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丹
(盘锦市中心医院神经内四科,辽宁 盘锦 124010)
眩晕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后循环缺血占缺血性卒中的20%[2]。很多患者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基础上[1],常合并后循环缺血。中医的病因病机在于风、痰、虚,治疗重在治风化痰,息风定眩[3]。本研究从中西医不同角度探讨内耳眩晕病的发病机制,对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找到中西医治疗本病的最佳结合点,提高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7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共67例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用药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n=31例)和研究组(n=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对照组中女 14例,男17例;年龄55~65岁,平均59.32岁,研究组中女15例,男21例;年龄56~66岁,平均 61.05岁。2组患者中年龄、性别比例等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 符合后循环缺血诊断;(2) 发病时间<72 h;(3)仰卧侧头位试验(Roll-test)阳性;(4)Dix-Hallpike试验阳性;(5)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告知实验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疾病者;(2)合并颅内肿瘤、血液病者;(3)合并眼源性眩晕、内耳疾病,如突发性聋、美尼尔氏病、前庭神经炎等;(4)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等。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糖尿病者给予降糖治疗,高血压患者给予控制血压,同时给予6 mg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1片/次,每日 2次,口服,共15 d。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给予银杏叶滴丸治疗,2粒/次,每日 2次,共 21 d。
1.5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UCLA眩晕调查问卷[4]进行疗效判定:无效:位置性眼震和眩晕加剧或无变化;有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未消失,且减轻,发作频次减少≥60%,生活或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但能坚持工作;痊愈:位置性眼震或眩晕完全消失,其他伴随症状也完全消失。
1.6 观察指标 椎动脉彩超检查:采用美国GE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对前后椎动脉颈段第5~6横突孔之间椎动脉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和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安全性分析:观察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t检验比较计量资料 (x±s),х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 P<0.05作为判断差异有显著性的标准。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17例患者无效,9例患者有效,5例患者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45.16%(14/31);研究组患者中2例患者无效,10例患者有效,24例患者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34/36)。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х2=10.458,P<0.05)。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2组患者治疗前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2组患者治疗后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各自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x±s)
2.3 2组患者用药安全性分析 2组患者用药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临床表现特征是头晕与目眩,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或脱证而危及生命[5]。临床上常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有扩冠、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眩晕,对其发生发展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6]。从中药银杏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为银杏叶滴丸,其主要成分为总内酯和总黄酮醇苷,具有改善循环、扩张血管、活血化瘀的作用[7]。常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等疾病的治疗。
甲磺酸倍他司汀的药理性质和化学结构与组胺类似,是组胺H3受体强拮抗剂,组胺 H1受体的弱激动剂,最为有效的给药方式为口服给药[8]。甲磺酸倍他司汀可直接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增加内耳血流量,消除内耳淋巴水肿,改善内耳循环,发挥抗眩晕疗效[9];与利尿药、皮质激素等抗眩晕常用药物对比,甲磺酸倍他司汀对各种发作频率及程度的不平衡、头晕、眩晕的症状有明显作用,且有较轻微的副作用[10]。
临床上关于眩晕的治疗,多采用中西医联合用药的方式,如参麦注射液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要显著好于单纯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的治疗效果[11],复方天麻蜜环糖肽片联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高于单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本研究采用银杏叶滴丸与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用药的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45.16%;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2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х2=10.458,P<0.05)。这说明,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对照组患者。2组患者治疗前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2组患者治疗后阻力指数、平均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峰值流速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各自治疗前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的研究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对照组,这与银杏叶滴丸可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有关。
综上所述,良性位置性眩晕合并后循环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银杏叶滴丸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