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认同在增强民办高校凝聚力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

2019-03-12 04:52张舒雯
理论观察 2019年11期
关键词:凝聚力民办高校

张舒雯

关键词:民办高校;价值观认同;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11 — 0050 — 03

在民办高校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校发展的中流砥柱,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少不了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里的教师团队都存在着流动性大、不稳定的现象。很多相关学者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现象的存在。从侧面来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的现象也反映出学校的教师们对该校的价值观认同度不高,并且该校的凝聚力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问题。所以,本文针对价值观认同在增强民办高校凝聚力中的作用及实现路径的探讨,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价值观认同是民办高校凝聚力生成的基础

“认同理论”最初是由欧洲著名心理学家特纳等人提出来的,这种对群体行为做出新的认识成为了研究群体相互之间关系的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个体对其所在的群体的价值认同,就是其产生行为的基础。在群体内部的个体会以社会分类为依据从而形成对自己群体的价值认同,并且会在此基础上产生内群体偏见与外群体偏见。除此之外,个体也会通过实现比较积极的社会认同或者说通过维持已有的积极的社会认同,从而使得自己的自尊得到提高并且获得满足。“认同理论”也具备其独一无二的特征。第一,认同具有可塑性价值。认同并不是简单的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不断地在调整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最为平衡的完美状态;第二,认同具有社会性价值,因为认同更多地表现为是一种分析社会现象、评价社会现象的方法论;第三,认同具有共存性价值,认同一方面依赖于客观物质,另一方面又会对社会物质存在产生能动作用,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认同理论”促使民办高校凝聚力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也会提升民办高校凝聚力培育的理论深度以及增强民办高校凝聚力培育的实践能力,从而让民办高校的凝聚力建设更加顺利。国外著名学者莫伦与库珀在其研究文章中明确指出:凝聚力对群体行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凝聚力低的群体的工作绩效要远远低于高凝聚力群体的绩效。换句话而言也就是,凝聚力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群体的工作效率以及会提升整个团队的精神。

二、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价值观、凝聚力层面上的差异分析

任何一个组织都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其中有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一个是为了寻求生存与成长要能够很快适应新环境;另一个是为了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转,并且获得适应新环境的各方面的能力,就要进行内部整合。而所谓的内部整合也就是凝聚力。在追求各项目标完成的过程中,组织所呈现出来的齐心协力以及一体性的状态就是组织的凝聚力,它主要涵盖了利益共享以及价值观认同这两个维度。本文选取从价值观认同这个维度对民办高校的凝聚力进行相关探讨。毋庸置疑,和组织有着一致的态度或者说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则会促使人们形成与组织相同的行为方式或者对某一事物持有一致的态度,这样一来,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组织人员团结一致,每个组织的成员也就会因为自己是组织内部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也即有了归属感。〔1〕因此,在民办高校中,教师们对学校的价值观的认同是民办高校凝聚力生成的基础。所以说,如果一个民办高校中的教师队伍对该校的价值观认同程度很高,那么,该校的凝聚力则很强,反之,凝聚力则弱,并且,民办高校凝聚力的增强,同时也是促使教师队伍认同学校价值观的归宿和最终落脚点。

第一、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两者之间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在公信力背景方面。在我国,公办高校的公信力要远远高于民办高校,这是因为教师们必然坚信在政府的强大后盾的支持下,学校的前途与发展必然一片光明,也就会理所应当的把学校看作是自己终身的事业归宿,在学校里安心教书育人。但是,民办高校的设立者不是政府,而是个别的社会组织或者是单独个人,那么,民办高校的公信力就来自于个人或者社会组织,这样一来,学校各个方面的进行都不能够有足够大的保证,也即还是存在着一定风险的,所以,教师们就会或多或少地对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怀疑,也会对自己是否能夠长久坚持下去变得犹豫不决。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民办高校里的教师依旧不能够获得事业单位的相应编制,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民办高校里的教师们的身份依旧被看作是企业的工人,不管是在福利待遇还是在社会保障等方面,民办高校的老师们都不能够和公立学校的老师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民办高校中的教师们的职业安全感要比公办高校教师低很多,并且对学校的信任以及价值观认同都远远不如公办高校中的教师们。

第二、除了在公信力背景方面显现出很大不同,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对组织成员的约束力方面,也有很大程度的差异。众所周知,在我国,有编制的工作人员享有更多的福利,而在公办高校中,教师们属于事业单位编制内的人员,可以和国家公务员的身份相提并论,而民办高校里的老师们却没有编制。这样一来,在民办高校中,学校和教师之间,也就形成了一种身份管理关系,也正是因为存在着这种身份管理关系,所以在公办学校里,教师们想要跳槽去从事别的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也就是和民办高校相比较,公办高校对教师的流动有着很大的约束力,除此之外,公办高校在对教师的流动管理的方面,也有着一整套的非常严密的方法与程序,所以,不管是调入新单位还是调出原单位,都要受到原来单位的意见、人事组织关系等等很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没有征求到原单位的同意,教师是没有办法顺利地调入新单位的,所以说,在公办高校中,教师的流动性受到学校很大的限制。但是,在民办高校中,却是另外一种情况,由于民办高校里的教师不像公办高校的教室门一样占有国家编制,同时也没有公办高校教师们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所以对调入或者调出的教师的人事档案的关系的各种要求也就不如公立高校那么严格,除此之外,和公办高校相比较,民办高校在教师流动方面的管理也相对来说也没有公办高校那么严格,不仅如此,民办高校也缺乏相对较为完整、系统的约束教师流动的有效手段。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相关条例与规定,但是,在现实情况中,仍然会把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劳动合同关系看作是一般的聘用关系来处理,一般来说,只要教师提前一个月向学校提出辞职申请,那么,教师就可以离职。并且,就算学校不同意教师离职或者教师并没有按照约定提前一个月申请离职,民办高校也是没有任何强制有效的手段来限制教师离职。

2.民办高校教师的价值选择。按照专业技术等级能够把民办高校的教师们简单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另一种是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依据很多学者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有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多为退休的公办高校年龄比较大、经验比较丰富的退休教师,而这些退休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民办高校课程的建设与引领、帮扶年轻教师等等方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在民办高校中,高水准、高质量的教师人才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还是比较匮乏的,就职于民办高校中的教师们,更多的是不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中青年教师,而这些中青年教师们由于对学校公信力的質疑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非常容易对学校的长久发展缺失信心。〔3〕所以,他们的工作动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多的是想获得能够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工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内涵建设,变“用人工作”为“工作育人”是关键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用人单位只是把人们的工作简单的看作是一种谋求生存、养家糊口的方法与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用人工作”。但是,只有把传统的“用人工作”慢慢转化为“工作用人”,才能够让学校里的教师们深刻理解并且认同他们所在的学校的独特价值观,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实现两者共赢的局面。

1.内涵建设对于民办高等学校来说意义重大,可以说是其发展的本质要求。尽管民办高校并不是依赖于国家政府强大的财政,但是,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一样有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基础功能和使命,并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的根本,也即人才培养是其核心活动,在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方面依旧处于起步阶段,其战略定位也主要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强化内涵建设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并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达到推动学校、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所以说,内涵建设是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最为本质的要求。

2.能够促使教师认同学校价值观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内涵建设是其中最主要的路径。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是一个相对系统的浩大工程,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队伍建设等等。高校中的教师们既是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承担者,又是建设的重要受益方。民办高等学校进行并加强组织内部的内涵建设,必定会借助于各种方法与手段来培养以及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从而使得教师们能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教师们也会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参与工作与研究,一方面可以推进学校培养人才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会获得很多建设性的成果,比如在项目中完成的论文、研究成果等等。民办高校只有逐渐转变“用人工作”为“工作育人”,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师们把学校的价值选择视为一致,从而认同学校的价值观,进而实现提升学校凝聚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组织凝聚力结构与影响因素:案例研究及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7):36—37.

〔2〕睦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15,(06):48—57.

〔3〕杨福家.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现代教育论丛,2015,(02):28—29.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凝聚力民办高校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方向思考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