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河南 郑州 450000)
上腹痛综合征属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临床症状为上腹痛或上腹部烧灼感,具有持续反复发作的特点,且患者并未出现器质性病变,临床研究指出,此疾病多与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1-2]。所以抗焦虑、抑郁药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大家重视。常规治疗以质子泵抑制剂为主,通过减少患者胃酸分泌,缓解上腹痛及烧灼感。质子泵抑制剂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长期治疗效果不尽理想。因此,本文探讨了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上腹痛综合征疗效,现详述如下。
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上腹痛综合征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患者入院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9例。对照组男18例,女21例;年龄32~64岁,中位年龄48.43岁;病程1~5年,平均(3.14±0.77)年。观察组男19例,女20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9.13岁;病程1~4年,平均(2.72±0.61)年。本次研究经由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
纳入标准:①符合罗马IV上腹疼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 EPS)诊 断 标 准[3],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上腹部烧灼感,每周至少出现1 d,诊断前症状出现时间至少6个月;②根据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或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DS)评分诊断为焦虑或抑郁;③近1月内大便常规和潜血试验、血液生化、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患者知情并自愿参 与。
排除标准:肠道、肝胆胰器质性疾病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3个月服用过镇静药物、抗抑郁药物或抗神经病药物患者[4]。
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31292)治疗,10 mg/d,1次/d,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丹麦H.Lundbeck A/S,注册证号:H20080175),10 mg/d,分2次服用。比较两组治疗第8周末的临床症状评分及心理状态评分。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症状变化情况,并叮嘱患者治疗期间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合理规划饮食,不得食用辛辣刺激或者油腻食物,并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给药方案。
①EPS症状评分。根据患者上腹部疼痛及上腹部烧灼感严重程度进行评价:0分:患者无症状;1分:经提醒才能回忆起有症状;2分:患者有主诉症状,但日常生活不受影响;3分:患者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患者1周内出现以上症状的天数计为症状频率。1周内各症状评分=症状严重程度分×症状频率,EPS症状总评分等于各症状评分之和[5]。根据症状减分率评估治疗是否有效,显效:症状总评分下降幅度>75%;有效:症状总评分下降幅度为50%~75%;无效:症状总评分下降幅度<50%。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6]。
②心理状态评估。应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包括情感、精神、心理等维度,满分80分,以45 分为临界值,评分越低说明心理状态越佳[7-8]。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Zung氏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51.22±4.11 43.49±3.45 52.59±3.61 40.28±3.66对照组 39 50.39±4.84 48.37±3.34 53.22±3.83 47.57±3.28 t值 0.816 6.347 0.747 9.263 P值 0.417 0.000 0.457 0.000
上腹痛综合征临床发病率较高,患者伴有持续性、反复性上腹疼痛或上腹烧灼感,但未出现器质性病变,诱发原因十分复杂,具体与内脏敏感性、胃酸分泌、精神因素等相关,临床治疗需综合考虑上述因素[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就治疗总有效率而言,观察组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74.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尚惺杰等[8]研究结果一致。具体原因分析如下:针对上腹痛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以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为主,雷贝拉唑是一种常见PPI类药物,能够对胃酸进行有效抑制,进而缓解患者上腹痛综合征临床症状,但因FD患者多合并焦虑、抑郁,单用雷贝拉唑长期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临床日渐主张在常规消化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配合开展抗抑郁焦虑治疗,其中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的复方制剂,前者可刺激多巴胺合成与释放,达到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后者能够对突触前膜进行抑制,避免其再摄取去甲肾上腺素,进而提高了多种神经递质含量,达到良好的抗抑郁效果,将其给予上腹痛综合征患者可降低内脏敏感性,调节肠道神经肌肉运动功能,调节患者各种精神因素,与雷贝拉唑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上腹痛综合征患者,行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雷贝拉唑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其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荐使用。但是本次研究样本容量较小,结果存在片面性,且并未对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不同剂量药效进行探究,需在今后研究中予以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