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视角”讲述一座城市的激荡四十年
——北京电视台人文纪实系列片《40年 我和我的东城》创作手记

2019-03-12 07:34文/颜
中国记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系列片东城史家

□ 文/颜 匀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座城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采取什么方式、选取哪些角度、记录哪段岁月、树立哪位人物,是所有媒体都思考的问题。本文讲述了北京电视台人文纪实系列片《40年 我和我的东城》的构架思路。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特殊节点。北京,一座三千多年的古城,改革开放的总指挥部,它的四十年,尤其值得被记录。北京电视台《这里是北京》节目组选取北京的中心城区——东城区,在这片城区里追寻、开掘,于2018年底推出十集人文纪实系列片《40年 我和我的东城》。该系列片用质朴的镜头描摹了东城这片文化最深厚、历史最悠久、北京风情最浓郁的城中心腹地,并记录下它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敢为人先,创新进取的步伐,令观众从一条条街巷胡同,一个个普通百姓身上,感受到北京的发展,见证着中国的崛起。

一、以街巷为切口讲述改革开放大主题

《40年 我和我的东城》共十集,如何架构这十集的体量是节目组最先思考的问题。纵观同类型节目,选取编年体、人物纪传体、政论体的较多,或是按文化、经济、政治、对外发展等领域划分,但考虑到北京城市定位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感觉编年体叙述方式过于高大上,所以节目组刻意避免用大新闻、大事记代替城市的个性化叙事,规避宏大激昂的风格化表现,希望做出一部入镜、入心、更入情、有北京气质的节目。

几经探讨,节目组最终选择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架构,用横纵轴时空架构法,一横是时间,一纵是地点,一个个地标既是每一集的讲述内容,更是整个系列片的切入点。十集系列片选取了北京东城最具代表性的街巷,从风云际会的王府井大街到随改革开放而成为网红的南锣鼓巷,从闻名百年的史家胡同到火爆京城的美食街簋街……

如何用不会言说的街巷去书写历史?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带来了启示。于是,节目组的思考点完全转变,重新体会街巷。它就是城市的历史,是一个城市的脉络和人气。

虽然片子书写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但历史不能割断。比如《前门情思》一集就从明清时的街巷开始梳理。前门是明清时北京城最繁华的商贸区,被称为中轴线上的青龙。明代的泄水渠催生出一片依水而生的胡同街巷,清代满汉分居的政策促使汉人聚集在紧邻内城的前门之外,带来百业兴旺。那时前门的繁华不仅雕刻在高高的正阳门城楼上,还书写在正阳牌楼上,它曾是老北京城最高大、最雄伟,也是北京街面上唯一的一座六柱五开间的牌楼。上世纪五十年代,它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前门作为老北京的地标路段,一直是变革的排头兵;潮起潮落的发展步伐,几经变更的前门样貌,同质化的日用商店、游商小贩以及杂乱的街景让前门的荣光一度黯淡;2008年,前门开始蜕变。正阳牌楼以原貌重现于大街之上,沦为民居的台湾会馆得以修缮、恢复为纪念场所。水穿街巷的明代古三里河风光也终于在2017年重现。

十集系列片从一个大都市的小街巷切入,把街巷间地标式的建筑与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一个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小故事相交织,成为时代的缩影,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大主题。

二、用“百姓视角”讲述大时代

《40年 我和我的东城》选用“百姓视角”讲述四十年的变革,十集系列片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人来讲述东城的故事。因本次系列片每集只有二十分钟,所以节目组把所有人物都设定为见证者,只掘取特定时间的一小段亲历记忆,作为街巷变迁、社会变革的见证。只有一个个见证者,才能串联起历史记忆的脉络。一个人的故事只是故事,一千个人的故事就成为历史。

□ 人文纪实系列片《40年 我和我的东城》截屏。

《古韵新辞》这一集讲述东城著名的史家胡同,13世纪元大都营造之初,它就已经被标注在图纸上。700多年来,很多历史名人都在此登台又谢幕。756米长的街道,曾吞吐过“半个中国”。但所有在这个街巷中穿梭过的伟人身影都不在我们的关注视线内,我们用史家胡同的七个小人物串起了个全片:张屹然,“90后”,北京二中的历史老师,致力于挖掘老胡同的历史;李哲,“60后”,史家胡同博物馆的策划人;秦思源,“80后”,摇滚青年,史家胡同曾经的老住户凌叔华女士的外孙,从小在英国长大,却深深爱上了外婆的老家;李老师,“50后”,史家胡同5号院的居民,全国第一个“宏志班”的开班老师;张迎星,“60后”,在胡同废旧瓦片上画北京民俗画的老住户,用对胡同的情感传承艺术;蓝荫海,“30后”,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住在史家胡同20号,每周带着胡同居民们一起排练老北京的《叫卖组曲》。这七个人物出生在不同的年代,他们见证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史家胡同,而这七个人物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史家胡同博物馆的前身就是民国才女凌叔华的故居,张屹然、李哲、秦思源以不同方式为故居变成博物馆而奔忙,这个博物馆的建成,不仅记录着胡同的百年历史,更记录着四十年改革开放的胡同变迁。作为外孙,秦思源说博物馆可以告慰外婆的在天之灵,因为她对史家胡同的回忆将通过博物馆留存下去;蓝荫海和张迎星是一对翁婿,他们用不同的艺术方式传承老胡同的精神与文化。老北京的胡同街巷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千丝万缕、和谐共生,这是北京胡同特有的味道,而人物之间的交织也是节目所追求的东西。

《40年 我和我的东城》每集节目至少出现四位被访者,但在前期准备中,节目组深入采访的人物超过几十位,其中除了老居民、新住户,还包括政府相关机构的改革政策的制定者、亲历者、执行者。很多受访人所讲述的历史进程都成了这十集系列片最坚实的内容基础,以平民视角为基调,不动声色地展开大时代与小屋檐的画面编织,反映出改革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最鲜活的感受。

三、将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语境中

《40年 我和我的东城》以散文式的结构,讲述一个个生动的“微故事”,也将40年间的重大变革、重要举措用故事来表达,力求把历史还原到日常生活语境中去,以人性化、故事化、情感化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宏大历史的民间面和生活面。

《风云际会》讲述北京最著名的王府井大街,这是北京的商业地标,整条大街上牌匾高悬,店铺林立,各式老店与现代商厦相交错,展现着北京不同时代的消费景观。节目组选取了该街最著名的百货大楼作为切入点,王府井百货大楼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店,店员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更是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节目组并没有按王府井百货大楼如何从国营老店到股份制改造、资产重组、国际并购等改革大事件进行梳理。相反,节目从一个在王府井集团工作11年的“80后”讲起,他从事王府井集团的最新业务——开发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从文创产品中,观众能看到象征着新中国第一店的王府井梦工厂的雏形,看到一团火精神元素的产品,他说希望能让年轻人感受到,但是又不会觉得很老套。曾经厚重的历史就这样,从一个年轻人口中用另一种方式流淌出来,结合着最时髦的文创产品,带着新意,在生活语境中被轻轻谈起。

《小贩逆袭》讲述了北京的红桥市场,这个地方是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从街边的农贸集市到世界珠宝中心,从小商小贩到大宗珠宝的设计买卖,四十年间,这里上演了一场惊天逆袭。如果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叙述,则必须讲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经营自主权的进一步实施,江浙一带农民开始大力养殖珍珠。除了国家统购统销的那一部分外,为了销售剩余部分,有人奔向北京。但节目组摒弃了这种叙述方式,转而从红桥市场的一个商户老板娘讲述父亲的老照片开始。老照片里的父亲叫陈宜根,他在家里看到一张浙江日报,说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一个展销,农村人可以来北京闯一闯,父亲看了那个报纸特别好奇,就想来北京。而陈宜根的家乡浙江温岭盛产珍珠,当时已经年过花甲的父亲就带着儿子北上“闯京城”,卖起了珍珠小工艺品。而这一卖不仅把珍珠卖到了北京,还卖向了全世界。连撒切尔夫人都到红桥买珍珠项链。一个家庭几代人的故事就这样带出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史。

十集系列片就是这样把觉醒、开放、变革的大时代,还原到每个个体的生活记忆中,历史由无数个人的记忆堆积而成,通过个人对不同时期的片段式回忆,揭示了岁月更迭间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折射出大时代下的大道理,讲述40年平凡中的不平凡。

四、小市井折射大格局

《40年 我和我的东城》拍摄地都是街道、胡同、四合院此类市井所在,如何用小市井折射大格局?这是节目组面临的问题。经仔细探访,深度思考后,节目组发现这些活跃在城市缝隙间的老街巷,开掘下去,有深度,铺展开来,有宽度。独具特色的皇家气质与京味十足的胡同文化、千年树立的古都精神与最具烟火气的市井生活、百年变迁的京城商业与引领中国的文脉传承,多元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融合。再运用老照片及时代影像资料,以丰富的市井故事为主体,以情怀为主题,用故事带出时代风貌和社会背景,通过故事凝炼共同的情怀。大格局下的小市井,时代洪流卷挟下的一个个故事,徐徐展开,抓人眼球。

《小贩的逆袭》这一集,一张拍摄于1992年的老照片带出了令世人震惊的第一。从北京红桥的一个农贸市场居然走出了新中国首批个体户出国考察团,这也成了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30多名红桥市场的商户,集体踏上了去往俄罗斯赤塔的列车,他们随身携带的50多万元的货物,几天时间就在赤塔被抢购一空。赤塔之行为红桥打响了国际知名度,为红桥从一个农贸市场转变成世界闻名的珍珠珠宝中心打下了基础,市场转型的机遇就这样横空出世。

《食街变迁》讲述了北京的深夜食堂——簋街。一到黄昏,慕名而来的各地吃货们从四面八方向东直门往西的一条长街上集结。而这条北京最著名的食街在1985年的时候还是晚上一片黑暗的普通街巷。簋街长大的孩子回忆这里1988年开了第一家24小时的小饭店,夜里两三点钟有人在那吃饭,早上起来上学的时候,外面还坐着很多食客在吃饭喝酒呢。1988年,人们管这儿叫鬼市。从鬼市变簋街再到代表京城饮食文化的著名食街,簋街的演变记录着中国美食南北交融、日趋多元的变迁史,也成为中国人生活追求不断提高的发展史。

系列片用老街深巷中市井的生活来呈现大历史架构下,超越事实本身的价值及深意。比如胡同四合院在大时代冲击下,从古老的井然有序到膨胀中的杂乱破败再到深入改革后的重现风貌;小市井里藏着大天地,大格局。

猜你喜欢
系列片东城史家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动画系列片《聪明的甲金》喜获“金猴奖”提名奖
券游东城
“全能”爸爸
原创科普纪录片《播火录》第一季亮相第18届北京科博会
水是用不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