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岱华 北京市第三中学
引言:早在2005年,联合国就已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文件,如《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就是为了加大政策的扶持引导,加强体系建设,健全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除了中国外,其他国家的政府也十分重视,制定各种政策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如美国成立了普惠金融专家组,推行“我的退休账户”(myRA)项目,设立社区金融机构等举措。不过在我国,仍有许多人无法享受这一政策,也有人对普惠金融不了解,导致普惠金融的覆盖率不高。基于这种情况,为了深入了解我国普惠金融目前的发展状况,先从目前的政策开始研究,再分析普惠金融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关系,接着研究普惠金融发展的社会和技术环境,并借鉴国外发展情况对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最后得出结论。
从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到2010年末,普惠金融形成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格局;再到如今,P2P网贷、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政策上正在大力支持与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在如今的政策体系下,我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2016年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报告中指出:2014年中国创业活动指数为15.53,高于美国(13.81)、英国(10.66)、德国(5.27)、日本(3.83)等主要发达国家[1]。小微企业是普惠金融的重点关注对象,创业活动指数高于主要发达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形势良好。
目前来看,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政策并不完善,在某些方面仍有不足,甚至是空缺,相应的监管措施也并不完善。政策的实施需要有监管部门的监督,只有合理的监督才能让政策更好的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督既不能过度,也不能缺失。以普惠金融的发展为例,监督过度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使发展形式变得单一、死板;而监督缺失则会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等现象,破坏市场秩序。由此可见,制定适当的监管政策也十分重要。
根据“金融排斥”原理,金融机构为了利益最大化,它关注的是较为富裕的人群,而这些人只占小部分,剩下的大部分人则是真正需要被关注的。这些弱势群体被排斥在外,得不到金融机构的扶持,也就得不到发展。换句话说,“金融排斥”就是在某一个金融市场中,一部分人无法获得金融服务的一种状态[2]。这种情况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是一种病态的金融状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应适当调整当今普惠金融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更多的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近年来,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普惠金融,既有成功的,也不乏失败的案例。失败的大多没有对普惠金融的核心问题做出相应措施,没有看清本国的经济环境。面对目前较为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稳定民营企业的信心显得十分重要,因为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阻碍我国普惠金融政策全面推开的首要“拦路虎”。从我国现况来看,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一些大客户、大企业等高信用的群体,往往看不上小微企业,所以信用贷款不适用于小微企业。而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可能又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这些因素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其次,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的统计显示,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多家上市银行2018年6月相比2017年12月的资本充足率降低,银行理财出现了少有的规模下降,银行的负债压力增加,负债成本也随之提高[3]。所以,相比于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长期大额贷款,银行更加偏爱贷款期限较短且风险更小的融资,这也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难度。想要改变这一状况,从“宽货币”到“宽信用”,不仅仅需要调整货币政策,与结构性改革互相配合;同时,需要真正地加强减税,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重振企业信心,帮助企业恢复盈利水平。综上,虽然普惠金融的政策已出台了不少,但是落实力度不够。因此,普惠金融不论是政策层面还是执行层面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普惠金融的发展得益于小微企业服务、农村金融服、金融教育和权益保护的改善和发展。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地方产出水平、人均生产率和就业率提升,从而提高了国内的产出;同时,提升了国内消费水平;金融的需求增大,则有助于降低了犯罪率,改善了经济环境,体现了包容性增长。
我国的金融配置长期分配不均,金融不公平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传统金融服务于高收入、能力强、拥有较多的财富的大企业、大客户,他们占据了优质的金融服务,弱势的群体的金融需求就无法被满足。可以看出,“二八定律”在金融市场影响显著,这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普惠金融的发展则缓解了这一问题,普惠金融是为小客户和小企业服务的,这些小客户和小企业往往收入低,能力较弱,财富较少。普惠金融能够降低金融标准,服务于弱势群体,满足小微企业的切实需要[4]。普惠金融和传统金融是互补的关系,增大了金融行业的覆盖率,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截至2018年6月,约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2%。其中普惠领域贷款余额约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6%[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增多,消费能力提高,消费的观念、结构也发生转变,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人们不只是满足于低层次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开始越来越追求身心愉悦和全面发展。不过,我国居民的教育水平仍有待提高。普惠金融主要帮助的就是偏远地区的贫困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但是这些群体由于环境等因素,并没有良好的教育资源,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他们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很少;同时,也没有相关专业人员介绍金融知识,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学习,所以难以意识到掌握金融知识的重要性,这给普惠金融的推进增加了难度。
目前我国非法集资现象较为严重。截止到2017年1月,我国P2P平台共有5881个,问题平台达3514,占比59.75%[6]。这些非法平台大多以高利率或是高回报来诱惑投资者投资,在拿到钱后就“消失”。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经济秩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其次,征信系统不够健全。征信系统可以帮助银行了解情况,如贷款人是否有能力还款,以前是否有不还款记录等。但是,我国的征信系统覆盖率并不高,在136家征信机构中,只有少数的几家征信机构具有上亿人的信用报告[6]。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更是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阿里小贷,P2P借贷等新出现的融资方式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投资规模与上一年相比增长迅速,达2015年全年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投资总额的64.61%[7],这种新的金融产品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数字技术,数字技术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这关系到用户信息的安全。黑客、木马、病毒等会攻击系统,窃取用户信息,甚至是伪造成他人进行交易,从而谋取利益。所以,提升系统安全等级,保障用户安全,才能使互联网金融长久发展。
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成熟,法制体系健全,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十分有特色,坚持法治原则,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不断完善市场监管制度。美国以《联邦存款保险法》、《公平信用报告法》和《社区再投资法》为核心,分别对资产分配和处置,信息使用和隐私保护,规范低收入社区的信贷服务加以规范,保障了金融市场公平、稳定地运行。在这套较为完善的普惠金融法体系的保障下,截止2010年末,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已占承保银行的90%以上[8]。
首先,应建立差异化的法律法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水平高,而西北地区如甘肃、青海等地因为环境等因素经济水平低。所以,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金融政策,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普惠金融的可行性、有效性。其次,应向我国公民普及基本的金融知识。高校应多开展金融方面的讲座,从学生层面普及金融知识;社区也可以定期地开展有关金融知识的专题介绍,聘请金融机构的经理或是主修金融的大学生等开设讲座。再有,应完善征信系统。一些落后地区的征信系统并不完善,所以应扩大征信系统的覆盖率,同时提高征信系统的安全等级,这样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避免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使普惠金融更顺利地发展。
结论:我国普惠金融这一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一定成果,这与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与普惠金融结合,打破了传统普惠金融发展方式,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但是普惠金融政策目前并不完善,监管体系仍有待改进;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银行负债压力增大;非法集资现象频发,征信体系不健全;网络不够安全。本文首先研究了普惠金融政策体系的现况,然后分析了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并从社会和技术视角探索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结合发达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策略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提出了三点普惠金融发展建议:应建立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加强我国居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完善征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