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来提升孩子们的学术素养

2019-03-11 09:22陈晓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2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素养

陈晓涛

从参加工作开始,“钱学森之问”就一直困扰着我——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近年来,有幸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深感培养创新思想人才的迫切性。不久前,上了一节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材《自然之道》的公开课,我就以这篇课文的深度学习为例,来谈谈我的策略。

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一般是典型的“三无产品”——无译者、无出处、无原文。《自然之道》的课文注释也只是简单地标明了作者:“本文作者是美国的伯罗蒙塞尔,选作课文时有改动。”这一看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标注,只有外国作家的名——同名的外国作家多不胜数!更诡异的是,我通过各种搜索途径,根本找不到“伯罗蒙塞尔”所对应的英文名,也找不到任何关于作者的信息。文章的内容更是错漏百出:

太平洋绿龟长大后体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龟体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

美國人习惯用“磅”作为重量单位,这里不该出现公斤,就按课文所述,幼龟的体重大约在一点五公斤,也就在三斤左右。若是这样,更不可思议的表述在后头:

我们的向导赶紧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只幼龟,放进帽中,像海边奔去。

十多只幼龟,那可是四五十斤的重量!别说四五十斤,就是一只两三斤的幼龟,把它放进棒球帽,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在这种满纸荒唐言的语境中,去强迫学生领悟课文的“美”!

我知道,我必须去寻找原文了!“自然之道”的翻译很简单——Natures Way。我用读秀外文检索一查,居然有上万篇英文文献。我又添加了一个关键词:“太平洋绿龟”—— Pacific green sea turtles,竟然检索出了原文。原来,此文刊载于美国1990年2月号的《读者文摘》,作者是Michael Blumenthal——迈克尔·布鲁门撒尔。九十年代初,中国也有《读者文摘》,而且很多文章就是译自美国的《Readers Digest》。我立马查阅1990年的《读者》合订本,在第十期找到了费希的译文。上文的疑问立马便迎刃而解:

小海龟孵出后可长至330磅。

年轻的向导为了弥补这违背自己初衷的恶果,抓起一顶垒球帽,把小海龟装到帽子中。只见他费力地走进海水里,将小海龟放掉,然后拼命地挥动手中的帽子,去驱赶那一群接着一群的军舰鸟和海鸥。

一磅相当远0.91千克,330磅就相当于300千克,“选作课文时有改动”的编辑们确实是专家,可以将300千克换算成一百五十公斤!帽子也不是用来兜十几只幼龟的,帽子还可以用来驱赶食肉鸟!

我认为从小就要培养孩子们严谨的学术素养,而培养严谨学术素养的第一步就是提升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在引用注释这一块做了很糟糕的示范,不仅错漏百出,而且极不规范。在《自然之道》的教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寻找第一手文本的过程跟孩子们分享,并要求孩子们标上规范的引文,并试着阅读原始文本。孩子们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明白了“尽信书不如无书”,在课堂上,不仅仅有了对课文的大胆质疑,更有了解决质疑的能力。

比照费希的译文与课文,最大的改动是“侦察兵”身陷险境后人们的呼声。课文只有简单的一种呼声:

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费希译文的“呼喊”相当丰富,形象地展示了多元的美国文化:

伙伴们一个个紧张得连呼吸声都加重了。“你们干嘛无动于衷?”只听一个人喊道。

向导用手指压住自己的嘴唇,说:“这是自然规律。”

“我不能坐在这儿看着这种事情发生。”一位和善的洛杉矶人提出了扰议。

“你为什么不听他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不应该干预他们。”

一位同船而来的人说:“只要与人类无关,也就没什么危害。”

“既然你们不干,那就看我的吧!”她丈夫警告着说。

我们的争吵声把那只反舌鸟给惊跑了。

我把旁白整理到课件中,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说说。课堂气氛顿时异常活泼,令我大为惊叹的是一位小朋友的补白:

“你为什么不听专家的?”我替那位向导辩护道。“我们一定得听专家的意见哦!”

显然,孩子们认识到,“自然之道”是深入民心的,但糅合了复杂的人性之后,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不会那么理性。孩子们通过自己丰富多彩的回答,切身感受到了美国文化的魅力——基于独立思考和多元思维的价值!

布鲁纳认为教学是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应该是基于高质量的问题的探究性教学。高质量的问题必须是内在的知识问题,是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探索、发现,而不是外在的其它;学生在改组知识结构的同时,就拓宽和加深了自己的知识领域。

编者们对《自然之道》里呼声的改写,只提供了一种他们认为标准的答案,而我们语文老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孩子们改变“唯标准答案的倾向”,通过浅层次的思维走向高阶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呼声的演练,无疑应该成为这一课的亮点!

相对《自然之道》中核心的对话描写被完全删除,结尾却多了编者们画蛇添足的怨妇似的哀叹。

我和同伴们低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费希的译文堪称无声胜有声的典范:

大家垂头丧气地沿着沙滩缓缓而行,这帮过于富有人情味的人此时变得沉默寡言了。这肃静也许包含着一种沉思。

古人说:“静能生慧。”静,不仅是外在的氛围,更是内心的沉思。“垂头丧气”是在自责;“沉默”,是在思考;“肃静”更是反思。静,不是思维的静止,而是静心凝神下思想的涌动。外静而内动,才能使思维活跃起来。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大家只有在“虚静”“凝神”的心境中才会有所收获。

仔细对照费希的译文和课文,你会发现关于食肉鸟的称谓也是大相径庭,课文列出的食肉鸟主要是嘲鸫,还有海鸥和鲣鸟。费希译文列出的主要是反舌鸟,还有军舰鸟、海鹅、海鸥和加拉巴格秃鹰。对应的英文原文是:Hood mockingbirds,frigate birds,boobies and gulls,Galapagos hawks.

mockingbird可以翻译为嘲鸫也可以翻译为反舌鸟。但Hood mockingbird是科隆群岛所特有嘲鸫科鸟类,现一般翻译为冠嘲鸫,费希的翻译更符合原文的语境,可以引导对鸟类感兴趣的同学做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给孩子们印发了《Natures Way》的原文,借助金山词霸这样的翻译软件,他们很容易无障碍地阅读和研究。未来社会孩子们所遇到的情境和问题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仅仅依靠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知识难以胜任问题解决的重任,而需要调动多角度、多维度、系统性、综合性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意识,凡是教材涉及到的外国文学,我尽可能的找到最初的英文原文,并引导他们去做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是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提升素养的场所,也是儿童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培育情趣、生成智慧的舞台,更是儿童大胆创造、自由言说、展示才情、快乐成长的殿堂。

在建设学术性中小学的时候,我们面临着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什么是学术?怎么做学问?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也时常这样问自己。

在深度学习的引领下,和学术有关的教学就这样展开了。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发现和探讨的是高质量的问题,也许像这节公开课的鸟类研究一节,我们还没有合适的答案,但是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与探究中去思考和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也正在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学术素养。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弟子规
弟子规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弟子规
译文