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静
(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上海 200540)
叶澜教授关于“学科育人价值”有这样的描述:“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生命科学能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不断地认识生命、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珍惜生命。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学科育人价值,并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延伸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让生命科学的课堂熠熠生辉。
“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是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中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感受器的概念和类型,知道物理和化学信息的获取途径和感觉的形成,属于A级。可见,知识的要求较低,教学不能仅仅止于知识目标的达成,必须要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本节课的育人价值,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面以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挖掘并渗透学科育人价值。
教学一开始,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出示及吟诵诗词“雨余庭院冷萧萧”“暗香浮动月黄昏”“自在娇莺恰恰啼”“腊月草根甜”,并设问: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光影声色、冷暖香甜都动用了人类的哪些感官?是人们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哪些类型的信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分别是人依靠皮肤对温度的感知、眼睛对颜色光亮的捕捉、鼻子嗅到了花香、耳朵听到了黄莺美妙的歌声、舌感知酸甜苦辣咸……
教师继续设问:可以把这些信息分为哪两种类型?学生答: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并进行了归类。教师接着追问:外界信息是如何被身体获取的呢?结构基础是什么?这些美好的感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优美的诗词使课堂的大幕拉开时即具有诗情画意的意境,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感觉到“有各种感觉真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
本节内容非常适合学生自学,在“皮肤感受器”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
①先学: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如,皮肤有哪几层?皮肤有哪些感受器,其形态各有什么特点?感受器的实质是什么?触觉是如何产生的?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
②后教:学生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
③当堂训练:借助海伦·凯勒的名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文字,检测学生对皮肤感受器这一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欣赏该篇中的一段文字:“我抚摸过花朵那令人愉快的天鹅绒般的质地……”并提出问题:她的这些感觉是通过皮肤中的哪些感受器获取?同样是感觉神经末梢,温度、压力、痛、接触感受器的结构却是各不相同的,但都是十分精妙的,你能悟出怎样的生命观?
海伦·凯勒的美文让生命科学的知识有了灵性,让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回到生活。教师的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索生命的本质,并形成观点和思想。例如,不同的结构决定不同的功能、结构的精巧有助于增强生命对环境的适应性,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在师生及生生的思想交流碰撞中,学生会逐步形成一定的生命观念如系统观、进化观。对于高中学生来说,生命观念是学完生物学课程多年之后,具体概念早已忘记却仍然留在脑子里的东西。
每节课都会有若干个相关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不注意每一个教学内容间的有效过渡,只是通过“下面我们学习……”等简单的方式来推进教学进程,听起来就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会下降。本节在教材文本中“光感受器”放在“皮肤感受器”之后,在承接两知识点教学时,教师继续以海伦·凯勒文中的“如果说仅凭我的触觉我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愉快,那么凭视觉该有多少美丽的东西显露出来”一句话为衔接语,自然过渡。这让学生在“有感觉真好”后,体会到“感觉缺失”的遗憾,意识到应保护眼睛,珍惜身体器官,珍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此时,教师并不用现成的语句点破,进行说教式的生命教育,而是呵护学生即时产生的宝贵的心理体验,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达到育人于无痕。
在学习了人类的几大感受器后,教材还介绍了其他生物的感受器,通过比较,使学生领悟到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不等于学科的德育价值。育人价值指向学生个体精神发展的全部,包括知识结构层级、思维方式与思维品质等。一节好课的结尾要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知识结构化,加入学生的思维网络中。在具体讲解每一种感受器,以及每一种感觉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均用流程图的形式进行了分析。最后的小结阶段,教师将这些流程图的主干加以提取,归纳形成一条主线,加以板书,这条主线即是串联本节课纷繁知识点的暗线(图1)。生物学概念的图示化表达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均具有益的价值。
一节有意义的课还要在情感上鼓舞学生,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例如,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深情寄语学生:“我们要用好这些感受器,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要练就一双明察秋毫的慧眼,要耳听八方,明辨是非,面对诱惑不能只凭一时的感观刺激。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灿烂辉煌。”相信这节课后,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几个零落的知识点,更是满腔挥之不去的感慨。教师起到启迪的作用,目的是把学生情感的闸门打开,将对人的教育落实在促进每一个鲜活的生命美化之中,力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
本节课教师注重挖掘知识目标背后的育人价值,并选择了合适的素材如作家海伦·凯勒的文章、古代诗词、图片视频等作为载体,合理组织教学资源,使本节课的教学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结合,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学内容各部分间的衔接过渡自然顺畅;教学尽管有拓展,但紧紧围绕一条主线。最后,教师利用板书总结教学内容,提纲挈领,高度浓缩课堂精华;生命教育强调学生作为领悟的主体,教师无痕渗透。
总之,生命科学是一门饱含育人价值的课程。在教学时教师应有机整合学科育人与知识点学习,探寻教材中显性、隐性的育人内容,使学生于潜移默化中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