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 孙宏烨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2 — 0135 — 0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进行了新时代,新媒体开始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日趋重要的作用,互联网与新媒体相关产业空前发展,使传统媒体开始急速转型与变革,新形势下行业内急需具备内容策划、开发、制作和传播能力的新媒体人才。我国新媒体行业从业者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仅依靠高校培养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已无法满足媒体新时代的需求。加强新媒体人才培养,解决新媒体人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一条适应时代和学生成长的新媒体课程设置的道路势在必行。
新媒体人才要有内容策划、开发、制作和传播的能力。既擅长融媒体内容的生产,又要掌握各种媒体传播之道。在具备传统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评论的基本业务能力的基础上,掌握图片设计、音视频剪辑、策划营销等运营能力的新媒体人才更具有竞争性。同时,在当今纷繁多变的大数据时代,既能收集碎片数据,又能还原和挖掘图文内容,也将成为新媒体人才的重要技能。
新媒体人才的培养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信息传播方向,培养重点在于被培养者需能够明晰不同信息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行业规则,能够判断大众传播舆论领袖的产生、成型、发展过程等非显性信息,能够充分了解新媒体行业就业形势,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二是新媒体策划人才培养方向,即新媒体人才需有能力明确新媒体运营中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组织策划中小型商业活动,并对新媒体工作具有分析能力,能够判定实际发展情势来选择可行路径进行决策,从而完成本职工作。
张运香(2013),李川汇(2013),金升灿(2013)在《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一文中针对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发展现状分析预测了新媒体人才的发展趋势及以及人才转轨方向,并提出了相关培养策略;张梅贞(2016)在《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新媒体运营”方向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中运用数据抽样调查及分析等方法对社会新媒体人才缺口的类型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李丽萍(2016)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策略》一文中对传统创业和新媒体视域下的创新创业相比较,着重阐释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陈国军(2018)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要素整合的视角》一文中指出高校树立新媒体意识,能够助推学生识别把握创业机会,打造具有新媒体属性的大学生,并提出了相关策略选择。
李福顺(2017)在《普通高校网络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中重点分析了高校的媒体网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校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过于空泛,并有针对性地阐释了相关培养方案与建议。
我国国内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的现状分析着眼于对结果的阐述,研究新闻传播的学者目前偏重于设计课程,而对于新媒体人才培养与学科自身的结合,目前仍无战略性研究。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着眼课程内容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考核形式等本质内容分析新媒体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国内高校新媒体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为开端。据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显示,我国开设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高校已达600余所,其中近70所高校开设了新媒体相关专业,企事业单位成为此类专业本科毕业就业者的首要选择,第二选择为各类媒体。国内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与自身优势,在建设新媒体专业上力求以本校特色为亮点。如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都具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媒体融合的新型传播方式对课程设置提出了新要求,在专业设置中考虑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和新媒体技术内容课程的比重,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完整,课程内容安排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单支到形成体系。
国内高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内容大体可分为新闻、运营、设计等。课程设置模式主要有三类,分为注重培训传统新闻,辅之以互联网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模式;注重培训互联网应用与技能,辅之以传统新闻的模式;注重培训传播学,辅之以互联网信息传播与应用的模式。三类模式都体现了高校课程设置的目标为大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媒体人才。〔1〕
1.理論教育方面
面对新媒体视域下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危机,国内高校纷纷做出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以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这两所典型大学为例。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143学分,课程设置分为通识教育、文理基础、专业教育三个板块,分别不低于50学分、28学分、61学分,另选修课程为4学分。学分达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标准才能获得毕业条件。〔2〕复旦大学注重“通识育人”,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此模块占12学分。同时文理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传播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学概论。此外还在逐步升级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开设媒介技术导论、视觉传播、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等新媒体前沿课程,在本科生阶段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共计20门。
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分体系由课程学分,实践学分和论文训练学分三方面构成,分别不低于140学分、22学分和10学分,这要求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需获得172学分。课程设置分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别不低于62学分、15学分和63学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构成新闻学专业通识课程(≥77学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是清华大学新闻学专业的特色课程,要求修读40学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公共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大学外语三类也纳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中。
2.实践应用教育
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课程大多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这一特点奠定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以复旦大学和清华大学为例,实践教学方面,复旦大学本科教学计划设置了两次实践学习,分别在二年级暑假和三年级下学期。清华大学设置了社会实践和专业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三类实践教学方式,共16学分,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新媒体人才。
1.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教学”是结合在线学习和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该模式融合了传统课堂教学与数字化、网络化在线教学的双重优点,展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引导、激励、启发、监控等作用,同时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创造性。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整合所需的信息技术要素,混合教学模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状态。
目前,混合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高校中普遍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全面地应用各种教学基础理论、新技术方式和应用手段进行教学,通过对多种教学要素的优化配置,将传统课堂和在线网络的两种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有效融合,从而达到增强教师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高效率的双重目的。
2.基于MOOC构建的教学模式
高校MOOC的教学模式是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学生双向交流互动的模式。教师在教学前预先设置教学目标,开放共享多种教学资源,设置交流互动的学习情境,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发布问题,主导研讨,进行教学实践与评价。学生在学习前结合教学资料进行自主预习,在线建立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头脑风暴,产生思维碰撞,“面对面”学习讨论,通过互相评估或自我评估,培养学生多向求异的思维方式。
3.“翻转课堂”的定义与教学模式模型
“翻转课堂”模式将学习过程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步骤倒置,即知识传授由学习者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微视频课程、完成针对性练习等方式在教室外完成;知识内化通过学生的协作探究在教室内完成。视频讲座是翻转方式的关键要素,一般来自教师创建发布或从网络数据库中搜选。翻转课堂中视频资源言简意赅、优化构建学习流程、教学资源准确明晰、练习评测迅速便捷,具有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协作式的交流分享、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全员式的参与学习。
不管是互联网、新媒体还是新闻专业本身,它们都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前沿性,需要扎实的理论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理论需要通过实践进行实际性应用。
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支撑和实践的着力点。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这个学科的分支,从事的也是新闻传播相关工作,所以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素养是毋庸置疑的。另外,新媒体领域的知识更新快,技术变动快,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经验上都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万变不离其宗”即打好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对于新媒体这一应用型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基础,更要加强培养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应辅以实训实践类课程,如运营微信、微博、短视频制作、新媒体内容制作、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新媒体形式的多样性和操作的便捷性使得很多学生在新媒体信息接收和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可以通过老师的系统指导孵化出一些优秀自媒体。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高等教育中,理论教育具有不可或缺性,实践教育也是高校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必要途径。新媒体应用型人才的高素质培养仅靠二者中的一项无法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不可分性使得二者有机融合成为大势所趋。〔4〕
“订单式”培养模式。新媒体企业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共同参与多方面合作和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所预定岗位就业。将教学与实践牢牢锁定在一起,使实习与就业的关系变得更加亲近,这种实际的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实效性,满足新媒体企业的需求,也保障了毕业生就业,拓宽就业渠道。
“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学校对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严格要求,需要进行基础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的教学。第三年学生可以到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进行实际的锻炼。第四年到新媒体企业就业工作。这种模式将实践经验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迅速地学习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阅历进行不断完善,以保证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与高校合作的企业内部建立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是高校学生进行专业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企业和高校分別选派具有较高业务水平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指导学生实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学习和锻炼进行充分的激发,并且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校培养高素质高应用型的新媒体人才。
1.“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据2017年《160家媒招聘信息分析报告》显示,出色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新媒体人才进入媒体的两项重要要素。为培养“实操性”新媒体人才,高校应构建相应的“实操型”实践教学体系,来满足当今媒体市场的需求。除增加课程实验课时,利用校内实训平台训练外,学生还应通过丰富的社团活动,进入高校新闻传播平台,例如校报、大学生广播电视台、网络媒体中心等实训平台进行实践,在遵守媒体制作流程与秩序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性、有延续性的训练计划,力学笃行,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增强团队意识,模拟实操训练
媒体高度重视从业人员的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抗压能力强、个性强的性格品质,媒体产品的高质量持续发展取决于工作团队中每个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媒体工作注重时效性,为抓住热点话题,媒体从业者长期熬夜并在高压中工作不可避免,因此拥有坚韧的心理承受力,对本行业拥有强烈的兴趣与持续的热爱,才能承受住高压力和高强度的媒体工作。新媒体行业注重新媒体人才的合作能力和抗高压能力等,皆属于“软能力”范畴,在高校课堂中难以得到有效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对“软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通过模拟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相关能力与团队意识,进而逐步满足各企业的工作需求。
3.提高平时成绩考核比例
高校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应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学生可先完成最终作品,再通过作品形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成绩评定。虽然此种考核标准重点在于展现学生综合性能力水平,但在实践中学生多项能力无法得到准确反应与全面测评,如团队意识、组织策划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因此在课程考核与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过程考核在整体成绩中的考核比例,更有利于新媒体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与评价。
〔1〕张群.基于新媒体人才培养研究〔J〕.科技传播,2019,17:151-152.
〔2〕易桂姣.校地合作协同培养新媒体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45-147.
〔3〕田秋生.通识教育打造媒体精英——复旦、清华新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1):134-137.
〔4〕柳亮,莫书荣,陈罡,农汉红,容敏华,俞师,黄李凤.高校双学位教育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154-155
〔5〕谢芝,李玲,刘振国.应用型本科物流工程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J〕.经贸实践,2017,(19):316-318.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