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视点》主创谈主旋律短视频创作技巧

2019-03-12 07:34文/高
中国记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视点字幕领导人

□ 文/高 尚

内容提要 本文以新华社最新推出的总书记出访和主场外交短视频栏目《第1视点》创作历程为例,从受众分析、创作特点和技巧等方面为这种新兴互联网产品“短视频”进行定义和鉴别,剖析短视频本质上的特有属性,发现其传播规律,对主旋律题材如何利用好短视频的属性进行传播提供建议。

服务于国家领导人报道的创新栏目《第1视点》从诞生之日起,就充分利用当下最流行的短视频手段进行策划和制作。到目前为止,《第1视点》发布的皆为9∶16的竖屏视频,每集时长30秒-1分40秒,标题、构思都符合短视频特性。用最新的手段和观念制作习近平总书记的报道视频,创作团队敢于承担风险,并坚持不断创新,让领导人的身影和主张得到更广泛传播。这是新华社对领导人视频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让受众感到更近、更新、更亲。

一、把握社交这一属性

短视频面对的是社交媒体人群。他们非常依赖手机,一般都有表达自己的愿望,并希望参与重大事件、重大话题的讨论,与其他人(熟人或陌生人)产生联系和共鸣,从而在社交媒体和朋友圈建立自己有影响力的形象。

《第1视点》从一开始就定义为手机传播,因而选择了竖屏创作,让领导人形象在手机竖立时全屏展现。正因为《第1视点》开创性地使用领导人竖屏视频,排除画面中的其他干扰,突出主要人物,符合人体直立的美学构图,展现了高大、清晰、中心、充满风度的大国领导人形象,在激烈竞争中站稳了核心报道一席之地。

《第1视点》背后的创作规律符合短视频的传播属性。如何提高视频的竞争力?需要深入分析受众心理来破解。

特点1: 短视频用户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破解:开门见山 高度凝练

短视频最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观看时有很强的目的性,需要用最短的时间从视频中获取需要的信息,记住这一点对创作非常重要。这与传统的电视新闻有较大区别,使受众对短视频的创作效率要求非常高。比如,人们一般不会点开一个从标题中无法获知这是要讲什么的视频。所以,短视频的“短”,不仅指视频时长的短,还有受众观看的心理预期很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互联网上爆款的短视频,都是开门见山,把最精彩的内容放在前面。并且题目精悍,比如《1分钟告诉你这部90分钟的好莱坞大片都讲了些啥》这种“带时长”的标题很受欢迎,人们知道自己只需要花1分钟,就可以大概知道一个他没时间看的电影讲了什么。

“带时长”标题或者叫“清单体”是时下流行的盘点类视频的一种,帮人们去梳理和集纳庞杂的信息,简单直白地告诉他所需要的。《第1视点》牢牢抓住短视频受众心理,多次采用这种集锦、集纳式逻辑,表现领导人出访过程。在中非论坛时创作《习主席的12个小时》,用1分钟时间集纳了习近平主席12小时密集的外交活动。在2018年11月的亚太三国之行,《第1视点》点击量最高的一集是APEC演讲的高度提炼《直抵人心!习主席APEC精彩演讲阐述五点主张》,视频将20分钟演讲压缩在1分40秒以内。对五点主张进行再压缩,再提炼,运用了字幕的提示功能和习主席的讲话同期声进行互补。五点主张的原文第一句话作为字幕,形成段落感,选取领导人每一点主张中最精彩的表达作为同期声。此视频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点击量达到了10万 +,单平台客户端点击量超过150 万。

特点2: 人们不会点开他不关心的视频,也不会点开他们已经知道的信 息。

破解:要与热门话题有强烈的相关性和时效性

社交属性给短视频带来明显的话题特征,因为短视频用户需要强烈的参与感——他们需要在媒体庞杂的信息海洋中发现最新的重磅消息、最新的进展或观点,从而跟上互联网的社交话题进度。

发布时间成为视频制作内容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种视频像短视频这样内容与发布时间有紧密的关系,因为话题在随着时间和事件发展的变化而变化,一旦错过了前一轮话题,又没有新内容,视频也就没有发布意义了。

所以短视频的“短”不仅指时长的短,受众的心理预期短,还有“创作内容离事件发生的时间短”,越短越好,这就是我们讲的超强时效性。

《第1视点》创作初期就遇到过这样的困难,因为送审时间很长,过程复杂,到最后一轮修改完成后,新闻内容早已在互联网广泛传播,即使按上级的意见修改,如果没有最新的内容和最新的观点体现,就有被毙稿的风险。

经过几次惨痛的审片经历后,《第1视点》团队马上转变创作思路:关心这件事的人在此刻(视频发布时)最想看到的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迎合了短视频流行的“刚刚体”。 抓住“刚刚体”思维,《第1视点》创作团队严格推算审片后的发稿时间来确定发稿内容,提前制作综述稿《让世界充满阳光——习主席三国纪行》《两分钟带你看完习主席的7天行程》,实现了高访结束后立即发布综述类视频。团队成功踩准发布时间,满足了大众在此刻的观看需求,按照发布时间来决定内容成为制胜的关键。

二、把握“综合视听”这一属性

短视频用户乐于通过视听手段,而不是文字手段获取信息。这是一个看起来简单,但难做到的事情,怎么能保证视频表达的内容是一段文字所不能够替代的?在手机长文章大量图文的情况下,需要知道什么样的信息适合视频来传达。

(一)“第一现场”的不可替代

“第一现场”创造了观众与信息真正意义的接触。人们不再只满足于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要看到发生了什么。第一手视频在网上最容易流传,因为“第一现场”的不可替代性。

《第1视点》遇到了与文字类产品的竞争。关于领导人出访的图文融媒体产品会更早发布。《第1视点》紧紧抓住了视频“第一现场”的视听优势。尽可能多地使用领导人在新闻现场的第一手版权画面,包括视频、照片、声音,独家发布新华社摄像在获得近身拍摄领导人许可后拍摄的画面,并且专门按照竖屏构图拍摄领导人。中非论坛期间,全国观众首次看到了非央视摄像拍摄的领导人画面。

《第1视点》抓住领导人最精彩的动作瞬间,在举手投足中展现大国领导人气质,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领导人的魅力。系列报道融合了掌声、场外环境等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每集《第1视点》都尽量原汁原味地引用领导人讲话原声,领导人的声音会比字幕和解说更加“直抵人 心”。

(二)可视化为何不可替代

在描述一个场景和动作细节时,一个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文字不擅长的是描述视觉细节,而视频极大节省了文字在描述上花费的时间。还是那句话,我们要时刻记得,社交媒体用户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 量。

我们相信不是每一样事物都适合视频来表达,比如习近平主席讲话全文,就更适合用文字发布,因为讲话全文的视频一般10-20分钟长,但看文字可以跳跃式浏览,阅读者可以精确找到自己想要看的部分进行精读。这时,有提炼的短视频,就等于提供了跳跃式浏览,把最精彩、受众最关切的一段讲话剪辑出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领导人讲话“切片”。大部分的切片其实不属于短视频,即使它够短,因为创作者几乎没有进行任何加工和提炼。但一些经典语句和标题如果提炼得好,也会让“切片”成为短视频,因为它符合了人们想要转发并形成一个话题的社交属性。

(三)综合视听手段的集纳优势

短视频的集纳能力非常强,因为它的视听技巧极其丰富,包括文字(字幕形式)、图片、动图、视频、动画、声音、对话、音乐、音效、情景再现等,这些手段提供给创作者各种排列组合的可能。通过综合的视听手段,缩短了作品的时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件复杂的事情。爆款短视频《十三五》之歌,就利用了图片、动画、音乐、对话、说唱、字幕等综合形式,制作了政策解读这样枯燥的题材。

猜你喜欢
视点字幕领导人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如何成为优秀领导人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视点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