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翻转课堂式教学设计

2019-03-12 02:41杨丽娟
中学生物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毛绒细胞膜磷脂

杨丽娟 高 扬 燕 艳*

(1.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73100)

(2.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山东济南 250100)

1 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本节内容有两大难题:①如何有效学习科学探究史?若是仅由教师简单叙述,将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难以从旧知中扩展获得新知,课堂枯燥而低效。②如何直观生动地让学生理解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的结构微观而抽象,现有的教具无法展示其“流动性”,学生难以形成具体的认知。笔者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具的创作来突破难题,从而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 教学目标

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体会细胞膜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学习科学史,培养运用模型与建模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③根据科学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表达与交流,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

④运用结构与功能观,对事物作出科学解释和判断;将结构与功能观与自身发展联系起来,培养主动承担与解决问题的个性品质。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出现为什么是生命形成的关键一步?”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联想到“细胞膜拥有丰富的功能”。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紧接着,教师追问:“细胞膜为什么可以拥有这些功能?”学生思考后,难以说出准确的答案。此时,教师提示:“生物学中有种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学生据此联想到细胞膜的功能与结构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胞膜的结构是怎样的?”

本环节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膜应具备怎样的结构才能实现它的功能”,使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产生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根据旧知——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来推测新知——细胞膜的结构,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2 角色翻转,主动探究

课前,教师将学生按照科学史的时间顺序分成4个小组(表1)。每个小组有两项任务:①合作收集资料,根据相应时期科学家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小组对于“细胞膜的结构”进行思考、表达与交流。②小组成员共同制作细胞膜的结构模型。

表1 学生小组的分工

课上由各小组代表依次介绍相应时期的实验现象并展示模型(图1~图3),其他同学记录其展示过程中的优点与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在准备、展示与聆听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遗漏的知识点。本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图1 磷脂分子铺成一层

图2 磷脂双分子层

图3 单位膜模型

3.3 特色点评,互相学习

及时反馈、激励性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3.3.1 小组互相提问与答疑

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也萌生了新的问题,因此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提问组向展示组提出之前记录下的疑问,由展示组进行回答。对于提问组提出的问题,展示组经过反思做出必要的订正和补充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归纳出合理的结论。学生通过组内、组间的合作学习,对问题及时反馈,有助于进一步内化知识,构建更加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

3.3.2 小组自评与互评

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有必要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师给出“组员参与情况”“展示效果”“模型美观”“小组活动秩序”等关键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自评与组间互评。学生结合之前记录的展示组的优点和问题,表达交流。学生通过本环节既可以自我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又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3.3 教师点评

为了加强各小组的集体荣誉感,教师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以及小组自评与互评的结果,设置团结之星、演讲之星、模型之星与文明之星四个奖项,采用颁奖的方式对各小组表现突出的方面进行肯定,使小组内形成互动、互助的局面,小组间形成互勉、互进的良好氛围。

3.4 限时任务,解决疑惑

通过前面的环节,学生初步了解了各种成分是如何构成细胞膜的,但是对于细胞膜的运动现象,仅凭目前构建的模型难以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疑惑。教师布置一项课上限时任务,学生需要在3 min内阅读两则材料,尝试得出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能运动的结论,进而回答细胞膜产生运动现象的原因,总结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5 直观演示,加深理解

根据新的实验证据,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目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师通过展示亲自制作的模型,带领学生梳理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演示磷脂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运动,从而使学生思考与总结细胞膜具备流动性的原因。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细胞膜的功能,并提出问题:“请观察模型,细胞膜的这些功能分别是通过哪部分结构实现的?”学生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

本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结构与功能观的理解,此外,还能够为本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学习埋下伏笔。

3.6 畅谈收获,反思总结

教师引导回顾探索细胞膜结构的历程,学生积极思考,表达交流,对本节课的内容起到点睛与升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学生反思:从生命观念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结构决定功能,物质决定结构”,想让自己拥有怎样的能力,就要让自己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从而主动学习相应的知识。

4 教具制作

目前真正能展示“流动性”的细胞膜教具几乎没有,经过多重摸索,建议选取的材料为乒乓球(40个)、毛绒条(40根)、细铁丝(20 cm,6根)、彩泥(两色)、海洋球、白乳胶。接下来介绍“流动性”细胞膜教具的制作步骤。

4.1 磷脂分子的制作

用乒乓球表示磷脂分子的头部,用毛绒条表示磷脂分子的尾部。乒乓球的色彩鲜艳,大小合适,毛绒条同样颜色丰富,粗细适中,适合展示。乒乓球质地略硬,钻孔时可用烧热的细铁丝直接烫穿,随后将毛绒条直接插入孔中即可。

4.2 蛋白质分子的制作

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分布方式有,覆盖式、镶嵌式及贯穿式3种。用捏扁的海洋球表示覆盖式的蛋白质分子,用铁丝穿过海洋球,将其卡在磷脂双分子层中,便于演示蛋白质分子的运动。用彩泥捏出镶嵌及贯穿式的蛋白质分子,使用白乳胶将其固定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式的蛋白质分子能起到支撑作用。

4.3 各基本单位的连接

使用烧热的细铁丝对乒乓球钻孔。使用相同颜色、相同长度的毛绒条,将磷脂分子连接成串,每串5个磷脂分子,8串为宜。毛绒条具备独特的摩擦力与柔软度,既能保证乒乓球不易脱落,也能展示出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用毛绒条将成串的磷脂分子连接成网,形成两层磷脂分子。

用细铁丝作为磷脂分子层的支架,使用白乳胶将铁丝与乒乓球的连接处进行固定,露出的铁丝尖端用白乳胶涂抹,待其风干,防止使用者被划伤。

最后,将制作好的蛋白质分子覆盖、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图4)。

图4 完成后的模型

5 教学反思

经过教学实践,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学习科学探究史,通过小组之间的提问与答疑,有助于学生自主归纳出合理的结论,构建更加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教师采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组间形成了互助、互勉的良好氛围。制作并展示真正具有“流动性”的细胞膜模型,将细胞膜的功能与其结构相呼应,使学生直观而深刻地体会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定问题,小组合作的活动难以保证全员参与。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更关注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如应尽可能地详细、具体发布布置小组合作的任务。

猜你喜欢
毛绒细胞膜磷脂
疫情下的毛绒产品 口罩收纳毛绒三宝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我的毛绒小熊
夏志文 他以土豆、毛绒、思维与奔跑搏击贫困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辣椒碱磷脂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宫永宽:给生物医用材料穿上仿细胞膜外衣
香芹酚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