感染的抗感染治疗需要较长的疗程,这就增加了细菌出现耐药性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出现真菌感染的风险。此外,在对患者进行疾病的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由于治疗的时间较长,容易出现对治疗的依从性减小等问题,导致疾病治疗不彻底,病情迁延反复、复发率高[3]。因此,在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既要保障治疗的效果又要综合考虑致病菌的耐药性、患者的耐受性等多重因素。
对照组152例,其中女性81例,男性71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4.2±9.5)岁;急性单纯尿路感染23例,急性复杂尿路感染24例,慢性尿路感染22例,肾盂肾炎33例,急性肾小球肾炎27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观察组152例,其中女性83例,男性69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5.1±9.7)岁;急性单纯尿路感染19例,急性复杂尿路感染26例,慢性尿路感染20例,肾盂肾炎31例,急性肾小球肾炎3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1例。
为排除年龄过小或过大对药物代谢功能的影响,本研究所入选的研究病例年龄18~65岁,泌尿系统感染根据中华医学会泌尿科分会制定的《泌尿系统感染诊断与治疗标准》进行诊断,排除具有精神障碍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排除具有心、脑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4]。
将我院2017年1月1日~2017年6月30日之间收治的304例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152例,对照组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收集尿液进行病原微生物培养与检测,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时间为2周,2周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细菌清除率。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评定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细菌培养及尿常规检查均显示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细菌培养与尿常规有1项未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用药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但细菌培养与尿常规未恢复正常;无效:患者用药后72h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病情加重[5]。
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研究中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病种之间存在的差异采用统计学数据分析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并采用差方评价的方式对分析结果进行评价,研究所得到的数据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的痊愈率(22.37%)以及治疗总有效率(86.18%)均低于观察组(30.92%、92.76%),见表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为17.11%,高于观察组的5.26%,见表2;对照组患者的细菌清除率为56.58%低于观察组的80.92%,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n痊愈(%)有效(%)显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15234(22.37)51(33.55)46(30.26)21(13.82)86.18%观察组15247(30.92)53(34.87)41(26.97)11(7.24)92.76%χ2-6.5625.9275.7246.0276.673P-0.0010.0250.0170.0190.03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出现情况对比
n真菌感染(%)皮疹(%)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其他(%)合计(%)对照组1522(1.32)6(3.95)13(8.55)3(1.97)2(1.32)26(17.11)观察组15202(1.32)5(3.29)01(0.66)8(5.26)χ2-6.7825.9726.1836.0826.0815.983P-0.0130.0020.0030.0210.0120.001
表3 两组患者细菌学治疗效果对比
n大肠杆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细菌清除率对照组152431726113819199261056.58%观察组152441124335823326480.92%χ2-4.7826.7834.7826.7835.1826.3425.8926.082-6.3456.276P-1.7850.0121.4440.0031.4210.0243.8010.002-0.0010.015
泌尿系统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病情迁延反复不易治愈,复发率较高。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案就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是生物是随着环境不断进化的,病原微生物也一样,在应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病原微生物在繁殖的过程中会将耐药性表达的越来越明显,进而出现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导致抗生素对其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抗生素在应用的过程中,不仅会干扰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也会干扰机体内正常菌群的繁殖与生长,因此,在对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会导致机体内的菌群失调[6]。此外,不同的抗生素在机体内的代谢途径不同,在机体内产生的不良反应也不同,通常来讲,联合应用的抗生素种类越多、抗生素应用的时间越长、抗生素应用的剂量越大、抗生素的特异性越强,因应用抗生素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就越大,出现耐药菌的几率就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科技也在不断地进步,病原微生物繁殖与发展的微观过程以及因此发生的一系列生化反应也随之明晰,同时,微生物检验技术日益精进,通过微生物检验可以明确病原微生物的分型以及种类,将之应用于临床用药的指导中,根据微生物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可以有效的降低抗生素应用过程中对机体内正常菌群的影响,进而降低发生机体内菌群失调的几率。选用敏感抗生素减少了联合用药的几率,进而减少了同时应用多种抗生素对机体的影响,减少了抗生素的代谢途径,同时也避免了不同抗生素在机体内相互作用,减小了抗生素因代谢对肝、肾以及消化道的影响,减少了消化道反应这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7]。目前,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在的全世界范围内均是一个比较紧迫的课题,抗生素的应用关系全人类的健康,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检测患者的致病菌并根据其选用敏感抗生素、制定治疗方案,是促进抗生素合理应用的有效保障。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微生物检测技术检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致病微生物,并根据检测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因应用抗生素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同时提高了患者的细菌清除率。
综上所述,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疾病迁延反复、不易治愈、复发率高,临床工作中,反复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容易导致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应用微生物检验技术对患者的致病菌进行检验,进而明确患者的致病菌,在制定治疗方案的时候选用敏感抗生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减少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率、提高细菌清除率、提高治疗效果,促进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