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如何做好公司类调查报道

2019-03-12 07:34张朝晖
中国记者 2019年2期
关键词:稿件深度

□ 文/张朝晖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中国证券报公司调查报道的采编实践为范例,解析融媒体环境下公司调查报道的特色、优势、记者激励等问题,对新的媒介生态下如何做好公司深度调查报道做出探索。

当前,媒介融合进程加快,快餐式阅读与浅阅读盛行,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尤其是深度报道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如何创新内容与形式,发挥深度报道优势,提高媒体影响力、传播力是传统媒体亟须回答的问题。公司调查报道贴近现实、深入透彻,真实反映经济个体运营成长相关情况,是相关领域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直接反映媒体的内容水准和权威性、影响力。

一、“专业+深度”特色

多年来中国证券报一些客观公允、切中肯綮的优秀公司调查报道在资本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小则对市场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大则对上市公司生死存亡及资本市场制度完善等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国证券报拳头“产品”的公司调查报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肩负起在新媒介环境下扩大报纸影响力的重要职责。

中国证券报在总结多年报道实践,分析当前受众环境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套提升调查报道质量,增强报道吸引力的做法与路径。在定位或报道原则上,坚持“专业+深度”的“双轮”驱动。

本文对2018年以来中国证券报刊发的公司调查报道进行了统计,共计33篇,表1列举出部分稿件详细情况。深度报道每篇篇幅多在5000字左右,最少不低于4000字。篇幅虽长但都是“干货”,通过剥丝抽茧的叙述,生动准确展示事件或事实全貌。

纵览中国证券报2018年的公司调查报道可见,报道涉及全国多个地区的上市公司,稿件主题有的聚焦上市公司成功经验挖掘,多是问题调查型报道。

财经媒体需以专业性立身,如何快速准确地报道反映经济领域、资本市场的市场动态、个体事件,推进资本市场建设进程等均要求有很强的专业性,这是财经媒体获市场认可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证券报公司调查报道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中国证券报公司调查报道定位于为专业投资机构、专业投资人,提供专业的资讯、报道。报道行业覆盖面广,涵盖医药、消费、材料、制造、环保等多个行业。从33篇公司调查报道的主题来看,涉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黑幕、合同纠纷、资本运作违规、公司财务造假等经济金融领域热点问题。通过“穿透式”采写,稿件对上市公司相关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挖掘,力求通过客观翔实的报道将公司负面问题梳理清楚,将真相还原给投资者和市场,对未来市场建设和公司发展,以及投资者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镜鉴。

目前中国证券报的深度报道已形成两个维度并行的格局:一类是舆论监督性的报道;一类是公司价值挖掘类报道。打造了两大精品栏目:“公司能见度”和“公司深度”(如表1所示)。“公司深度”“公司能见度”两个专栏不定期刊出,坚持高标准,对稿件质量有严格要求。重大公司事件报道或有权威依据的重要负面报道稿件才能在上述栏目刊发,从而保证了栏目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两个专栏也成为中国证券报两大品牌栏目。

二、“微观+现场”视角

公司调查报道若要有分量有深度,离不开记者对一线的深入采访。只有微观视角的挖掘,才能让财经新闻更加鲜活动人,只有来自“现场”的新闻,才更加真实可信。中国证券报一直强调记者要深入公司,扎下身子挖掘一手信息,尤其是驻地记者更要视角向下。近两年来,中国证券报更是把这种优秀采编传统进一步推进,要求记者深入车间工地一线,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深入挖掘相关公司的正面经验和负面做法,积累采访资源,保障突发行业、公司事件报道及时到位。在股东大会、突发事件等重点报道上,公司新闻部要求驻地记者必须在第一时间和公司部后方取得连线,商议选题策划。被认定是重大事件以及重要战役性报道的,要求驻地记者第一时间出现在上市公司报道现场。这些接地气的举措都有力保障了中国证券报的公司调查报道质量。

表1 2018 年中国证券报“公司深度”“公司能见度”栏目部分文章

2018年4月,中国证券报接到相关举报,举报人质疑汇源通信要约收购方并无相应实力与资质,涉嫌通过违规资本运作手段侵占公司,玩弄普通投资者。中国证券报公司新闻部迅速派出记者奔赴合肥、无锡等地,对相关公司注册地等进行调查,并联系采访相关公司负责人。通过对政府、企业及相关人员的走访调查,掌握了要约收购方安徽鸿旭涉嫌“忽悠”市场的实证,最后形成报道《安徽鸿旭实控人说法被多方否认 汇源通信要约收购方疑似“大忽悠”》(见表1),报纸刊出后,引起市场广泛关注。证监会也随即对相关公司收购进展发出了问询函。

科大讯飞、京东方都是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关注的热点科创新锐公司,都具有发展迅猛的特征,但在近期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对其质疑的声音,如对科大讯飞的盈利模式有争议等。针对市场和受众关注的热点,中国证券报记者深入采访调研两家公司及相关业内人士,写出调查报道《科大讯飞资本启示录》(见表1),从科研到资本路径等多角度多层次深入剖析,有理有据、资料翔实,分析透彻清晰,揭示出科技“独角兽”的成长基因与“密码”,得到市场和企业的认可。

经过多次现场报道“战役”的锤炼,中国证券报调查记者在新闻现场,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全面地把握现场,快速地捕捉最能表现现场动态的典型细节,敏锐地抓住上市公司高管、主要股东的想法,中小投资人的拆求等,做到多渠道、多角度地展示现场,还原真相,满足受众需求。

而后台编辑部门,则需在文字版面上尽可能地呈现出视听兼备、可感可触的画面,让读者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通过微观视角和现场感的营造,提高深度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也进一步丰富和突出了公司新闻部专业+深度的报道理念与实践,打造了中国证券报公司调查报道的品牌。

三、充分利用融合手段

2018年9月初,中国证券报APP正式上线。这也意味着中国证券报已形成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客户端“四位一体”的新媒体矩阵。

新媒介环境下,公司调查报道不断强化“融媒体”意识。围绕一个事件或公司的采访材料,被按照不同平台的写作、制作要求,加工成不同风格的内容产品,进行多平台刊发推送,做到“一鱼多吃”。“报、网、微、客户端”一体联动也为公司调查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舞台。

当前中国证券报的公司调查报道,一般首先在时效性强的微信端推送,报纸随即刊发,随后由网络和客户端继续转发推送,全方面多层次向受众推出内容产品,有效提升了传播效率和传播幅度,形成了有效到达,进一步扩大了优秀内容的影响力。

如上文中提到的《科大讯飞资本启示录》,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转发,文章同时在中国证券报微信公号推送,点击阅读量超过16000。《安徽鸿旭实控人说法被多方否认 汇源通信要约收购方疑似“大忽悠”》一文除在报纸刊发外,微信端对内容进行了调整,以《要约收购编织惊天骗局,安徽鸿旭实控人身份被拆穿》为题进行了推送,点击量超过13000。

此外,前方记者和后台策划编辑还不断探索形成“中央厨房”的运行操作机制。前方记者发回现场文字和图片、视频等鲜活的一手资料,后台编辑深入加工,“报、网、微、端”一体联动,逐步形成移动优先、PC做全、纸媒做深的采编发稿流程。

四、完善调查报道激励机制

为调动记者资源写出精品公司调查稿件,以经营好“公司深度”“公司能见度”两大品牌栏目为着力点,中国证券报从机制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完善,为相关采访报道提供充分保 障。

2018 年1 月15 日,来自青海湟中县的高中生在科大讯飞参观智能语音机器人。(张端/摄)

如中国证券报对登上“公司深度”“公司能见度”栏目的稿件激励力度加大。对这两个栏目稿件的考核均实行打分机制,最低分200分,已远高于一般公司报道很多,而特别优秀的调查稿件,奖励分数可达到500分乃至更 多,有力调动了记者的积极性,也为记者花较长时间较多精力追踪一些重大题材提供了保障。

此外,报社不断丰富薪酬体系,相关部门不仅仅按发稿多少去核算记者的工作量,不单把发稿量和工资奖金挂钩,对记者不采用“计件工资”的单一薪酬制,鼓励记者沉下心去长期追踪研究所属领域各类问题,通过学习积累成为专家型记者,从而创建适合调研型记者自我发展自我实践的工作环境,采写出既有时效又有深度,获投资人、市场认可的优秀公司调查报道。

作为激励形式的一种,中国证券报定期会对记者进行相关课程培训与沟通交流学习。报社在经济、政治、国际知识,以及财务、融资并购等多方面展开长期培训,要求记者掌握经济金融、财务、法律等方面的必要学科知识,保证记者的专业性,不断提高稿件专业水准和对财经事件、上市公司深度挖掘报道的能力。

未来,中国证券报在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中,将进一步挖掘事件、现象或问题潜在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等深层意义,避免简单武断地做出判断,提供建设性意见,从而提升中国证券报内容制作的水准及公信力、影响力。

猜你喜欢
稿件深度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提升深度报道量与质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