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顺君
(宜兴214221)
紫砂壶是孕育茶香的摇篮, 因其独特的材质和精彩纷呈的造型而为人所熟知,被誉为“茶具之王”,紫砂壶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息息相关, 深受茶文化“正、清、和、静”精髓的影响,散发着幽静的气息和深远的禅意,让人在一壶一茗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得到心灵的安宁。 紫砂壶为身处俗世喧嚣中的人们提供了一方安隅,一把小小的茶壶,一张小小的茶桌,就能隔绝一切喧嚣,让人们沉浸于“结庐在人境,毫无车马喧”的意境。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这是佛家的一句禅语, 意为:以其手执经书,百思不得其解,不如放下,自在地喝一盏茶,一切禅理就自然了悟。 这句话将茶禅一味的真谛阐述得淋漓尽致。 自诞生起,紫砂壶便与茶文化、禅文化有着莫名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相传,紫砂“五色土”的发现便是由一位和尚指点,后来第一把紫砂壶“供春壶”也是由金沙寺一名僧人创作,冥冥之中,一切因缘际会,似乎早已注定。 紫砂壶“禅·心生万物”(见图1)是一把与禅文化相关的作品,此壶是我去芙蓉寺参佛礼佛时,面对香火鼎盛的寺庙,心有所感而创作的作品。 夕阳西下,面对恢弘古老、庄严肃穆的寺庙,欣赏着精雕细琢的中式装饰, 聆听着深沉而悠远的钟声,悠然地漫步其中,一尊尊姿态各异的佛像或双手合掌、或手捻佛珠、或笑容可掬地坐于庙宇之中,那一刻所有的心神仿佛被一种盛大且无形的力量攫住,一种自在安然的平静感、万物之大的壮阔感油然而生,所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都消散殆尽。 那一瞬间,跳出了自身的局限,不再执着于得失,不再执着于自己的悲喜,当我看到世界之大,当我看到那些虔诚跪拜的信徒,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变得渺小起来,内心得到了真正的释然。
图1 禅·心生万物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此壶以佛学为题材, 融入了在芙蓉寺礼佛的所思所想, 创作此壶时,我将佛仗、僧帽、转经筒、佛耳、莲花座、心经等印象深刻且具有佛教代表意义的元素融于其中, 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 此壶的壶身以转经筒为原型进行塑造,融入了360°旋转的创新理念,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做工复杂而精密细腻,别具一格,形成了万物之象。 在西藏随处可见转经的人,人们认为转经就相当于念经,是忏悔往事、消灾避难、修积功德的最好方式。 转经筒一圈圈地转动,承载着世人虔诚的向佛之心,承载着世人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世间万象,观照着人们的心灵;壶底采用莲花座的形式,其造型优美,花瓣次第展开、灵动雅致,体现了“步步生莲”的意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在世人心中是纯净无暇的圣物,是佛教之花。 莲花座上方以陶刻的技法在壶身陶刻《心经》,《心经》 是般若经中一部言简义丰、 博大精深、极为重要的经典之作,被广为流传,虽然只有短短的260 个字,却体现了佛教的精髓思想;壶身顶部形似莲瓣僧帽,造型与壶底上下呼应,极具形式美和韵律美;三弯流从壶身自然胥出、转折有度、粗拙浑厚、挺拔有力、出水顺畅,根部以莲花花瓣的形式与壶身相接,衔接自然、优美灵动;壶把造型宛若宽厚的佛耳,与浑然有力的壶流相互呼应,彰显出宽厚大度的气质。 佛耳是有福和长寿的象征,传说中佛祖释迦牟尼“耳垂达肩”,因此有了“耳大有福”的说法。 再者,肉肉的耳朵也代表了宽容的气度,心存善念,以宽容之心为人处世,必能积累福气;此壶壶钮以佛仗为原型,造型形象逼真,中间以镂雕的传统工艺技法雕出佛像,刻画细腻精致,体现了紫砂壶装饰工艺的微妙,体现了前人的智慧。
此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工艺,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去粗取精、推陈出新成为艺术创作的关键。 所以,在创作“禅·心生万物”时,我极力摆脱传统的限制和束缚, 试图以新的理念和工艺去诠释佛文化的主题,希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周国平说: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件事上,那件事多么小也会被无限放大,仿佛是天大的事。 那么,调转你的视线吧,去看人间的百态、历史的变迁、宇宙的广袤,再回头看那件事,你就会发现它多么微不足道了。 让你的心灵活在一个广阔的世界上,你就不会死在一件小事上了。 我认为此话极具禅意,与佛理相通。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生在世,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