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子岩茶场往事

2019-03-12 01:31文丨曹前军
遵义 2019年4期
关键词:屯子湄潭县茶场

文丨■ 曹前军

1953年,春夏之交,贵州省省长周林到湄潭视察,在贵州省湄潭茶场(简称湄潭茶场)负责人张忠诚等陪同下,视察该场茶叶加工厂和象山茶园后,将该场生产的“龙井茶”更名为“湄江茶”。并说:湄潭好山好水好种茶,要大力发展茶叶产业,要认真落实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重要指示。周林省长走后,张忠诚立即组织该场党政领导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省长的指示精神,于是,一个宏伟的发展规划很快形成。

1954年,湄潭茶场党委调遣精兵良将,到屯子岩安营扎寨,开荒种茶,经过艰苦奋战,年底开垦和种植茶园700亩,并正式成立贵州省湄潭茶场屯子岩分场(简称屯子岩茶场)。因该场东面悬崖峭壁间有一柱巨大的石柱形似屯粮食的竹编屯子而得名。

屯子岩茶场自创建至今,历经四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第一阶段(1954年春至1966年春)为快速发展时期。1958年,党中央在南京召开“全国茶叶工作会议”,会议发出“超锡兰(即斯里兰卡)、赶印度,跃居世界第一”号召,并将湄潭县列为全国茶叶生产重点县。湄潭茶场党委旋即制定“大战1958年”战略规划。经过大战一个春夏,屯子岩茶场的茶园面积由1954年的700亩发展到1965年的1000余亩,茶青产量由1958年的10余吨提高到1965年的近50吨。第二阶段(1966年夏至1978年秋)为“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略)。第三阶段(1978冬至2012年)为改革开放时期。此阶段的屯子岩茶场与象山茶场、永兴茶场一样,其生产经营对内对外皆推行租赁承包制。这时期,茶园面积逐渐萎缩,从1965年末的1000余亩减少至800亩左右,主因茶树渐次老化而荒芜所至。第四阶段为地方政府管理阶段,即2012年起,湄潭茶场的管理权限,由省农业厅交由湄潭县人民政府。

1954年至1978年,屯子岩茶场按国家农垦企业模式进行管理,曾实行过准军事化管理。其内部管理层次按场(连)、生产队(排)、生产小组(班)。在历届场(连)领导中,职工印象较深的20世纪60年代初,有场长熊世香(安徽农学院茶叶专业毕业生),政治指导员吴国民。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期间,有周冠武场长(曾任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警卫营副营长,兼特务连连长)。他军人作风明显,管理严格,对职工不论“家庭出生成分”。他说:什么论成分,敢打仗、能打仗、会打仗就是好同志!

以后任场长的还有王英、张力等。

屯子岩茶场的正式职工从建场时的50余人,发展到1963年底的218人,后来有所增减,至1978年底,仅70余人。

茶场初期的工人,由总场调配部分有技术的工人作技术骨干,再从退伍转业军人、城市无业青年、农村青年中招收工人组成。

1957年,湄潭县将县机关、学校部分“右派分子”送到屯子岩茶场劳动改造,以充实扩大其职工队伍。其中有文宗全(落实政策后先后任湄潭县党校常务副校长、湄潭县教育局长)、张中驰(落实政策后曾任湄潭县粮食局局长)、邹正和(湄潭县知名老中医,曾任湄潭县中医院副院长)、许子尹(老干、落实政策后曾任《湄潭县志副主编》)、李洁方(落实政策后曾任《湄潭县志副主编》),还有高尚文、王明兴等近50人。到1962年,大部分“右派分子”被摘帽后,离开屯子岩茶场。

1959年1月15日,共青团中央书记胡耀邦视察了湄潭县城区小麦、油菜籽生产和湄潭茶场后,于当天下午会见了出席县委“全县双千斤积极分子大会”全体人员,并发表重要讲话。胡耀邦说:“湄潭这个地方很好!农业生产,除了盛产大米、玉米外,还有生产茶叶、烤烟等经济作物的优势,木材也不少,是个富县,应该把这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跟你们县领导算过一个账,就是每亩茶园用30个工,生产3担茶叶,经济收入折合人民币120元。而每亩水稻用工数量相同,按亩产1000斤计算,才折合24元,况且目前亩产还根本达不到1000斤!因此,今后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把湄潭建设成产茶大县!”

是年,湄潭发生“五九事件”,近10万农民因浮肿而死亡,出现了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的现象。是时,湄潭茶场茶园面积达4350亩,全场干部职工仅780人,茶场产业工人严重不足,严重阻碍了全场茶叶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临时采茶工人更缺乏。湄潭茶场党委将此情呈报到省农业厅及省劳动局,要求招收工人,以解茶场燃眉之急。

1963年,为填补湄潭劳动力不足,省农业厅和省劳动局联合下发文件,决定在贵阳市、遵义市、正安县、桐梓县等市、县招收1000余名大、中专及初中以上毕业生到湄潭茶场工作。

是年,分配到屯子岩的大、中专毕业生及初中以上毕业生达180名。这批新工人除开荒种茶、采茶、运茶青,修建职工宿舍(茅草房、干打垒)和礼堂(兼饭厅)等外,还修建了两条马路,一条从县城老车站经黄泥沟、湄江林场翻土地垭直达场部;另一条则从湄(潭)正(安)公路尖山坪山垭段(现公墓边),穿过湄江林场林地在土地垭与老车站修来的公路交汇。

这批有文化、有理想、守纪律的青年工人,意气风发,团结奋进。他们在场党支部的关心和支持下,成立“贵州省湄潭茶场屯子岩队俱乐部”(时有34人,其中男15人、女19人);成立“贵州省湄潭茶场屯子岩队体工队”(时有32人,其中男23人、女9人)。俱乐部负责人为宋建国(贵州大学艺术系音乐专业毕业);体工队负责人为吴幻平(贵阳师院体育系毕业,与国家乒乓队、世界男子双打冠军王家声都是遵义地区体大工队队员、同时又被选入贵州省体育急训队,因家庭成分未能入选国家队)。宋建国与吴幻平等大学毕业生和部分高、初中毕业生,都是主动报名到湄潭茶场当工人,有的甚至是瞒着家长积极申请来的,他们被分配到屯子岩茶场当上了一名普通工人。

他们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有组织地唱歌、跳舞、演戏和打球(篮球、乒乓球、足球)。节假日期间,俱乐部应邀参加县、总场各种文艺汇演和比赛,他们在每次演出和比赛中,都获得最高奖项,让湄潭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撼。同时,他们还经常到周边区、公社慰问演出。体工队也经常与湄潭一中的师生和湄潭茶场总场的青年职工开展各种球类友谊赛,在湄潭县里举办的各种球类大赛中一直保持不败纪录。屯子岩茶场俱乐部和体工队的成立,为促进湄潭县文娱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文化大革命”前夕,贵阳市以一纸“贵阳市在全省各地国营农场工作的中学生,可以回贵阳市继续念书”的文件,打破了这批年轻工人心里的平静,使他们忽然躁动起来。于是,不少青年工人便离开屯子岩茶场回到了贵阳市。但仍有不少来自贵阳市的青年工人却坚定地留了下来,为发展湄潭县茶叶生产贡献了青春年华,如中国著名画家、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孟光涛之女孟美丽和刘洪英等,至今仍坚守在茶叶飘香的湄江河畔。留下来的另一个家住贵阳市的原客车站不远的中学生周桂花,于20世纪不幸英年早逝,而长眠在屯子岩山下。

屯子岩茶场自建场之日起,直到20世纪末,按照毛泽东主席确立的“支部建在连上”规定,党组织健全,始终全面地发挥着其“战斗堡垒”和“指挥部”的作用。同时共青团组织也健全,同样发挥了其先进模范作用。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热潮,神州大地处处都在“放卫星”。屯子岩茶场党支部也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也要力争放一颗卫星。全体党员审时度势,在场内一个叫龙骨坪的地方开垦了3亩地,作为“党支部快速优质高产茶叶示范基地”。共青团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在进场的右侧开垦了2亩地,作为“团支部快速优质高产茶叶示范基地”。基地采取高度密植,高度施有机肥的措施,从而也放了一颗不大不小的卫星——提速、优质、增产。

“基地”的意外收获,引起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茶叶专家的高度重视,冯绍隆、吴子铭、李明瑶以屯子岩茶场党、团“茶叶示范基地”所取得的经验为甚础,经科学实验和研究,系统地提出一套茶树“密植免耕快速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并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中国茶树栽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引起全国茶叶界的强烈反响,先后有16个产茶省(区)1万余人次到湄潭茶场参观考察取经,14个省(区)茶园推广应用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这一成果,对发展中国茶叶的现代栽培技术,屯子岩茶场功不可没。

风雨六十载,悠悠故园情。当年参加屯子岩茶场开发和建设的干部职工,已年逾花甲,有的已年届九十,不少人已成古人。

2007年5月的一天,近90名曾在屯子岩茶场放飞过理想,也流过汗流过泪的贵阳市、遵义市、正安县、桐梓县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初中毕生,从四面八方,又相约结集在湄潭县城,满怀深情地搀扶着还尚在人世的年事已高的当年老领导,徒步走到屯子岩茶场,泪水涟涟地追忆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追寻他们遗失在茶园中的旧梦。

而今,屯子岩茶场的茶园已显现出某种苍凉的景象,当年修建的房舍除一栋茶叶加工车间外,其余已成断垣残壁,操场上、马路边荒草丛生。除当年的两个工人还在那儿坚守外,平时几乎是人迹罕至。

褪去昔日的芳华,记忆渐渐远去。然而,屯子岩茶场至今完整地仍保存着当年的干部职工所创造的丰富的先进的文化基因,还闪烁着当年茶叶产业工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向上的人格光辉。

猜你喜欢
屯子湄潭县茶场
新伟茶场
湄潭县开展2021年“开学季·关爱行”助学活动
更远的屯子叫啥名
湄潭县茶叶产量与气候关系
茶场劳动用人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因为一个镇 爱上一座城 古茶场文化小镇的一缕风情
伊马茶场
夜道儿
私 奔
2007-2008年度油菜“3414”肥料田间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